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唐卡除了天份之外,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香 格 里 拉 理 想 生 活

唐卡经年传世的秘密
撰文/摄影:过山风(新旅行)

巴丹师傅凝神望着画布,

手中一只蘸着矿物颜料的画笔悬停在空气中,

似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下笔。

在他面前是一幅完成度超过一半的唐卡,

唐卡上万千神佛,大多都已着色,

朱砂红是身体,孔雀蓝是衣衫,

金箔粉末是头顶的帽冠。

矿物颜料与普通颜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几百年后色泽依然光鲜,

这也是唐卡作品得以经年传世的秘密。


扎巴格丹的唐卡梦

巴丹师傅作画的地点位于香格里拉称尼村,这里正在举办首届迪庆唐卡论坛,特意赶来参加论坛的既有松赞林寺的三位格西,也有众多对藏文化感兴趣的旅行者。

显然,唐卡论坛的影响力与展出作品相关。迪庆唐卡中心的巴丹师傅和他的弟子们两天前就开始忙碌开了。整个展区一共悬挂着超过一百幅唐卡作品,其中十八罗汉系列价值连城,让每个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都叹为观止,大有不虚此行之感。

在论坛中比巴丹师傅更忙碌的是一位身穿传统褐色藏袍的中年人,他就是迪庆唐卡中心的创始人扎巴先生。他一头头发又长又卷,笑容自带藏族人特有的温度,所有人在见到他的第一时间都觉得这个康巴汉子很帅。扎巴在唐卡论坛开幕式上读了一首诗,虽然他的音调听起来总有一种外国人说普通话的奇妙效果,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情感。那首诗是当地著名诗人德勒少爷的《故乡与我》一一

我不能拾起一块故乡的石头

我只有把石头放回故乡的土壤里

我不能捧起一汪故乡的雪水

我只有把雪水洒进故乡的江河里

我不能依恋一个叫故乡的地方

我只有把自己放进故乡的人群中

故乡,才是我的

我也是,故乡的

扎巴格丹的父亲年轻时沿着茶马古道到了印度,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小扎巴也在那个炎热国度出生长大。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说那时并没有电视电话,每晚的唯一娱乐就是听父亲给大家讲关于家乡的故事。“父亲总提到家乡洁白的雪山和幽兰的湖泊,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家乡。父亲还说家乡是一个叫做称尼的地方,在藏语里,称尼的意思是水旁的村庄。”

16岁时,扎巴终于回到了故乡。在学校里跟一群比他小七八岁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汉语,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扎巴哥。虽然他语言天赋很好,可毕竟半路出家,语调里总是难免混进了一点咖哩的味道。毕业后扎巴进入了政府机关。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将在仕途中一帆风顺时,他却突然辞职了。要知道那还是公务员属于金饭碗的1995年,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承担不稳定生活的魄力。

下海后的扎巴成立了香格里拉最早的涉外旅行社,由于他精通汉语、藏语、英语和印度语,为人又无比热心,导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许多国外考察团都点名必须由扎巴随行。几年后扎巴与他们合作出版了《茶马古道》、<澜沧江的故事》等英文作品。

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扎巴格丹对于家乡的唐卡倾注了一腔热情“成立唐卡中心的初心有两个,一个是让那些家境贫寒的迪庆本地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另外也希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获得一种了解迪庆文化的途径。”

唐卡论坛历时两天,其间既有当地大人物们的开放式论坛,也有为旅行者举办的初级唐卡课程。论坛上各方代表对于如何发扬迪庆地区的唐卡文化各抒己见,中心思想不外乎唐卡虽然有形有态,但其核心却是非物质的,因为绘制唐卡的过程需要以诚相待,更有虔诚画师,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因而唐卡最终以其非物质性申遗。这也是藏地人民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早已写在他们的DNA里。


茶马古道上的尼仓是这里最早的民宿形态,扎玛格丹希望在茶马古道上重新建起尼仓,将茶马古道连接起来。

在迪庆学画唐卡

对于大多旅行者来说,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的唐卡初级课程,显然来得更有吸引力。唐卡中心的老师先为大家讲解唐卡来历,随后告诉大家如何绘制唐卡最基础的一步:佛像轮廓。点、线、比例、连接……在他一步步的分解动作下,每个学员在白纸上慢慢勾勒出佛像的轮廓。唐卡绘画借用了大量几何图形的辅助,眉眼之间的比例都大致相同,天分高的半小时就能跟老师画的一模一样。老师逐一对每个人的作品做出点评,比如佛像嘴唇的厚度,眼睛的长度,线条的粗细都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美观指数。偶尔,老师也帮忙修正,廖廖几笔,那佛像立刻拥有了庄严的神态,这让一些打算进一步深造的求学者有了动力一一“我什么时候能画的跟老师一样?"

事实上,画唐卡除了天份之外,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很多旅行者本来只打算在香格里拉待两天,可再次打包行李时却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他们在其中一步步领会了唐卡的精妙奥义。

黄昏时藏式院子从唐卡讲堂变成了狂欢现场。称尼村能歌善舞的姑娘小伙带领大家围绕着后院里生起的熊熊髯火跳起了锅庄舞。这种舞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很容易学会一一踩着节拍摆手、伸腿、前后转圈,髯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把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都烤得暖意融融。

除了院子里的聚会,二楼酒馆里也人影婆娑。酒馆本是这座百年藏房的经堂改造而来,中间的柱子需要两人合围才能抱住,围坐的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瓶香格里拉本土啤酒。没错,这个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唐卡学习唐卡的地方,本是扎巴家的老宅子,现在,他联合了《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一起,将它改成了吸引年轻人的背包十年青年公园。

最Local的旅行体验

显然扎巴的梦想并不止于此。“以前马帮在入夜后除了自己搭帐篷,有时也会入住尼仓,这就是最早的民宿形态了,我想在茶马古道上重新建起尼仓。”为了让更多的旅行者有更好的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宿体验,他到美国和瑞士学习酒店管理,回国后建成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里第一家精品酒店,叫做阿若康巴,翻译成汉语就是“来吧,朋友!”。现在阿若康巴不仅开在香格里拉,在丽江束河也有了分店,扎巴想通过这一个个尼仓把茶马古道重新连接起来。

“别看青年公园位于相对偏僻的村子里,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旁边都是最传统的老式藏房,住在青年公园里的客人可以到藏民家体验最纯正的民风民情,比如学习打酥油茶,做糌粑,看他们如何给耗牛挤奶。而且后山连着高山牧场,连绵无际的牛羊群落在身边穿梭往来。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团住在这里,他们来这儿学唐卡,参与牧民劳动,这才是最接地气最深入的旅行方式,因为可以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度过一天,一年,乃至一生的。”扎巴的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旅行的真谛,也是他打造青年公园的初衷。


上: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里第一家精品酒店阿若康巴里的唐卡绘画区。
下:阿若康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来吧!朋友”。
绘画唐卡所用的颜料均来自天然材料。
天地辽阔
转天一早叫醒大家的并不是虫鸣鸟叫,而是窗外一阵阵骡马的嘶鸣。今天要跟随扎巴先生一起探寻高原牧场深处的秘密。
一行人挨个翻身上马,香格里拉地区的马匹因为主要用来驮物,因此壮而不肥,也并不善于奔跑。马队招摇地穿过称尼村的街巷和溪流,散养的家禽家畜要么避让要么好奇地看着我们。
扎巴殿后,带队的小伙子是他的孙子格桑,现在已经成了康巴商道旅行社的继任者。常年的带团经验让格桑的英语流利得让一些科班出身的大忏愧,他同样爱笑,还特别贴心,总比别人早想一步多想一些,因而在业界口碑极好。
马队在草原上踩出一条不宽的土路,经过一些水洼,马儿们低头喝个痛快,不过我们也一刻没有闲着,因为水洼正好映着蓝天,天地连成一个悠远辽阔的世界。
正好是冬天,几千只黑颈鹤会飞到香格里拉的纳帕海和属都湖过冬。其实在村子里也能见到,经常看到它们成群结队从头顶飞过,身姿惊艳,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牧场中第一个营地。那里已经搭建好一排帐篷,几位头上裹着紫色头巾的藏族阿姐正在为大家准备午餐,香味让人食欲全开。阿姐们为大家倒上酥油茶,茶杯不大,可在苍茫草原之上喝上这样一杯酥油茶,真是既暖胃又暖心。
格桑说,如果是在万物野蛮生长的夏天,这样的高原徒步将持续两天一夜,马队会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牧场露营,扯开帐篷一角,就能看到满天群星。
午饭后由扎巴带队,徒步前往山顶。他戴一顶宽沿牛仔帽,更显帅气倜傥。山道极窄,许多时候并没有现成的路径。但一路清香阵阵,那是松塔成熟后的香气。
爬到山顶,从这里不仅可以俯瞰称尼村还能遥望环绕香格里拉的连绵雪山。扎巴站在山顶,清风把他的喃喃话语传到我们耳中:
我只有把自己放进故乡的人群中
故乡,才是我的
我也是,故乡的。
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团住在这里,他们来这儿学唐卡,参与牧民劳动,这才是最接地气最深入的旅行方式,因为可以了解当地人是如河度过一天,一年,乃至一生的。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