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事大


身为出家人,我也常参与信徒或其亲人的助念佛事,而我常会观想自己是躺在棺材里亡者,预想到自己往生的情况就如为别人助念的情况相似。这种观想让人对生死有一种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及淡然的心态。



在台湾野柳的海边看到浪花击石,阳刚的岩石如如不动,阴柔的水绵绵不绝,让我想到以前背诵的一首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一首纪念三国时代的传奇人物诸葛孔明的诗词,称赞他的功绩以及表达他的遗憾。

据说孔明精通道术,所以,在五丈原与魏军的司马懿对峙时,捏指一算自己因火烧葫芦谷,杀生太多减寿,而至今命限已到,于是闭关礼拜北头七星,祈求延寿。虽然,他下了命令禁止外人进来干扰,但是,大将魏延在战局危急之下,闯入阵内禀告军情,而扑灭了七星灯,导致孔明延寿不成,只好遗憾地认命逝世。

世间人正如孔明一样希望生命长一点,而厌恶死亡的到来,就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因为期望长生不死,而派遣术士徐福领导五百童男童女前往海外寻访灵药。然而,佛教认为有生必有死,生命的意义在于修学佛法,证悟空性,解脱烦恼,超越生死轮回,而不是在于长寿。

肉体的生死不代表我们不存在,在失去了肉体之后,我们的神识会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在六道轮回。佛教认为人的往生有几种情况,一是随业,即随重的业力而投生,如大善之人立即往生天界享受福报,或大恶之人马上堕入地狱受苦;二者随习,谓随着自己平常的习气而决定往生何道;三是随念,也就是说如果业力不重,习气不强,那么往生的最后一念就是关键点,因此,佛教在临终关怀时,常安慰濒死者,提起他们的正念及善念,让他们能够生起正面的想法,而往生善趣;四者随愿,如修行弥陀或弥勒法门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兜率天,往生时蒙佛菩萨接引,又或发愿到人间常行菩萨道,而随其愿投生人间。

虽然,我们对亲人的往生感到不捨,但是太过强烈的情执,只会让亲人在死亡的过程承受执着的痛苦,甚至导致他们投生到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祈愿佛菩萨的加被,接引他们到殊胜的净土,或者以祝福的心态对待他们,让他们能放下世俗的因缘,安祥地往生善道。

身为出家人,我也常参与信徒或其亲人的助念佛事,而我常会观想自己是躺在棺材里亡者,预想到自己往生的情况就如为别人助念的情况相似。这种观想让人对生死有一种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及淡然的心态。

有生必有死,有生死必有苦,这是自然的现象,而佛教正是因为要处理生死的事情而产生的。在面对生死课题中,我们可以学习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的教诲:“常把生死挂心头”那么自然就不会过度执著,而能看淡生死,精进修行,道业有成。

假如在生命结束时念念落在世间的爱恨情仇、财富名誉的话,只会导致自己的往生过程受到折磨及痛苦,投生到不理想的地方。生死事大,其重要性远超过我们的财富、名誉以及一切事物,希望大家在阅读之余,能认真看待及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

\ 图 与 文 \ 性 道 法 师

世界是我们的教室,把心灵的触角放远,从参学、摄影中,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性。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