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 近 善 知 识 】

·

打造“救世主”的出现

现代人的身心疾病特别多,心理病的教科书也随著越来越厚,

如“网络上瘾”,是前所未听闻的。

现代人在面对逆境跟障碍的时候,一般都很难消融这个苦,

都希望快点有个救世主来帮助自己离苦。

·
 ·一如  整理·黄慧燕 摄影·惠兰
·


记:有个判逆小子就住在你心中,它是你的一部分,它知道如何挣脱束缚与忧愁的枷锁,得到自由,这个判逆的家伙就是你那觉醒的心灵,它在呼唤着,它是你内在的“判逆佛陀”---那鲜明、敏锐、拒绝沉溺于现况的心智。

这是竹庆本乐仁波切的著作:《判逆的佛陀》对我们内在觉醒的解读,书中带领大家释放出自己的“判逆佛陀”,经历一场内在的心灵革命。在此首先请四位分享你们内在的“判逆佛陀”,如何让自己脱离那些生命中莫须有的痛苦和烦恼?

迷信·捷径·苦上加苦

李:现代人要求快速、方便的迷乱现象日益严重,其中有两个原因:现代人面对太多的压力、纷乱,要照顾及学习的东西太多,但在应对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智慧方面却显得严重的不足。

蒋:人总是比较喜欢走捷径,像生病一样,会选择对他最快好的方式。

李:大家觉得越快越有效,可是相对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代人智慧越来越薄弱。这情形导致大家就想随便抓住一样东西,只要大家认为这个东西是救命的,就变成一种风潮。

蒋:导致上述原因可能是人还没有遇到能够解决疑问的管道或机缘。所以佛教教育对现代人很重要,虽然它本身是一条很长远的路,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去获取正确的知见。其实到後来发现真正帮到我的还是佛法。记得圣严法师教导我们的一句话:遇到问题时,面对它及处理它,若处理不了就放下它。所以最终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这样子。

因此绝对不能迷信,或听到别人说那个神比这个神更好,就一直去寻求帮助,或有人要你出几千元或几万元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不正当的处理方式。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有生病也是平时乱吃东西自己种下的因,所以发生了自己应该好好面对它,解决它。

吴:我发现随着人的年纪和历练越来越多才会真正体验到生命的重量。有时候是要到你人生跌到低谷时,你真的会希望随手抓到一个能让你去依靠的东西。若人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很多时候难免就会去找朋友或问神寻求解决。所以信仰对人很重要,它会在你生命受到打击时起了很大作用。

拥有宗教正确的知见或观念很重要,它让我们相信生命是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信仰不能太注重功德主义,也不可高不可攀。人是凡夫,不可能像佛陀般没有犯错,但是要给犯了错的信徒重生的机会,他或她就不会到外面去寻求“方便”了。

常藻法师:一切还是要回到身心世界转化。只要透彻因果,对任何事倩绝对不会感到担心。
蒋佩佩:我会把问题跟很多人讲,然後经过他们分析觉得受用就从自己心里转化烦恼。禅坐也很好,能帮助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李:现代人的身心疾病特别多,心理病的教科书也随著越来越厚,如“网络上瘾”,是前所未听闻的。现代人在面对逆境跟障碍的时候,一般都很难消融这个苦,都希望快点有个救世主来帮助自己离苦。

而有了这样的需求自然就会有这样的市场供应。你会发现会有人自创一些类似宗教,或从宗教去分门别类发展现出很多的派系。这不只是华人的民间信仰,西方人的情况也如此。很多看起来类似宗教,其实它们不是真正的宗教,讲的是心灵净化,都是在讲如何如何打救人类。他们打造着“救世主”的出现,造成社会乱相杂陈。

现代人普遍因为承受竞争压力的苦、心里的苦,又没有办法去辨别其中真伪的情况下,使到他们对生活感到更加的迷茫。

打著“救世主”旗帜者满足了人们对名的部分需求,也满足了人对利的需求,以及对超能力的需求。以乩童做例子,台湾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些当上乩童者他们大部分都有着相同的历程,他们在生活上都是比较潦倒和困顿,不被人重视的。他们有著生命差点死掉的经历,过後他们突然会有超能力、神通去做一些事情,如救人或治病。事际上所谓的“救世主”总是离不开贪瞋痴慢疑,离不开对名利的渴望。

常:我想谈一下现代人很苦是由於很多的认知没办法厘清。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也存在著这些问题,就是会期待一切都顺利,希望生活中都是顺境。而事实上整个宇宙的运作是不可能会这样子的,因为每个人个性不一样,所有因缘加起来就不可能如我们的意。可是我们都还是保有这样的期待,那个根本的认知没有完全的了解及把它转过来的话,我们还是会遇到苦。

在面对苦时大部分人选择往外寻找离苦得乐的方法,却又苦上加苦,整个人就很容易迷失在里面。心理医师因此就会接到很多要求帮忙厘清的个案。

所谓的学佛,其实也不是要学很高深的东西或超能力,而是学会踏实的生活。这也是我个人最深的体验。这个讲起来很平淡,好像也没什么,可是感受到踏实的生活已是我学佛最大的收获了。

大部分人习惯往外去求,这确实是人类的一个很自然的反应。大家都想离苦得乐,可是方法有时候找得不正确,就变成苦上加苦。想要安逸生活而避开苦难,这种心理一直在操控着我们,使我们离开离苦得乐的方法越来越远。

谈到佛教里面到底有没有救世主,很多时候必须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能够在我们自己的身心状况里面真正去调伏。至於靠外在的人事物帮助,只是属於在相上的帮忙。

但是,事相上会因为因缘的组合出现不同的面貌,所以根本不究竟。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从自己真实的身心状况好好的去观照、去调整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救世主。这个是需要时间、耐心,因为调的过程肯定很辛苦。但只要认清方向,这个苦自己会干愿。

业障·冤亲·光明想

李:在心理跟精神领域里,基本上帮助人们离苦的方法大多数还是围绕在三个部分,首先是生理的部分。现在有很多精神药物不断的出现,形成了一个利润非常大的领域。精神医师根本上是用药物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身心的这种苦跟脑的病变有关。

第二种是从心理的角度,所以我们有心理医师、辅导师、治疗师这些。心理是包括想法上认知的改变。有些心理治疗师认为,人的问题主要来自於想法,即想法被扭曲、不合理的想法。有些就觉得说这跟情绪有关。所以心理大部分是处理想法、情绪,还有你怎样去解读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情。

另外一种是改变行为,其中一个部分是关系的处理。因为人总是活在一个社群里面,你跟人必须要互动、跟孩子和先生以及和职场上的人互动。而人临死时放不下很多东西的也是跟人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谈到业障时,你就会看到无时无刻业力会显现在身体的部分: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上面,全然显现在你跟其他人关系当中。这些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的共业。

我觉得我今天从事的这个行业是在帮人消业。可是这个工作同时也会在造业。在辅导室里面,很真实的一个历程,人最苦的面貌全部在辅导室里看得到。你看到他们如何遭受身体苦的折腾、如何被情绪、情感折腾。你看到一对最初山盟海誓的伴侣,如今却在辅导室互相指责彼此、互相挖对方的疮疤。太太不断在孩子面前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先生,说孩子爸爸的坏话。孩子被牵扯在父母的业里头,使到他们的成长过程面临极大的痛苦。

如果我的工作光从西方心理学来看人的心理病,我觉得我会错失很多东西。因为西方心理学根本说不出业障这个部分。西方心理学也没有所谓共业这个事情,他们只是说“你们不懂得沟通”、“这个家庭动力出了问题”,可是他们看不到这东西叫著业障。他们只说“这个跟你以前成长有关”,却无法看清这个业障,包括不只是这一世的。西方心理学解释不到这个现象,只能把它说成是遗传。

今天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看这个事情。刚才各位都有谈到学佛的一些心得,对我来说学佛它对我非常大的一个受用地方就是,它把我的整个视野开阔,看到人们面对的业障,背後形成这些业障的所有因因果果。而我们这些心理师及辅导师仅是事件上的助缘。真的能救自己的人其实还必须靠自己,而且还必须踏实的修行。

常:业是一定有的。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累积了业,可是这个业一定是障吗?其实可以先放个问号。业是否形成“障”,很多时候有赖於我们怎样去看它,所累积的心念是善还是不善,最後才决定它是不是障。

前面我们提到说一般人都希望生活是顺利的,所以当出现一些跟我们想像中不一样的变化时,我们就会把它当作障碍。其实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懂得去转念。虽然那件事让我们看起来有一点辛苦和不习惯,可是它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成长,开发了我们的人格、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这不就是一份礼物吗?当心念转过来时它就不是“障”了。

种下的因会得到果,可是那个果对我们来说是不是一种障碍,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决定的。而把它当作学习的机会,就没有障碍的问题了。

业障这个字其实很吓人,尤其刚开始不太了解佛教时看到人家生病就讲是业障重,这实在是不太好,对病人来说会非常难受。对他或她来说已经很苦了,他们需要的是帮助,为什么你说我业障重?我又没有存不好的心。其实这是需要让人慢慢了解真正的因果观念。

其实不是重在果,而是重於因,每个当下种下的因。就算遇到不顺利,或现在冷气吹得我很不舒服,它不一定是果,即我之前做了什么事才导致我现在这样。重要是我现在如何去面对这件事情、我要种下什么因,这才是佛教正确的因果观。

李志祥:上了一课《心经》,才被佛教讲的空观、无常观,无我和法空震憾,一下子仿佛被雷电中的感觉,才发现这才是世间的真理。

吴青松:拥有宗教正确的知见或观念很重要,它让我们相信生命是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信仰不能太注重功德主义,也不可高不可攀。

记:我们要如何看待佛法讲的业障这个字眼?

常:佛法里面很多东西是因为人的需求而有的。坦白说有好多人他想要消业障才来接触佛教,他觉得他生命当中太多障碍了,希望得到消除业障的方法,所以才有让人消除业障的方法。可是那个不是绝对的究竟、最圆满的内涵和精神,只是让他感觉被祝福、消灾了,以让他进一步来了解佛法,最後才有办法帮到他。

业跟障可以分开,但也不一定完全分开。我们是凡夫,毕竟会做一些自己障碍自己的事情。因为无明看不清楚,因为有情绪和烦恼,会去搬一块石头挡住自己。甚至还会怪那块石头为什么会在那边。

业障不是完全不存在,可是我们可以去转化它,把它当作学习的机会就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总是不顺利、总是很苦。

记:请李博士分享如何处理所谓业障个案的经历——

志:谈到如何帮助个案,佛教有趣的地方是使用消业的字眼,没有说灭掉这个业。消的意思是说如何把这个业削弱,变成没有那么强。其实消业的一个方法是,当负面出现时(以前所造善恶业,即障碍你现在的状况),你就加点正面东西下去,它就可以消融。另外,就算负面的东西出现,你就不要再增添更多负面的东西给它,也可消掉多些业。总之你的心念要保持正念。

说到消业,在这处理过程往往有两个部分:自力和他力。我们今天越来越看到助人只是个助缘,个案来要求解决问题时,我一定会告诉他们说:我只是帮你从不同角度或阔展视野来看你面对的问题挑战,可是最後处理问题的人一定是你。

大部分来找我们做辅导者他不会看到自己有问题的,多半的个案觉得“某某人对我不好”、“我的孩子不好”、“我的先生不好”、“我太太不好”、“我的这个职场老板对我不公平,所以我落得这样惨”。可是他没真正看到为什么这样子对他和回应他。所以我们就要帮助这些个案看到自已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这个就是自力,要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第二个部分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时有怎样的资源、方法和能力可以帮到你自己的?是你的想法,还是你之前的一些经验,还是一些情绪感受的部分?你如何去调整这些部分来帮助你自己?这是自力的部分。帮他开展自己问题的能力,如何转化及肯定他的一些价值,去处理自己的挑战。

很多时候还是要去调整想法、情绪,包括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用你以前学过的一些经验。

他力的部分是看旁边有什么助缘可以帮助这个人,好像家里还有谁可帮到他?有时辅导工作也把这些人给请进来。譬如太太来辅导,是否先生也可一起来。你说孩子怎样怎样,是否也把孩子请来,或把家人也请来。很多他力是要借用宗教,特别来到生死这个部分,宗教信仰力量太重要了。

近年来处理太多生死的课题,如亲人去世、堕胎,看到他们一直感叹遗憾、愧疚,对不起去世的亲人。所以我们就要帮助他增长自力及他力去面对这些逆境,为他们制造更多的善缘及助缘。

另外,很多人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去帮人家做这种事情,其实是在介入人家的因果,你其实也会造业哦。有些人今天之会这样子是因为他的冤亲债主就是看他不舒服,就是要他痛苦。今天你去帮他做这件事,你会得罪他的冤亲债主。很多时候你本身也会造这个业。

後来发现这东西是有些道理的。为什么?因为在见不同的个案时,我会发现来的一些个案使我整个心力耗竭非常严重;一些个案来时则没有事情,反而有更多的力量。一些个案离开辅导室时,我甚至会闻到一些很强且奇怪的味道,它不是身体的味道。我曾经闻到有些个案有些燃烧过东西的味道。这些是我感到奇特的经验。

以前我不知道,以为这个辅导工作是独立的,你的情绪是你的事情,我不要把它带回家就没事了。可是我後来发现有趣的是,因为业有共业,我在协助他过程当中,这里头也不停的在造新的业出来。我也相信有六道众生,也相信有冤亲债主,最後我自己也卷入这个业里面。

可是我更清楚及相信一个东西就是:今天你去做一件善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在种一个善的因。既便在造这样一个业,可是我这个因必然有我自己的这样一个果。所以我做的这些事是光明的,哪怕冤亲债主都在,我是光明的,因为是在帮助这些个案。

另外我看到这些冤亲债主今天还要来害这个人,我还觉得冤亲债主还满可怜的,他们连今天这个状况底下还要造这么多业来害他,可见他们也活得好苦。所以我觉得佛教里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回向,另一个是光明想,以开阔的心去面对。如果有一天真给我看到我可能会被吓到,可是我还是保持心地光明,我会很好奇为什么你会让我看到?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的事情?

另外一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是回向。回向的意思是你做的任何事情(我们相信有因果,有造业),而其中所有善业里面都有功德,都可以回向给所有众生。我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概念。所以每次我做了一些还不错的事情,我读了佛书、上了佛学课、静坐过後都会做回向。我回向给我的个案,还有给我个案的冤亲债主,我同情他们。

所以今天学佛学到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学习开放的心、让心光明。还有学习看到那个业的共同关系,它那个体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如何是做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个回向要做的功课也教导了我很多的个案。与其你去後悔、愧疚对一个已经离世的人,不断在制造恶业,让你自己和已离世的人难受,不如去做更多的功德回向,让彼此得到更多的祝福。不同的宗教有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

佛教最伟大的精神是去帮助一个人如何离苦得乐。而生死,是人需要非常重视的课题。

情绪·偏见·透彻因果

记:可否请四位,谈谈您的个人光明想?

常:我们在法鼓山体系里是以学习禅修为主,而受益很大的就是:回到当下,随时保持正念,清楚的观照到自己每时每刻生起的每一个念头。所谓正是让它导向善的念头。

正念就是在那个当下做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错了才来想办法弥补。而且心是安定的。而对别人而言,其实当我们的心有这份力量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也真正的才能够帮助到别人。因为我们佛教徒常常发的愿都是要自利利人。可是利人这部分说真的非常不容易。

非常不容易在於每个人有他自己要承担的功课,也就是业。二来是我们不太容易真正用别人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他。因为我们带有太多自我,没办法完全感受到他当下的需要和适合的方式。

自利利人绝对不是分开的,它是要一起并行的。自已在修行上下功夫,有了力量才能真正帮到别人。而帮助别人同时是在修正自己,两者相辅相成,没办法说要等到自己修到什么阶段才来帮助别人。自己看不到自己这么多,而是需要透过人与人之间互动、相处才能更了解:原来我们的心是这么容易有反应、是这么容易的不安定。所以对我来说,保持正念,时刻活在当下的方法,就能解决生活中一切的问题。

蒋:我会把问题跟很多人讲,然後经过他们分析觉得受用就从自己心里转化烦恼。

。我也会尝试去寻找和自己相应的书,书中自有黄金,自然会给你一些答案。禅坐也很好,能帮助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吴:我自己却不太习惯跟人讲问题。一般上小问题睡觉醒来就没事了。遇到大事困扰我的,我会诵一部《金刚经》忆念起佛法,或者看看大德写的文章,帮助我把正念正能量提起来。可能我们大家还需要每年参与一些进修及密集的课,增加自己的福德资粮、也帮助把心定下来。心定才能做很多的事。

自己也感受到心很乱及不定时最好不要说话和回应,不然一定会做错事情,造成伤害可能会很大。我们是不能错失佛陀讲的苦集灭道,老老实实把我们自己的心照顾好,很多的事情都几乎能得到解决。

而善知识对修学佛法者也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不能对於自己太过自信,而应多认识大德善知识。

李:自己是在十年前皈依,但想到之前曾经轻慢佛学。那时刚学习心理学时以为佛教讲来讲去只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是很浅的东西,觉得心理学讲得比较深。直到真正接触到佛学,上了一课《心经》,才被佛教讲的空观、无常观,无我和法空震憾,一下子仿佛被雷电中的感觉,才发现这才是世间的真理。并在开始学习佛法时得到许多善知识的加持,使我发愿来生来世都要成为佛教徒,而且是能亲近正法和善知识的佛教徒。

讲回我们这一行,其实有很多精采的故事,但我们必须保密,讲座要讲时要先说好,只是为了学习方便,但不能录影。对我来说,面对这么多压力,目前我发现对我有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当我处在譬方说“我很辛苦,或我很生气”的情绪,我突然会跳出来,从一个身外看自己:哎,我很生气。当我觉得我很气是在情绪当中,可是当我在看自己生气的那个人,我就看到我自己:原来我生气时是这幅模样的、原来我的反应是这样的。

所以我常学习在内心出现某种情绪、想法和反应时,我就会提醒自己:看我本身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学习常去看我自己时,日後当出现相同的情绪发生时,我发现我不会身陷这个地方太久,会置身度外,从外面看自己。看得越久就不容易撩起我的情绪。即使被撩起也不会维持太久,不会在五蕴里头不停的在制造很多的苦。

李:有些个案我有时会在想最好不要来、最好不要来。为什么?有些个案你会觉得他的出现真的会剥夺你很大的能量。不光是他的课题很深,而是此人带来的负面能量场。有些个案让你感到如沐春风,谈的过程你会发现能量互补对方的,不会让你觉得累,反而觉得很有意思,觉得自己在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蒋:避开负面的人是否是一种逃避,没有菩萨心肠?

李:我在学辅导时,我老师对我有个重要的提醒,不要以为你有菩萨心肠,什么案例你都要接、要去帮助,其实不是这样的。他说,一个你要有菩萨的慈悲心,你还要有金刚的勇气,你该断的东西必须要断。

学佛过程也让我学习到佛教的止观。什么地方、什么人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去处理,也可能会让你最後掉在水里头,最终就是两个人一起溺毙。所以你要和他保持距离,等到有适当的资源才来帮助他。

对於常带给我负面能量、使我负荷不来的人,我会想办法和他保持距离。虽有金刚勇气,另外还要知道:菩萨所用的不只是慈悲,还要有智慧。

常:佛陀教弟子也是用不同的方法,看各人不同的根机观机逗教。最重要我们不是带有个人的情绪和偏见。

吴:我在美国听过教授讲的一个个案,就是被公认的南传一位大德,禅修功夫辈非常好,可是没有神通,而他也不认为怎样。反而他的一位弟子却有了神通。有一天这位大德在教其中一位学生禅定时,一直用不上功夫,大德就叫他这个有神通的弟子入定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位弟子後来入定看到这位学禅者前面出现两名面目很憎恨的众生在他前面晃动,他就本著侠义心肠想去了解怎么回事,当他一走前时这两名面目憎恨的众生就扑向他,他在毫无准备下整个人就被吓到警醒过来,然後就一直呕吐,吐出很乌黑的水。

那位大德後来就哈哈大笑说:你怎么可以在帮人以前没有自己做好准备呢?就是你该有的正念正定资粮要把它先培养起来,你才能去帮助别人。

蒋:这里想问一个问题,为何对做得不如法的修行人,我们还是要对他有恭敬心?

常:其实恭敬心是我们自己需要修,而不是要修給別人。更不要让他影响我们求法的因缘,不然会很可可惜。如果要讲他不如法是可以,但讲时要用理性、要为佛法整体着想才讲。

吴:马佛青有处理过僧团的事。但大马并没有成熟到像台湾及泰国拥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去规范出家众。在家众有时会求助於我们处理。其实重点我们不是对那个法师恭敬,而是对所有继承佛法、让佛法流传下来整个僧团僧格的尊重。就好像我们皈依时有个法师,他只是皈依证明师,他不是我们最终要学习的对象。

佛陀时期也有对不受教的在家居士采取不接受他们供养的做法。至於对待不如法出家人,我们能做到的是远离他、不去护持他。不过我们必须知道外面还是有很多善知识和大德值得我们去尊敬。我们不必让自己常为这些事困在那边而常生烦恼。

李:我记得皈依时没办法对师父下跪礼敬,当时心里面也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後来了解所指的僧宝很多时候是大德,是真正在落实佛法的僧人。其实我们可以想成在礼敬僧众他们发这么大的心要出离,以法为他们生命的追求。我听了很感动,原来我礼的是大德的尊敬一种求法精神。虽然也有一些出家人做到不如法,但也让我了解到佛陀讲的依法不依人,最後一定要回到自己如何去辨别善知识,读经论,而不能把每个出家人认为是这样子。

常:一切还是要回到身心世界转化。只要透彻因果,对任何事倩绝对不会感到担心。我们有时会对突然来的东西感到害怕、紧张、恐惧,那时发觉自己还不是很相信因果。如果我深信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不会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雷劈死,走出去会怎样怎样。

所以我们人还不是对因果完全透彻相信和了解,所以才会感到恐惧,没有不安全感,才会去做种种事相上的东西去安住自己的心。如果透彻了解和相信,即使大马发生地震,我们会坦然去面对。

取自《慈悲》第90期
欢迎订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