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乐   由   心    

佛教徒!

你为什么不生/争气?!?


你我皆凡人,何德何能可自称为佛;

但又非残缺无能之辈,所以也绝对不能妄自菲薄,

逃避这一“大哉问”的挑战。

但我们又怎么可能一开始就从

“不生气”下手来达致“毫无烦恼” 的境地呢?

 

好友在脸书上分享了一帖关于附佛外道极度猖狂的新闻,然后他问:“佛教徒啊, 你们是不是该生气了?” -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既耐人寻味,也颇引人深思。不久后就立刻有佛友留言: "如果连佛教徒都生气的话,那就无可救药了!”
言下之意,似乎“生气”对佛教徒而言,是一件避之唯恐不及的罪大恶极之事,佛教徒绝对不能生气,不应生气,也当然没有生气的机会和权力。
我看完之后,不禁深思:这看起来“充满佛意”的句子,是不是也有着需要厘清和深入探索其真实义的地方?
而我的回应是这样的: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正常愤怒的表达(不是发泄)是非常重要的 - 这叫 “健康的情绪管理” - 否则都是自欺欺人的压抑、反常和颠倒。 如果以为“No Feeling” (无感无受) 才是解脱,那才是真的无可药救。菩萨道的自度度他,就根本没有通过文字语言、行为动作来表达的可能性了。
一点“火气” 也没有的话,这不是修证,这是槁木死灰。”
我想,真正没有脾气的人应该只有两种:一种不是常人(非正常人,毫无情绪之喜怒哀乐),另一种也是“弗人”,也即是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毫无烦恼挂碍的大觉者 - 也即是“佛”了。
你我皆凡人,何德何能可自称为佛;但又非残缺无能之辈,所以也绝对不能妄自菲薄,逃避这一“大哉问”的挑战。但我们又怎么又开始就从“不生气”下手来达致“毫无烦恼” 的境地呢?我觉得那是一种“从一开始就不可能” 的目标和妄想。“不生气”是我们最后修证的目标,而不是倒果为因,将之视以为是下手的地方和修学的基础。
关于嗔怒的正确观点应该如此地建立起来:
1. 佛教徒不应该认为“不生气”就代表修行,因为那会落入压抑、逃避和眼高手低的修行陷阱;
2. 面对不公正、不公义的事情,佛教徒也应该恰当地、坦荡荡地面对自己的怒气和烦恼,然后再来进一步地去转化和提升;
3. 不是不能生气,而是应该要适时、适量、适地地表达心中对不公不义事件的看法和回应;若能将之化为自利利他的行动,那就是更好不过了。
4.不必视嗔怒为毒蛇猛兽,依据大乘佛法“烦恼即菩提”的修心见地,佛教中有许多可转化嗔怒的法门可让我们去修持的。
5. 佛法的修持和开悟,若想从 “活动” 的层次提升至全民的觉醒“运动”,是需要一团热烈的火焰在背后推动的 – 这种勇猛精进的热忱和果敢,多少和对社会不满、对现实有所要求的烈火雄心有关,而这也一定多少带有一些“佛都有火”的叛逆和火气。
我曾在一场和大学生的分享会上提及“宗教内改革”的契机和必需。其中我提出了“心灵革命的ABC”, 也即是:
A (Awareness) – 因事情之触发而有所觉知、觉醒;
B (Basic Consensus) - 对 “下一步行动” 有所共识,建立起集体认知、认同感与共鸣;
C (Critical Mass that brings Creative Change) - 当越来越多人对此共识产生集体共鸣并达到“决定性的大多数”时,充满创意的改变便会自然发生。
宗教的制约、传统的束缚、搪塞的答案, 一而再、再而三地绑架了我们的自我觉醒和智慧的正念。
台湾的太阳花学运事件,不明就里的某法师将之视为“内斗”,并对大学生们说:“请先把书读好,将来如果选上总统,就可以改革台湾了!” – 结果引来某网友充满禅意的回应:“那您是不是也该先成佛后,才向我们好好地说法?” 碰了一鼻子灰后,其实遭受最大负面影响的,当然是整体佛教的形象、格局和摄化众生的话语权了。
(我们又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
善于慈善救济的某国际佛团,先前也因为馊水油事件,罔顾事实和群众的安全,只顾一味地以 “我们的真,就是爱与善”来忽悠和消费信徒们的单纯和信心;并永远以一以贯之的 “不碰政治” 的逃避手法,对应负起的责任和担当闪烁其辞。其有意将事实数据漂白且合理化的作法,也其实与佛法 “不害”(Ahimsa)、“不欺”、“不妄”的智慧精神,相差甚远矣。
(我们是否更应该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来公正不苛地给与客观但严正的指正和批判呢?)
而趁此教内修证不明、见地混乱、领导无能的昏暗时期,附佛邪道当然亦乘势应运而生,从烧小房子的心灵法门,到最近连明星艺人都将之视之为“佛”的神秘教主 “妙禅”,乃至风行于本土的卢胜严、清海、金菩提等等等等,到处都是满天神佛、群魔乱舞;乱象纷纷,总是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想要真正修行以安身立命者,难道唯有望天长叹,无可奈何乎?!
(佛教界的言论自由度、舆论影响力、道德勇气、危机处理能力、领导魄力与决断力 – 难道已一无是处, 无可仰赖乎?!)
在教内教外都充斥着许多怪力乱神、光怪陆离且又层出不穷的一件件丑闻及不幸事件的当儿,我们难道一直必须噤若寒蝉,毫无火气地逆来顺受,毫无主见地把妥协当忍辱,把吃亏当占便宜,把愚昧当虔诚,把简单肤浅的“想好事、说好话、做好人” 当作唯一不可违背的人生圭臬和修行标杆吧?我们又几时才能真正地 “以法为师,以自为光“? 又如何当个真正的菩萨勇士,给自己和别人的烦恼来个迎头痛击的逆袭和充满勇气的“大势至”回应呢?
而能够为我们带来痛定思痛的回应的大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对此事有所感触,或落泪,或生气,或烦忧 – 然后进而为之受到感召、启迪和醒悟; 总之不是一句“佛教徒不应该生气”就能轻轻带过,然后就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那般地 – 继续过我们那种自欺欺人,却又以一大堆堂而皇之的佛理(如慈悲啦、感恩啦、要不断散发正能量啦)来掩饰伪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修道生活。
不温不火者, 我们固然可以加以欣赏、随喜且赞叹。但在我们这个快速成长、资讯发达的21世纪, 我们需要的更是有担当、有勇气、有改革信心的菩萨勇士。
且让“叛逆的佛陀”成我们全新的修行范本和公式,也让我们的怒气显化为怒目金刚明王 – 外现忿怒,内含慈悲;去为传统的修行角色和定位,注入一点点改革的清凉意味,彰显刚正、正直、坚勇不阿的庄严自性和和本地风光。
佛教徒们! 您现在可以生气了呗?

\   王 振 威

翻译人、自由撰稿者

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笑骂由人,自在由我;

冷眼静观,喜乐由心。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