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最完美的废墟,如今寸草不生,渺无人烟。

     慈  悲  特  稿    

文·倚彤  /  图片提供·马佛青 


马佛青代表在长达8天7夜的八大华青访华团之
丝绸之旅参访了誉为西北明珠,
黄河母亲的摇篮的兰州;承载着蕴厚的历史文化的阳关、
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却依然文化气势恢宏的敦煌;
犹如火焰般炎热但却有丰富水利和瓜果的吐鲁番和天池水清,
群山环抱的新疆乌鲁木齐。
经过岁月洗礼的丝绸之路,虽然多了一份沧桑感,
但却承载了无数佛教与文化交流的故事。
玄奘大师的求法之路,到底带给了旅人什么启发,
什么感触和什么学习?
这是一趟令人及其期待的远行,到一生未曾听闻,未曾念想过的遥远佛国。那里历经千年兴盛后,一直沉睡在了黄土与石窟中。那里成就了一代高僧玄奘的西域朝圣之旅。《西游记》在记忆里头已是非常久远的事了,尽管它红极一时,却未曾在脑海里篆刻出什么深沉的印象。后来才知道,悟空八戒沙僧并没有真实存在,玄奘大师的一路西行,都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和多少信佛者的拥护,多少善业的成就才得以圆满。
逃开了热带雾霾迷蒙,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入秋的丝绸之路。抵达通关后已是凌晨,走向大巴的时候初次感受秋风亲吻脸颊。那是我不太能够抵挡的寒冷。那晚气温12摄氏度。 
在阳光普照的一周里,我们走过了历史文化重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自然景观等,跋涉于平原,高山,湖泊,戈壁,盆地之间四千余公里。
千 年 莫 高  · 敦 煌 盛 世
莫高窟体验之旅从观赏介绍短片开始,有两段,讲述着莫高窟的缘起和石窟的点滴。环形影厅把不对外开放的石窟呈现得极致精美。仰头能见窟顶,四周皆是壁画、塑像,仿佛置身于窟里真真切切地瞻仰着它的昔日辉煌,也让庄严的梵呗声声入耳。众人纷纷被半球形荧幕呈现的《梦幻佛宫》短片惊艳。然而光看简介是不够的,它的深度无法估量,千年厚重的中西文化交流,岂是十来分钟影片能够圆满诉说。莫高窟的文化底蕴无人能及,这么说一点都不为过。
观赏影片后我们乘坐区间车来到了窟区。莫高窟窟区外头矗立着直直的白杨树。对于常年居住于热带的我而言,四季更迭与植物的变化是少见而有趣的。秋风萧瑟,阳光来了却不再刚烈,大地一片枯凉。我们一直努力适应着气候的变化。昼夜温差极大,象是敦煌的晨与夜,和午后有近二十摄氏度的温差。嘴唇总是干裂,尽管已经尝试涂上一层护唇膏。这是非常尴尬的天气。冷与热之间,总是无法适从。还好随身携带着围巾,围着脖子数圈也暂且抵抗了寒冷。我穿着短袖,脖子上的围巾在替我御寒之余,也偶尔充当了当太阳的头巾。走在外头,鼻子总是被寒意刺痛着,偶尔还不自觉流着鼻水。旅途中感受过两个极端,酷热与寒冷皆让我开始萌生了不想旅行的念头。我怕冷,也怕热,所以只能在中间徘徊。这样的时候让我格外想念马来西亚的四季如夏。曾经抱怨着的热,如今却是念念不忘的温暖。
吐鲁番火焰山下。
高低错落的石窟在眼前并列排开,像是一本巨大而绚丽的故事书,为后人展现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故事。窟区的门票只能预定,而且路线早被安排,只能参观几个特定的石窟。由于游客众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壁画塑像等皆是莫大伤害,于是管理层采取了限制参观人数的措施。讲解员把门打开以后,我们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穿越到了开凿石窟的那个繁盛时期。石窟尽可能保持着原样,里头没有光源,我们透过讲解员手里的小小电筒照明,看佛陀菩萨弟子护法等庄严相貌、看飞天飘逸漫天起舞、看供养人虔诚朝拜。
信 仰 力 量  ·  成 就 回 响
气势恢宏的莫高窟和敦煌学,并没有太多文字承载得了它的厚重。你必须亲身到敦煌朝圣,才得以领略它的博大精深。在这里,一切言语仿若多余而苍白。敦煌是自带万丈光芒的,无论遗落人间哪一个角落,依旧熠熠生辉。 
大漠遥遥,渺无人烟。任谁离开家国走上了这条一起不复返的路,心里难免寂寥,同时被恐惧笼罩。佛教给了当时来往丝绸之路的商人,驻守边疆的将士莫大的心灵慰藉,同时也就被簇拥着,盛放着。
参观鸣沙山月牙泉,我们没有骑骆驼,而选择乘坐景区区间车,抵达泉水边,再一步一步往高处走去。鸣沙山一处甚是陡峭的山坡,有一条简陋的梯子。晴空万里,无风无云,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高处攀爬。看似不远的山峰,其实并不太容易抵达。尽管艳阳高照,沙子是细小冰冷的,每走一步都会往下沉一点。要是没有走这一段,我完全无法想象走沙漠是什么样的辛苦。
吐鲁番火焰山唐僧与徒弟悟空。
天空的一抹蓝是非常和顺,戈壁沙漠万里无云。阳光直落在世间万物身上,闪烁着,也刺痛着。荒漠枯凉,寸草不生。很壮阔,却杳无人烟深深孤寂着。我们坐着车开往柳园车站准备前往吐鲁番。
吐鲁番(古时为高昌)是西域三大最昌盛的佛教中心之一,也是玄奘大师西域之行曾经驻足之地。只是好景不复再,高昌古国灭了以后,佛教跟着衰退了下来。
交 河 故 城  · 完 美 废 墟
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是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初的据点,历经两千余年,是当今世界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生土城呈柳叶型,四周被河流包围。河的另一岸是农家的晾房,里头晾着吐鲁番人的生计和命脉。
城里皆是成堆的生土,奇形怪狀。有民居,有井口,有官邸,有佛塔若干。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辉煌,都被浓缩成寥寥几字,镶刻在指示牌上,將故事娓娓道來。
清晨游客稀少,大地宽广得苍凉。阳光是炙热而些许刺痛的,偶尔有风却冰冷,冷热碰撞一直让身体不适。我们只是一直向前走,偶尔停顿,听想到给我们把故事一一诉说。尽管只剩残垣断壁,那却是佛教盛极一时的遗留。那是佛教曾经滋润着大漠生灵最有力的印证。
奇吐鲁番   生命之泉
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堪称千年工程奇观,流淌地底,不因炎热而蒸发。其水覆盖约五千公里,在常年干旱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提供灌溉农作的水源,是千年前先人智慧的结晶,连结起了人类的文明,像生命之泉,灌溉着每一家每一户,绵延不断地流淌至今。灌溉着葡萄地,滋润着热情似火的沙漠。我们在景区内的地面渠道感受着冰凉凉的积雪化成的水,走入地下渠道看竖井的成型过程,体会先人开拓水源的艰辛,让后世得以享有从博格达峰流下的雪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莫高窟前合影
做 俗 世 间  ·  一 盏 明 灯
这是一趟特别的远行,充满法的滋润。除了一窥中国千年佛教文化历史,善友们也坚持每日早晚忆念佛法僧,做简单的念诵与佛法讨论,将佛法与生活好好地连接。尽管赶行程再累,也坚持日日修持。我们一起在昔日佛教如此兴盛的圣地,诵念起我们共同的语言,那是佛陀的法,是他送给后世最伟大的礼物。在等待登机,在动车里头,时间的缝隙给了我们与其他团友分享佛法的难得机会。团里一行20人,真正学佛者寥寥。很多未曾接触,只是從各处零星点点地吸取,大多早已把佛教和民间信仰混为一谈,无力区分。然而他们也好学,总是发问,洗耳恭听。那是旅途里一道美好的风景,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生命的那一道光,让他们接触正法,内心燃起希望。
盛 衰 有 时  · 无 常 体 证
莫高窟由乐遵和尚开始凿开了第一个石窟以后,开窟的声响自此绵延不绝,起伏千年。然而画师与工匠未曾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巧夺天工的技艺,是虔诚的印记,值得歌颂,流传千古。感谢开凿者乐遵,感谢僧俗二众的护持,感谢研究人员把埋葬在时间长河里头的历史一一呈现眼前,感谢科技,感谢每一位用生命将莫高窟传承下去的人,为它奉献一生,去发现、去保留、再创新,传承。
西北盛产的葡萄品种繁多
然而莫高窟之外,曾经在西域三十六国盛行一时的佛教圣地与其文物在如今也成了废墟和博物馆馆藏。随着时间长河静静流淌,歷史里的繁荣与衰败似乎也在诉说着佛法的緣起性空。此時此刻,宗教与生活早已分开,只剩记载。它只是令人瞻仰的历史,静置于博物馆冰冷的橱窗里头被前来的人观赏,早已不入生活。同去年前往锡兰朝圣的体验截然不同,锡兰人民的日常离不开佛教。寺院不是景区,不只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而是人们真正实践教法的神圣之地,修行之处。绕塔,静坐的人触目可极。
西 域 佛 教  ·  广 博 见 识
每一趟旅途的所见所闻皆是收获,无所谓好坏,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它让我看见了不足而学习前进,看见了拥有而学习珍惜。如果说,这趟西域之旅是一场身体与信念的试炼,显然的,在这个考验中我失败得一塌糊涂。行前对西域佛教历史的认知浅显地停留在丝绸之路与莫高窟。我为自己的无明懈怠与娇弱深感惭愧。无明于世界之大,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懈怠于资源充裕,没有精进求法;娇弱于一路跋涉,自己已身心疲惫,无心向学;羞愧于丰衣足食,日子充裕舒适,却常常抱怨种种。然而人总要亲身走过一些路,看见一些事,才能够明白当下的一切得来不易。因为此行,對玄奘大師身平有了多于片面浅显的了解,对西域佛教有了更广博的见识。因为走一趟大漠,才知道步履维艰,才能够体会玄奘大师屡次与死神擦身,在食水匮乏,自然环境恶劣下依然坚持“宁向西行一步死,不往东归一步生”的精神。
反观自己,在日子甚是安逸的时候是否日日惦记着思维佛法,净化身口意,在传承佛教里,我们是否已经尽力了呢?
在学佛求法的道路上,我们又为自己,为众生,做了什么呢?
交河故城东北佛寺大殿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