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 灵 的 资 粮 4

    如果那是好别抓紧

    如果是坏别粘着

    好和坏都会咬住

    因此别紧抓它

    哇那婆提扬寺(注一)的环境的确非常安宁,但,如果我们的心不平静,这也是没什么意的。所有地方都是宁静的,有些或许似乎会让人不安,那是由于心的系。不管如何,经由给予人们这机会来训练,因而与这地方的平静和谐一致,个宁静的地方有助于人们变得平静

    你们都应该牢记,这个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训练别的事物不会那么困难,但人的心却是很难训练的。世尊训练他自己的心,心是重要的东西!身、系统里面的每样事物,都汇集到这颗心;眼、耳、鼻、舌和身都接收感觉,再到心,它是其他所有感官的监督人;因此,训练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经训练好的话,一切的问题便都完结了;如果仍然有问题,那是因为这颗心仍有疑惑,它不知道与真理一致,那就是为什么有问题存在

    因此,领悟到这一点,你们都完全地准备好要修习佛法了。无论行、住、坐、,无论人在哪儿,修行所需要的工具都是预备好的。它们就在那里,好像法;是无处不在的,当下,在陆地或在海洋中……无论在哪儿……法总是在;它是完美无缺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修行还没圆满罢了

    已经彻底开悟的世尊,教导一个方法;藉由那,我们可以藉由修行来了解这个法。例如,看看头发吧!果我们知道单单一根头发,那么,便会知道每一根头发;知道我们自己的也知道其他人的。我们知道,它们单纯地都只是头发而已;藉由了解一根头发,们了解所有头发这虽是小事一件,但却是真实无碍的。

    或者,想到人们。如果我们见到了在自己内里的因缘条件的真实性,那么们也会知道这世间所有其他人;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相同的。法就像这样。是一桩小事,却也是大的;那便是,去见到一个因缘条件的真相,也就是去见所有因缘条件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真理的本然,所有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虽然如此,这训练却是困难的。为什么是困难的呢?那是由于欲望——渴爱tanha的关系。倘若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大家想想吧!如果不想修行你便不能修行;首先你必想要修行以便能真正地去进行。不管前进或后退,你都碰到欲望;这就为什么过去的修行者说,修行是非常困难的事

    由于欲望,你见不到法。有时,欲望是非常强的;你想立即见到法,然而这法非你的心——你的心还不是法。法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那并不是说,你欢的是法,你不喜欢的便不是法;事情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这颗心单纯地就是自然的因缘条件,就好像在森林里的颗树。如果我们想要一块板或一根梁柱,它必得来自于树;但树到底还是树,它不是一块板或是一根梁;在它能够被我们使用之前,我们必须得那棵树,再将它锯成梁或板,那是相同的一棵树,但它的外观改变成了其他东西

    实质上,它只是一棵树,一种自然的因缘条件;然而在它的天然状态中,于那些需要木材的人来说,还没多大用处。我们的心也像这样,那是一种的因缘条件;同样地,它觉知各种念头,区分成美丽和丑陋等等

    我们这颗心必得更进一步的训练,不能只是让它就那样子;它是一种的因缘条件……训练它去领悟那是一种自然的因缘条件。改进自然以使它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法!法是必须训练并带至内心去的某样东西

    如果不修行,你就不会了解。坦白地说,单单经由读或研究,你是不会了法的;或若你明白,你的了解仍然是不完全的。例如,这个痰盂,每个人知道它是一只痰盂,但却不完全知道这痰盂。为什么说不完全知道呢?如果我呼这只痰盂为锅子,你会怎么说呢?假设每次我需要它时我说:请把那只子拿过来!那必然会把你搅迷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并不完全知道痰;如果你知道,那就没什么问题了,你单纯地会拿起那件物体递给我,因为事上并没有什么痰盂。你了解吗?它之所以称做痰盂,是因为习俗的关系;这个俗被所有人接受,因此,它便是痰盂了;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痰盂。如有人想称它为锅子,它就是一只锅子;它可以是你所叫的任何什么。这就称做观念。如果我们完全知悉这痰盂,纵使有人称它为锅子,那也不会有问题。管别人叫它什么,我们都不会受到干扰,因为我们能够觉知到它的真实本然;就是知法者

    现在,回到我们自己本身吧!例如,有人说:你是疯子!你是笨即使那不是真的,你也不会觉得好受。由于我们的欲望想要去拥有和获得每件事情都变得难处理了;由于想要得到什么、或当成什么的这些欲望,因为我不知道遵循真理,我们没有满足。如果我们明了法,对法已然觉悟,贪、嗔和便会消失。当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然,便没有什么让它们倚靠、寄托的了

    修行为什么是如此困难而费力呢?缘于欲望!只要一坐下来打坐,我们想得到平静。如果我们不想寻得平静,便不会打坐,也不会想去修行。只要一坐下,我们便希望平静立刻就在那儿生起;但是想使心平静,却反而使它混乱起来,而且我们感到不安。事情就是这样!因此,佛陀说:别因欲望而说,因欲望而坐,别因欲望而行……不管你做什么,别依欲望而做。欲望意即想。如果你不想去做某件事,你就不会去做。如果我们的修行到达了这一点,我便会变得十分沮丧。我们怎么能够修行呢?只要一坐下,就会有欲望在心啊

    就是因为这个情形,身和心很难观察。如果它们既不是也不是我的,那么它们属于谁呢?决定这些事是困难的,我们必须依靠智慧!佛陀说,我们必须放下来修行;很难真正了解这以放下来修行吧?是不是呢?如果我们下,那么我们正好便不要修行了,对吧?……因为我们放下了呀

    假设我们在市场买了一些椰子,在回家的路上,有人问:你买那些椰子干么呀?

    买来吃啊!

    壳也一起吃吗?

    壳当然不吃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吃壳,干嘛连壳也一起买?

    好罢,你这时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没有欲望,便不会修行;带着欲望修行是爱欲tanha。你知道吧!以这个式思惟可以使智慧生起,例如,这些椰子:你连壳也要吃吗?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要连壳一起买呢?因为丢掉它们的时刻还没有到呀!壳的功用是将椰子汁裹住,是很有用的;如果喝完了椰汁,再把这些壳丢掉,那就没问题了

    修行也像这样。佛陀说:别在欲望上行事,别因欲望而言,别以欲望食。行、住、坐或卧……无论什么……别以欲望而做;这个意思是,以不执去做。就好像从市场上买椰子,我们不吃这些壳,但却还不是丢弃它们的时候首先我们得保存它们;修行就是这样。观念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们吃椰子壳,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

    智慧是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增长的东西,必须不急不缓地去发掘它。我该怎么做呢?既不快也不慢地抵达那儿!太快或太慢都不是好法子但是,我们都没有耐心,都很勿忙。只要我们一开始,就想快快地到终点;我们不愿被留在后面,想要马到功成。一旦决心在禅修上时,有些人进得非常过分……他们燃香、伏拜,并且发誓:只要这柱香还没完全烧完我便起坐,纵使倒下或死去……也要死在禅坐上!发过誓后,他们便开始打坐。很快地,一大群魔罗便从四面八方来侵袭。才不过坐一会儿,他们却认为香必然烧完了吧。张开眼晴偷瞄一下……“还有很长的时间啊!

    他们咬紧牙根,又多坐了一会,开始感觉燥热、慌乱、骚动且混乱……直至他们认为应该到了最后关头,现在,该烧完了吧!”……又偷看了一下……“哇,惨了甚至一半还不到呢!

    三番两次,仍然没烧完,于是他们干脆放弃,停了下来坐在那儿,恨着自己。我实在太笨了,我真是束手无策!他们坐着憎恨自己,感到丝毫没有办法;这只会引起挫折和妨害,这就称做嗔念的妨害。他们不能责怪别人,因此便责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由于欲望的关系

    事实上,并不需要历经到那些。专注的意思是以不执著去专注;别去专注自己成

    但,或许我们读过经典,有关佛陀的觉悟,他是如何坐在菩提树下立誓的:只要还没到达最高的觉悟,纵使血枯竭了,我绝不从此座而起 读到这里,你可能也想试一试佛陀的做法;然而,你却有思虑到自己的车,仅是微小的一部;而佛陀的是辆真正超级性能的大车,他能试次便成功;你那辆小小房车,怎么可能一次便成呢?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呢?因为太极端了。有时我们走得太低,有时又太高,平衡点可真难找啊

    现在,我只是从经验上来谈;我以前的修行正像这样。修行为了得到超越欲……如果没有欲求,我们能修行吗?我在这里困住了;但是以欲望去修行是苦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迷惑了。而后,我领悟到,有规律的修行是重要事;人们必须前后一致地修行。他们称这为在一切威仪(姿势)中前后一贯的修行。持续精炼这修行吧!别让它成了灾祸。修行是一回事,灾祸是另一回。大部分的人通常都制造灾祸;当他们感觉懒散时,他们不会费心去修行,只会在感觉精力充沛时才修行;过去我就是那样子的

    现在你们问问自己,这样是对的吗?在想做时才修行,而不是在不想时修行:那样遵循法了吗?对了吗?它与教法一致了吗?也就是这样,使修行有前后连贯

    不管你喜不喜欢,应该同样专心一致地修行:这就是佛陀的教导!大多的人在修行前都要先等待好心情,当他们感觉不喜欢时,便不会费心去做;们再也不能更进一步。这称做灾祸,就是没有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快乐或抑郁,你修行;不管容易或困难,你修行;不管热或冷,你修行;就是样地直接。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卧,你都必须执意向前继续这有律的修行,使得你的正念在一切威仪中能前后持续一贯

    起先会这么想,站的和走的应该一样久,走的和坐的一样久,坐的和的一样久……我试过,但却做不到。如果一位禅修者要让他的行、住、坐、卧相等,他能持续几天呢?站五分钟,坐五分钟,躺五分钟……我无法持续下去因此,我坐下来更仔细地思考:这整个意思到底是什么?这世间的不可能这样子修行啊!

    而后,我了解到……“噢,那是不对的,不可能是对的,因为不可能办到行、住、坐、卧……使它们都能前后持续连贯;书中解释去使各种威仪后连贯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这样去做就有可能:心……只要考虑到,去拥有正念——忆持力正知(sampajanna——自我觉醒、般若智慧(panna——一切智……这个你以办到;这才是真正值得修行的东西。其中意思是,当站着的时候拥有正,当行走的时候拥有正念,当坐着的时候拥有正念,当躺下的时候拥有正念——前后连贯地;这样是可能的。要将觉醒放进行、住坐、卧中——放进所有的威仪中

    当心有了这样的训练之后,它会持续不断地忆持逋哆、逋哆、逋哆……那就是“觉”。觉知什么呢?觉知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无时无刻。是的,这是可能的;这便是取得了真正的修行;那是,不论行、住、坐或卧都有不间断的正念

    那么,你应该了解那些状况——哪些该被舍弃,哪些该被培养。你知道快乐,知道不快乐;当你知道快乐与不快乐时,你的心将会安定在一点上——没有了乐与不快乐。快乐是松驰的路——乐行,不快乐是紧的路——苦行。如果我们道这两种极端,那么,纵使心可能倾向任何一边,我们都马上将它拉回来;当我们道这心正倾向于快乐或不快乐时,便把它拉回来。培训这种觉醒,坚守这一条路,这唯一的法。我们坚守觉醒,不让心去追随的喜好

    但是,在你的修行中,却不是那样的,是吗?你们追随你们的喜好。如果随喜好,那就容易多了,不是吗?然而,就是这个轻松,导致了痛苦。好像某不愿费心工作的人一样,他轻松自在,但吃饭的时间到了,却什么也没得吃。情就是这样

    我曾经一度拿佛陀教导的许多观点来争论,却无法击败它。而今我受了它,且承认佛陀的许多教导是直接而正确的;也因而,我利那些教导来训练自己和他人


    [注释]

    (注一):哇那婆提扬寺:阿姜 查的主寺巴蓬寺的诸多分院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 阿 姜 查
     法 耘 编 译 群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