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人 生 困 惑 · 解 菩 提 大 道

都说秉性难移,可有人却移得很快……




|济群法师

问: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但我周围很多人接触佛法后,改变却很快,这是怎么回事?


答:很多人在学佛前,杀鸡杀鸭好像切菜一样,从没觉得这是杀生。他认为这些鸡鸭本来就是给人吃的,好像它们不是生命,没有感情,眉头都不皱地就杀了。不管杀鸡杀鸭,还是杀猪杀牛,不管动物叫得多么惨,都不会有任何感觉。吃肉也像吃菜一样,觉得就应该吃这些,不吃营养不良。

但接受佛教慈悲、因果、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后,看到人家杀鸡都不忍心,更不要说自己吃了。不少人心理转变得很快,有的只是一两个月。这就是观念在产生作用,如果生理上是没这么快的。这其实就是多闻的作用。因为多闻,知道佛法的因果等道理之后,就会转变观念,远离杀生等恶行。

“《闻聚》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法义,远离恶见恶行。通过多闻,我们就会有正见,知道这是恶的,这是善的,从而远离恶,成就善。

多闻还可以知道什么行为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世人忙着赚钱,吃喝玩乐,争权夺利,要活得比别人风光,穿得漂亮,开着名车,财大气粗,一餐花几百几千,觉得这样活着就实现人生价值了。但学佛之后发现,这些只是短暂的感觉,价值也很短暂。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正面价值。

所以说,多听闻佛法能舍弃这些没价值的行为,追求真理和解脱的生活,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而非华而不实的价值。


是大疑大悟,还是信者得度?

问:佛门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到底要怀疑,还是要相信?


答:怀疑,也是一种根本烦恼。但在佛法中,“疑”也可以用来修行,禅宗修行就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区别,看你怀疑的对象是什么。

如果你怀疑四谛到底对不对?三宝到底存在不存在?业果到底有没有?因为怀疑而不能信受,这是我们接受佛法的重大障碍,所以是根本烦恼之一。因为这些是真理,应该用信而不是怀疑来接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智慧,从疑入手,也能从疑走向悟。这个过程靠的是理性,但理性能抵达的层面毕竟有限,因此生起的信心也是有限的,还不如直接从信入手。

禅宗所说的“大疑大悟”,疑的对象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看法。我们学佛后要对生命重新审视,不要以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对的。比如“我是谁”,我们一直觉得这个色身就是“我”,我的想法就是“我”。现在学了佛法之后,要开始怀疑:“这个色身是不是我?”

禅宗参话头,参“一念未生前”,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就是疑情。你现在是张三李四,似乎有明确的身份,但在父母没有生下你以前,你是谁?在传统的禅宗修行中,参话头是引导我们追溯生命的善巧手段。这样的疑就不是烦恼,而是开智慧的手段。

所以,关键取决于疑的对象是什么。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