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理  论  讲  堂  


不是别人造成的! 


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想象、期待与投射,

愿意且勇敢地以正面乐观的心去趋向于真实,

那么我们终将在自己所创造设定的概念牢笼中,

饱尝着心碎与苦楚,

却以为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


最近我在想,活在自己想象的概念中,确实不太好,因为这叫做妄想。但是若对于妄想更添加了一份坚定的认同,也就是执着的话,就会更加艰苦。如此,妄想加上执着,造成了一连串看似快乐、有时快乐、以为快乐,实则却是充满了苦楚的循环。


另一种人工添加物 这样写好像有点负面,不太符合现在时下流行的说法,比如说正面、积极或乐观等等观点,当然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心理健康因素,能够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服,甚至不少课程都在教导如何培养提升这些健康心理的素质。但是仔细观察时我也发现,可能我们以为的正面积极及与乐观,在实际的应用上,不少时候会变形为想象、期待与投射。


这种情况在人与人的互动与对待上时常发生。对于他人,不论正向或负向的,我们总是会带着过多的想象与期待,而这在宗教社群里更是如此。带着超过于事实的想 象与投射,我们在自己的概念妄想中,去看待上师、社群、法友甚至佛法,由于始终不能「如实」地去对待,于是产生种种痛苦。这里的如实,并非是指照见实相的净观,而是指一般世俗生活与互动中,不以想象期待与投射,去为任何人与事多做添加。


痛苦不是来自外境的改变前阵子一位法友来拜访,在言谈间这位法友对我赞赏有加,并且以各种的形容,想要表达她心中的我。印象中,她形容的我像是某一种温馨的玩偶,让她感觉温暖,又觉得我像某一种动物,她觉得很优雅。听完这种种赞赏的形容后,内心佩服这位法友能够带着如此美好的心灵,来看待他人。但是我也明确地发现到,那形容出来的人和真实的我有着极大的距离。我想,片段的我的样子,成为了对方心中全部的我。


这有什么不好呢?也许有人要这么问。是的,也许暂时性的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广泛的来看,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概念中。只是,如果过度的不能看到真实,不愿意看到真实,或是过度的夸大某一个片段成为全部,总有那么一天,当真实明显到近在眼前不得不面对时,就会感到痛苦。而这痛苦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对境有什 么改变,多数来自于自己内在的认知从一开 始就不符合事实。


明就仁波且闭关前的一句话这也让我想起在明就仁波且要进行游方山林的闭关之前,最后一次带领东西方德噶僧团主要弟子们的闭关课程,在最后一堂课的尾声,由于大家即将各奔前程,有弟子请求让每个人向仁波切说句话以表感谢。第一位说话的,是国际德噶的主席寇特蓝,他没说两句就泣不成声无法言语。麦克风接力的一个个传至每一个人的手上,每一个人都在赞颂着上师的伟大,诉说着心中对上师的感念。在一片眼泪鼻涕交织的离别伤感又感恩戴德的气氛中,没有人能幸免于脸上洪水的泛滥。只有明就仁波 切,静静的坐着像一个置身剧情之外的观众,看着眼前一出出热情演出。最后麦克风回到了仁波切手上,大家都泪眼朦胧的期待着仁波切能说些什么,以应此景。只是仁波切这时却淡淡的说:「你们所说的都是自己心中的感知,我是谁?不知道,掰掰。」双手一挥,仁波切走了出去。这样的结束太快也太不温情,让学生们有点 错愕又失落,记得当时我心里也有些抱怨,这位师父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今日回想,那时仁波切的最后这句话,竟然是那一个星期闭关课程里面,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也许是加持,至少记住了这么一句,且让四年后今时今日的我深感体会。


是的,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想象、期待与投射,愿意且勇敢地以正面乐观的心去趋向于真实,那么我们终将在自己所创造设定的概念牢笼中,饱尝着心碎与苦楚,却以为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


(转化育_hwayue 发布于 2015年7月10日)

\ 文  妙 融 法 师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