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之 三

《森林里的一棵树




[  第一部分 - 3  ]

  

我们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没有欲望,何必修行呢? 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 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与“不想要”,两者皆是杂染、烦恼、无明何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着,但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没有执着。我们的欲望,就好像在网中抓一条大鱼一样--我们需要等待,直到大鱼精疲力尽之后,便可以轻易捕获它。但我们得一直盯着它,使它无法逃脱。


鱼 和 青 蛙 

一旦你执着于感官时,就会如同上钩的鱼儿。

当渔夫来了,你可以尽力地挣扎,但是都无法挣脱。事实上,你并不像一只上钩的鱼儿,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个钓钩吞进肠子里头,而鱼儿只是口被钩住而已。


鱼 笼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关系,就不须等到他人来告诉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鱼笼里找到东西的渔夫的故事。他知道有东西在里面,因为他听到它在鱼笼里面拍动。他认为是一只鱼,于是便将手伸进鱼笼里,结果竟抓到另一类生物。他看不见,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可能是条鳗,不过也有可能是条蛇。如果将它扔掉,他也许会后悔,因为如果是条鳗,他可能会失去美好的一餐。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他持续不放,最后发觉是条蛇,可能就会被它咬伤,不过不敢确定。但是,他的欲望却强烈到不肯放手,只因为那可能就是条鳗。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时见到是条蛇时,不论如何,都会毫不迟疑地马上扔开它,而不须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条蛇!赶快扔了它!”亲睹蛇时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危险--若被毒蛇所咬,会导致他重病甚或死亡。这还需要有人告诉他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修行直至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会去干预对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渔 夫  

我们的禅定(静虑)可以使我们开解。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有个正在收网的渔夫,网中有条大鱼,你能推想他收网时的心情是如何吗?如果他深怕大鱼跑掉,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硬扯网子。如此一来,在他觉察之前,鱼儿已经因为他操之过急而让它跑掉了。 

古时候,他们会这样教我们:你们应该慢慢的来,小小心心地收网,以免让鱼儿逃脱。我们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网以免遗漏了。有时,我们会遇到不喜欢修行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们却要继续修行下去。继续为修行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如果喜欢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欢修行,也一样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我们若是精进修行,那么,信心就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力量。不过,在此阶段,我们仍然没有智慧,纵使我们非常精进,也无法从修行中得到益处。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因而使我们生起一种永远无法寻到正道的感觉,也或许觉得自己达不到平静,或觉得自己没有具备足够的条件来修行,乃至认为“道”是件不可能的事。于是便放弃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地小心,我们要以很大的耐力和毅力,犹如网起大鱼一样--逐渐探索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小心地把鱼网收回,扯那网子才不会太困难,所以我们继续不断地收网。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当鱼儿累得不能再挣扎时,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捕获它了。这些都是修行通常会发生的事,不过我们只须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谨慎地将修行积聚在一起。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禅修的。  

 

手 电 筒 

佛教不断地告诉我们放下而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要我们取而不着。就拿这只手电筒做比方吧!我们会想知道:“这是什么?”所以我们将它拾起,才发现:“噢,原来是只手电筒。”于是就会放下它。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取—对希求也是一样。如果什么都不取,我们能做什么呢?行禅或其他的都不能做了。是的,是欲求没错,但未来它将导引你到达圆满,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取。 

到这里来也一样。首先你必须想来这里,如果你不想来,今天你们也不会在此地。我们是因欲望而有行动的,但当欲望生起时,不要去执着它,就好像我们不会去执着那只手电筒一样--“这是什么?”我们捡起来,“噢,是只手电筒。”于是就放下它。这就是“取而不着”的涵义。知道了后,就放下,不要愚痴地执着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后放下它们。善或恶,二者皆要全盘放下。 

高 速 公 路  》

错误的知见是认为我们就是“行”,我们所快乐和不快乐。像这样的了解,是对事物的真实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了解。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听从我们的欲望,它们都必须遵循自认的法则。 

这有一个简单的譬喻:假设你坐在高速公路中央,有很多汽车和卡车朝你急撞而来,你不能生气地对车子喊道:“不准行驶到这里!不准行驶到这里!”这是高速公路,你不能这样告诉他们,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必须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车子行驶的地方,假如你不准车子在那里,你就会痛苦。 

“行”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是它们扰乱我们,如同我们静坐时听到声音一样,我们认为:“噢!是那声音在干扰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将会因此而痛苦。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我们会了解,原来是我们出去干扰那声音。声音其实只是声音。假如能这样理解,那么声音也只是声音,我们不去干扰声音! 我们了解声音是一回事儿,和我们并不相干。这是真知真理,两边我们皆看透了,所以才得平静。假如我们只看到一边,痛苦!一旦看穿两边,便是遵循中道了。这是心的正确修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同样地,一切“行”的本质是无常和死城的,但是我们却要捉住他们,背负他们,贪着他们,我们希望他们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中发现真实!不管什么时候,若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并执着“行”就是他自己,他会痛苦不堪,佛陀要我们好好思维这个道理。


青 蛙  》 

越忽视修行,就会越忽略要到寺院里来听闻佛法,再来,心将会在沼泽里越陷越深,如同一只跳进洞里的青蛙。未来,当有人带着钓钩过来,这只青蛙的命就不保了,它毫无选择的余地,最后只好坐以待毙。小心!可别让自己也掉进洞里了。那时候,可能会有人带着钓钩把你给钓起来。 

在家里,你常被孩子、孙子以及财产烦扰着,这比一只青蛙还糟!你仍不懂得该如何去舍离它们。一旦要面临老、病、死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这便是那根来钓你的钓钩,你能往哪里跑呢?  


果 树 》 

当微风吹过一棵正开着花的果树时,有些花朵便会散落在地,有一些花苞则仍留滞在树上,长成小小的青色果子;当风再一次吹来,一些青色果子也会随之掉落,至于剩下来的,有些则接近成熟,有些则已经熟透。 

人,就像在风中的花朵和果实,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坠落”。有的在胎中就夭折;有的仅在出生几天后就死了;有的在世几年还未成年便去世;有的则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寿终正寝。有的在胎中就夭折;有的仅出世几天就死了;有的在世几年还未成年便去世;当我们想到人的时候,应该连带想起风中的果实--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当我们想到人的时候,应该连带想起风中的果实--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我们的心也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和“吹”一阵子后,心于是“坠落”了--就跟风中的果实一样。 

佛陀了解一切事物不稳定的性质,他观察果实在风中的情形,以此反观他的弟子--比丘及沙弥们,他发现:基本上,它们也是一样不稳定!怎么可能有例外呢?怎么可能有例外呢?这就是一切事物本只是如此罢了。一切事物的本然。  


垃 圾 坑  》

如果你的心平静而专一,它就是个很有用的工具,但如果你禅坐只是为了得到禅定的喜悦,那是在浪费时间。坐禅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否则,只是让心平静,那么心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是安详无杂染的,但这就好像拿一块大石盖住恶臭的垃圾坑一样,当大石移开时,却仍旧充满着恶臭的垃圾。 修行是去坐下让心平静而专一,而后用禅定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然而,如果你只是让心平静,而没有观照,那么心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是安详无杂染的,但这就好像拿一块大石盖住恶臭的垃圾坑一样,当大石移开时,却仍旧充满着难闻的垃圾。你们必须善用禅定,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而要正确地观察身心的本质,这才是真正使你解脱之道。   


礼 物  》

我们必须观察身体里的身体。不管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去看看它吧!如果我们只看外表,那是不清楚的。我们所看到的头发、指甲等等,它们的漂亮迷惑了我们,所以佛陀教我们看看身体的内部--身体里的身体。身体里面有什么东西?仔细地看清楚!我们会看见里面有很多东西会使我们很惊讶,因为纵然这些东西在我们体内,我们却从来没有仔细地看过它们。无论走到那里,我们都会带着它们,可是却不认识它们。 

就像我们造访亲友的家,他们送我们礼物,我们接受后,把它放入袋中,离去时却没有打开来看里头是什么东西。就像我们造访亲友的家,他们送我们礼物,我们接受后,把它放入袋中,却搁着没去打开来看里头是什么东西。 最后,当我们打开它时,里头塞满了毒蛇! 最后,当我们打开它时,却发现里头全都是毒蛇! 

我们的身体也如此。如果我们只看身体的外表,就以为它很完美、很漂亮,我们忘了自己,忘记了无常、苦、无我。如果我们观察这身体的内在,真的很恶心,里头根本没有一样美丽的东西。如果我们如实关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话,我们将会发现那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接着就会生起厌离心。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要我们仇视这个世间,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而能够放下了。我们看清一切事物都是不实在、不可靠的。不管我们对它们怀有多大希望,它们仍会无情地离去--无常的事物还是无常;不完美的事物还是不完美。 所以,佛陀说,当我们经验到色、声、香、味、触、法时,应该要远离它们。 

所以,佛陀说,当我们经验到色、声、香、味、触、法时,应该要放下它们。不管快乐或不快乐,都是一样的,所以放下它们吧! 

阿姜差

小 草  》

你必须沉思,其目地是为了寻求平静。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静只是心的安定,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杂染只是暂时地被压制着,如同大石紧压小草一样。如果把石头移开,小草将在极短的时间里再次茂盛起来。其实小草并没有死去,只是暂时被压迫着而已。 

禅坐时也一样。虽然心很平静,但是,杂染并没有完全静下来。 因此,“三摩地”(定)并不可靠,若要寻得真正的平静,必定要增长你的智慧才行。“三摩地”是一种的平静,可是,它就像石头压着小草,不过只是暂时的平静罢了。智慧的平静是将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动它。如此一来,小草永远也不可能再重生。这就是真实的平静、杂染的止息、稳定的宁静,它们皆来自于智慧。


  》 

那些研究理论的人和禅修的人,彼此误解。通常,强调研究的人,会这么说:“修禅定的僧人只靠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教导是没有依据的。” 

事实上,从某方面来说,学习与修行这两种方式,其实是同一件事。我们把它视为是手心和手背,可能会比较容易了解。如果我们把手伸出来,我们的手背好像不见了,其实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当我们再把手翻过来时,会有相同的情形发生,手心哪里都没去,只是藏在下面罢了。 

谈到修行时,这点必须牢牢地记住,假使我们认为它“消失”了,就会改变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结果。不过,无论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你将永远无法了解佛法,因为依据真理,你并不真的了解它。假若我们懂得佛法的如实本性,就会开始放下。放下就是--除去执着,不再有执着,抑或,如果仍有执着,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因此,研究与修行其实就好像是手的两面啊!   


坑 洞 》 

有时,面对不同的你们,我在教导时可能会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导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好像我看到有人从他不熟悉,而我却曾来回行走过许多次的路上走下来,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边的坑洞,于是我对他喊道:“往左!往左!”同样地,当我看到有人将要掉入左边的坑洞时,我会喊:“往右!往右!”导引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我教他们走向同一条路上的方向前进。我教他们要放下二边而回到能够抵达真实佛法的中道。  


房 子  》

所有我的弟子就像我的小孩,对你们,我的心中只有慈悲与关怀。如果我似乎让你们受苦,这是为了你们好。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广博的知识,但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识知道不多的人较易于修行。学识广博的人就好像拥有一栋大房子,需要费力去清扫,但当房子清理干净时,就可以拥有宽阔舒适的生活空间。此时,要此时忍耐!耐心和毅力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 庭 主 妇  》

不要像家庭主妇一样,洗碗筷时总带着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干净,然而,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秽的!你见过这种事吗?她仅看到眼前的脏碗筷,其实,她看得离自己太远了,不是吗?我说呀,你们有些人大概都曾有过这种经验,而这就是你们必须观察的地方。一般人祗专心洗碗筷,却让自己的心染污了,这样子不太好。他们遗忘了当下的自己。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