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腾仁波切的诗情画意里,我们看见了花开花落,听见落雪的声音,我们也遇见了真正的自己和生命。

【 亲 近 善 知 识 】

热腾仁波切:

红尘行走 那一生那一世

我甚至把行走比喻成一种闭关。在佛教当中,闭关是你不接触任何的东西,我们可以在我们的闭关当中,杜绝跟别人的往来、通讯、见面、聊天,完全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修持某一个法门。

但是我觉得,行走是另外一种闭关的方式,它让你完全打开你的心,去学习接纳和包容所有发生的事情,那会带给我们极其丰盛的体悟。

这一次与热腾仁波切的相遇,戓许是红麈中让人易醒的一场梦……

·
文 · 郑振荣    摄影 · 伟杰、振荣

热腾仁波切出生于青海玉树州,14岁时被六世热振仁波切和十一世班禅大师,认证为第十五世热腾仁波切。之后,于西藏著名的色拉寺系统学习格鲁显密教授。

仁波切长年在汉地弘法教学,平日笔耕不辍,以优美诗意的语言写成一篇篇随笔,将内心对佛法的感悟分享予世人。并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出版随笔集《红尘一念》、《红易醒》。

热腾仁波切还积极倡导社会慈善事业,将佛法践行落实在每一个当下。

或许,红二字听来总让人联想到人生无常里的苦痛哀愁,也同时有着让人眷恋不舍的美丽。我们往往徘徊在美丽与哀愁,游走在执取之间,不得究竟的自在和安乐。

如果红被看着只是一场同时包含美丽与哀愁的梦,那会否让人易醒?而醒来以后,梦,还在不在?

人世间其中一件最令人感动的事情是佛陀的诞生,和衪慈悲留予世人,永恒不朽的智慧和真理。

所有的相遇,都在我们的预知以外,可是能在相遇和相知的过程中,互相触动,共同飞往慈悲和智慧的无垠天空,那应该是一场难得和动人的邂逅。

这一次与热腾仁波切的相遇,戓许是红中让人易醒的一场梦……

Q:仁波切出版的两本书《红尘易醒》、《红尘一念》,都在书名上用了红尘两字。能否请仁波切诠释一下您心目中的红尘

A: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大家都在这娑婆世界当中,其实就是处在红尘。

在佛教里边,红有两个意思:尘,是尘土的尘,它有一点沾染的东西,但只是沾染原本是清净的;所以红尘只是当下的烦恼心,如果这个烦恼心被超脱了,显现的其实不是红尘,是清净。


关于仓央嘉措的诗

Q:知道仁波切非常推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也看过师父写过的一首诗《我愿行乞》。可否请仁波切进一步分享,佛法与文学的相遇?

A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大师。他在西藏家喻户晓,他的道歌有点像情诗,可是当你深入去理解的时候,它们内里隐含的都是佛法的智慧。

我曾经一直在想,若有因缘和时间的话,我想通过我这个出家人,透过我自己的感悟,去诠释他的六十几首诗。

我们常在经典里,看到如是我闻四字。阿难尊者记载佛陀的教法时,他也只能说我是如此听到的,他不敢讲说佛陀就是这样讲的,因为我们本身的智慧确实非常有限,我也不知道仓央嘉措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我的如是我闻,去与大众分享我的感悟。

这是我的一个愿景,我一直在做准备,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人间的美,也有修行的美。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如此清净的僧人,把佛教如同情诗一般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恐怕很少人能做得到。即便你的佛学造诣再深,也可以在他的诗里边,看到你的疑惑,也可以通过他的诗而得到释怀。

我觉得佛学不应该被局限,它可以通过喝茶、喝咖啡、网络、手机,将佛法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而不只是依着佛教经典里面的东西说法,让人听来难懂,备感格格不入。

红尘一面:热腾仁波切与继程法师于太平湖喜相逢。

Q : 仁波切出版了好几本中文书。请问仁波切有持续写作或创作的习惯吗?

A:我在网络上刊载的文章,不是为了出版书而写的。其实它是我学习中文的一个过程,我先用藏文写,再尝试用中文翻译,因为我要学习中文,所以我用这种方式,将生活上的感悟,记录下来。

我害怕感悟会像风景那样被错过,所以我喜欢写日记、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写多了。

Q:透过出版书藉和文字分享也是弘法的一种方式吧?!

A:可能是吧!因为我觉得,弘法这个东西更多的是把佛教的精神带给别人。传递精神其实有很多途径,哪怕是一些肢体的语言,譬如说茶道、香道,只要跟道有关系的东西,必然会涉及到人的心理,所以文字也是能感动到人类内心的一种东西。

我觉得文字确实是了不起的,正因为有了佛经,才会有2500年以来,孜孜不倦的佛教徒,一直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也是因为有佛经的缘故,我们才能从中看到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因此,文字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

Q:写作必须有生命的感悟,或者要碰到一些感动你,或是能触动你下笔的事情。

知道仁波切您也去过很多地方,譬如说您的家乡。我记得您在书里面,有叙述一些有关心灵上的风景,可否请仁波切做些分享?

A:其实我真的非常健忘,写过的东西,我都不记得是我自己写的,因为我比较关心当下的那种感觉。

我的家乡在藏区的玉树,我们的寺庙叫巴干寺,那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也仅仅是前几年才有了电源,有了手机的信号,之前很少会有人去的地方。

从那里来到都市,你会发现那是两个世界。当你穿梭在两个世界当中,你的感悟就会非常多,你会觉得我在寺庙里面学到一套又一套的经典,经典里边就会讲到人世间有很多很多的苦。但是,我在寺庙里面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少苦,反而来到都市里面,弘法也好,讲法也好,更多的时候是我自己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亲眼看到那么多的苦。我甚至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佛经里面没有记载到还有那么多的苦?

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看在眼里,让我有很多感触。我也很无奈,但是我又想帮助别人,因为有些人极度的压抑,但是我试图用佛教的东西跟他沟通的时候,有些人因为因缘,会感到舒服和释怀;但是你也不能否认,有些人讲太多他也听不进去,所以不同的人,对我的触动,其实也会是不一样的心境。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心灵风景,我就喜欢把这些记录下来,等我老的时候,去回看我写的东西,应该还挺有意思的。

Q:仁波切之前有提到人生尽量少一些遗憾。知道仁波切一直都在致力行善,在行善的过程中有没有遭受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

A:在家乡,我成立了慈善医院、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在这过程当中其实有时令人备感煎熬的一件事情,是能力很有限,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多。

在藏区有很多的老人,我也想帮助他们,成立了一间养老院,可是却容纳不了所有的老人。小朋友也是,我有我的福利院,可能只能容纳一百一十个小朋友,再多我们也容纳不下!

Q:这都是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发吧!?

A:慈悲心、菩提心我倒不敢说。纯粹是一个善心,努力地去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我有这么一个善心,更多的是别人认可你有这样的善心,而得到信任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获。

而且,能汇聚更多善心人的力量,去做更多事情,是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因为想去帮助别人的人,并不见得自己有多富有,但是因为有这么一颗心,他愿意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点收入,也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其实会享受到很多。

有时候人的心会变得不那么容易感动,但是你做慈善的时候,反而处处都能被很多事情感动;因为感动,能让心一直处在活着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做慈善会上瘾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每天都习惯写些东西,把每一天的感悟,遇到的事情,以文字表现出来,我觉得这起码是我对每一天的一个交代。

Q:如仁波切所说: 所有的当下都是限量版,您都在把握机缘,定时推动您的慈善事业吗?

A:对的,因为我们有慈善机构,有每年都该做的项目。因为医院、养老院是一个长期运行的机制,它们需要大量的经济支助,所以我需要长年去化很多的缘,来投入到这个慈善事业里边。这是一件必须持续去做的事情。

Q:我们知道玉树遭遇过地震,仁波切对此也写过一些感言。我们也都知道世事无常,是否可以请仁波切分享如何用佛法去安抚这些遭遇不幸的人,或重建他们的心灵? 

A:其实我觉得,在人世间,我们要学会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如果不接纳,你的痛苦就会更深。所以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之前有见过很多经历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他们因为失去了亲人,无法摆脱地震的阴影!当然这是能够被理解的。

但是经历玉树地震的人,因为他们有信仰,懂得因果观念,反而好像没有那么痛苦,也比较容易从阴影中走出来,这是信仰起到的作用。

他们反而会想,他们还活着,就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为他们修行。


关于爱情、浪漫、苦难

Q:苦难也是可以接引人们学佛的一个因缘?

A:本来就是,因为没有苦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修行。当苦难来的时候,我们看待苦难的方式,决定了它是不是苦。比如说我们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遇到苦难,就是很好的机会,去证明自己学得有多好。

学佛的人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遇到苦难的时候,通过苦难去练就自己。就像小朋友考试一样,他如果上学不考试的话,如何能证明他的成绩?

苦难,恰好是修行人提升自己的最好的机遇。

如果把苦难看作是提升我们的一个工具,那苦难就起到它的妙用。那对于学佛的人来讲,是一个最好的帮助。

Q:仁波切接下来可有什么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计划?

A:其实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计划。我每天都习惯写些东西,把每一天的感悟,遇到的事情,以文字表现出来,我觉得这起码是我对每一天的一个交代。

但是我并没有为了计划出版一本书而去书写,我觉得这样刻意的安排,并不美好,也不自然。

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自然发生的,我一直认为自然发生的东西就会非常的放松,而我又特别喜欢那种感觉。

所以我往往不会刻意去计划,包括我自己去旅行,我也不太会刻意去安排。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写东西也很随意。

Q :再谈谈仓央嘉措的情诗,能否听听仁波切分享关于爱情?

A:爱情除了出家师父们以外,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会去经验的东西,它并不是忌讳。

它只是一个工具,如同月亮去表达一个游子或诗人的心。月亮只是工具,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心。

仓央嘉措恰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多人,现在国内外都有一种追逐仓央嘉措的风,都很喜欢他的诗。原因是他表达的东西,其实是大家都体会过或知道的东西;但又在知道里面,表达了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高尚而伟大的。

因为活着,是极度幸运的事,免费的东西也太多了——阳光、月光、白云、蓝天、草原……,一切都那么的美。

关于禅的意境

Q:在佛教中,禅的意境是那么的美,仁波切如何诠释禅呢?

A:我觉得禅是一种状态、一种放松,因为禅的目的是回归到自然。比如说禅里面第一个要会的,就是关注你的呼吸。因为呼吸是你最熟悉,也是最自然的东西。它快了,表示你恐惧不安;它慢了,表示你内心疲惫;所以它正常的时候,表示你没有心事,这就是禅。

对于我而言,禅修者是一个艺术家,学佛的人都是学禅的人,学禅的人都是艺术家,所以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很美的,就像佛经里的文字一样。

佛经里边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唯美,它就是在禅的状态下讲出来的,它不是胡乱随意写出来的东西。

所以我们须要把禅的状态引入到我们生活当中,去觉知我们时时刻刻在做些什么。我觉得这个,比你在做什么来得更重要。可能你在念经,可能你在朝拜,可是你过一会儿发现你的心其实不在你所做的事情上。哪怕你是在看电影,哪怕你是在踢足球……无所谓你在做什么,只要你的心知道你在做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最成功的人。

我喜欢这样去学佛,你不要非得把学佛的人看成一定要怎样,不要这样去想他。你只需要给自己交代说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比如说,我是一个出家人,我知道我是一个出家人,我自然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和我不要做什么。当你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才会做你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做的很多事情,不代表吻合的身份,因为你忘记是谁。所以禅修的第一步,我们叫觉知。觉知就是照见自己是谁的一个功能。当你了悟以后,你就什么都可以做。

你不必顾及世人给你的眼光,你也不用活在别人的眼里,因为你对得起自己的因果,同时你的觉知让你知道真正的你,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再重要。

Q:那就是所谓的圆满吗?

A:最起码,我觉得那是自在。我觉得学佛如果不自在,牢背很多教条和被锁在里边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我们已经够累了,社会、家庭、感情给你的压力己经够多……再用宗教把自己框得更紧,并没有意义。

我觉得学佛就是找回真正的自己,那是自在的,那是不用害怕和担心的,也无所谓别人怎样看你。你只是找回你自己,你只是真实的表达你的意图,我觉得这是学佛后所该找到的一种勇气。

Q:找回自己,就是禅吗?

A:我觉得这个状态,就是禅的状态。禅就是恢复原来的样貌,你并不用修饰很多的东西,它只是回归到自然,这其实是人最需要的东西。

在禅的状态里面,我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吃饱就好了;我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够用就好了;我并不需要太多人的关注,你懂得爱你自己就好了;所以我并不需要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你知道自己是谁就好了。

所以这样的一个人,他活得很轻松自在,他达到身心放松的时候,自然也就解放了。

热腾仁波切写过一首这样的诗:

你会听闻下雪的声音,

也会看见落地的身影,

因为你等这一场雪   

已经许久了。

雪是菩萨赐予草原的衣裳,

也是庄严群山的华鬘,

更是匍匐在修行路上的佛心;

那么柔软,

且那么舒缓,

在虚空中就开始   

安抚着有情众生   

在热腾仁波切的诗情画意里,我们看见了花开花落,听见落雪的声音,我们也遇见了真正的自己和生命。

如果红尘是冰冷的雪,只要我们悟见那是成就我们的梦,我们也就会感受到它的温暖和慈悲,就此醒来。

我觉得禅是一种状态、一种放松,因为禅的目的是回归到自然。
取自《慈悲》第103期
欢迎订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