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生送死


如果说少年是属于春天的明媚、

青年是属于夏天的热情,

那么中年应该是属于秋天的萧瑟了。


生死是生命的一大课题,如果没有生死的问题,就不会有佛教的产生。佛陀正是因为要解决生死的问题,毅然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选择了出家修行,为所有的众生找到一条彻底解决生死的道路,而创立了佛教。

谈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喜悦,大家都喜欢看到新生命的诞生,然而,事实上,诞生也意味着走向死亡;死亡是大家都不喜欢遇到的事情,不过,在没有彻底解脱生死之前,我们在死亡后就会投生到另一期生命,也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其实,对于诞生,我们并不用特别欢喜,因为它终究会走向死亡;对于死亡来说,我们也并不须要格外难过,因为死亡以后就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最近,在脸书上看到一位学长发出的讯息,内容是有关另一位学长的死讯。我对亡者没有什么印象,可能是在学院时的点头之交,但是却惋惜他在中年之际就往生了。听到消息后,也有点感触而遥想当年佛陀入涅槃时,阿罗汉弟子没有伤感,只是惋惜佛陀太早入涅槃的心情。

人生在世,如果活得比较久,就会发现死亡并不一定是老年人的事情,它也可以发生在年幼、少年、青年,乃至中年的时期,这种无常现象,就是生命的实相。许多人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此道理,而在面对自己以及亲友的生死时深受其苦。尤其是遇到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情况,更是令人难过、悲伤,难于自己。

佛教的终极目标在于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得涅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此生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可能我们须要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证悟真理,超越生死。因此,在未达到解脱之前,每一个人仍然会生死轮回。

佛教徒在生死轮回这个课题上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南传修行者依据佛陀的教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累积修道的资粮,期望今生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无法证悟,也希望在人天中继续修行,最终达到涅槃的目标;北传的修行者以菩萨道为修行核心可分为两种,一者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以人间作为修行道场,实践菩萨道的修持以证悟佛果;二者以往生净土为目标,希望在净土好好地修学,待有所成后,再倒驾慈航,还入娑婆,圆满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其实在人间修行或往生净土都是个人的发心及因缘,并没有什么优劣分别,如果执著自己的法门最好,而去诽谤别人修行的法门是一件愚痴的事情。实际上,法门的殊胜在于它适合你,能够让你成就,否则,就算给你最好的法门,假如你不相应,结果不但修学不成,还可能导致退心,这就得不偿失了。

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到了中年才有真正的体会,因为体力及记忆力的老化,以及病痛及容易疲劳的问题,导致学习及修行不如年轻时的勇猛。不过,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累积资粮,增长福慧,中年人可以在智慧上发挥更多的作用,指导年轻人走上正确的道路。

如果说少年是属于春天的明媚、青年是属于夏天的热情,那么中年应该是属于秋天的萧瑟了。在还没有进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年阶段,中年者要更精进用功,修持佛法,勤修善业,累积修行成道的资粮。我们有了生命经验的沉淀之后,就可以在面对迎生送死的事情上,来时欢迎,去时相送,无大喜大悲,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图 与 文 \ 性 道 法 师

世界是我们的教室,把心灵的触角放远,从参学、摄影中,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性。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