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  若  讲  



在奉献中忘我

在忘我中奉献



宗性法师

人生第一大要务

确立人生的航向


我们先看第一个:人生的航向。我们上一次讲座的主题是:幸福的起点是什么?讲的是确立人生信仰。一旦人选择了一个人生信仰,他的整个言行举止、思想动态,都会围绕这个信仰来运作。那么我今天要讲的人生的航向,其实就是对我们确立人生信仰的进一步升华,人生的航向就是要确立你的人生价值观!


1 》当今迷乱的价值观

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上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价值观是很混乱的。我以前碰到过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从来不多话,很沉默的,现在还在!我们几个人在那儿聊天,互相问你姓什么我姓什么,然后就知道他姓张我姓王。老和尚在旁边说:“我看你们这些姓都是假的。”我们说:“师父,为什么呢?”他说:“今天全世界只有一个姓。姓什么呢?姓钱!都姓钱!” 我根据老和尚的话引申一下:在今天现实世界,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把我们的价值观体系都搅乱了。一旦价值观体系被破坏,我们的人生,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航船,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靠这儿也不行、靠那儿也不行,结果就在海里面漫无方向地乱转。


2 》树立无我的价值观

在我们确立了自身的佛教信仰后,要追问的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拥有几套楼房是你的人生价值追求,有多少美钞也是你的人生价值体现,但那只是你的创造、你的劳动所得,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生命还有距离,它只是在现实人生中,我们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些不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全部。我们不仅仅拥有这一生的生命,我们的人生还要不断的延续!我们不能像俗话说的“黄瓜敲大锣,敲一节算一节”,只管这一生不行!我们整个人生的价值应该贯通现实的人生和未来的人生。


讲《金刚经》时,我概括出两句话:“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思想。《金刚经》讲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这颗心怎么安住?佛告诉他:“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生无余依涅槃。”那么什么是涅槃呢?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要利益一切众生,是不是要奉献?但是你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不是要忘我?《金刚经》最后讲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就要忘我啊,生其心就是生奉献的心、利益众生的心啊!

《金刚经》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提出一个概念——三轮体空。就是你布施的时候,要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你布施的东西。那不就是忘我吗?在忘我的时候,还要利益他,那不是叫奉献吗?当时我讲《金刚经》,我就提出:“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这两句话你要把它搞清楚,你就懂《金刚经》了!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生命为谁而活着,我们的人生为谁而拥有?不是个人的,我们是属于大众的!属于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也是属于你的!这个就是我们佛教徒的人生价值!


3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注意这两句话有它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颠倒。那么你如何才能够办得到“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这是一个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来实践它。


在现实人生当中,我们之所以奉献得痛苦、奉献得有烦恼,因为我们还没有忘我。生活当中有一个惯性思维:我帮了他,他就一定该对我好;如果帮了他,他对我不好,这家伙一定是个坏人,心里就特别的恨他。但是,佛法讲你帮助他是你的本分,他在人生当中有他的自主权,有他的性格、价值观。你不可以图他一点利益啊,你这样才不生烦恼。因为你在奉献当中没有忘我,是有希望回报的奉献,那就生烦恼。


有人一听我这样讲,就说一切事情随缘吧。这也是不对的。今天很多学佛法的人对“随缘”的理解有偏差。我遇到一些人,我问他:“这个事情你怎么不干呢?”他说:“法师,大环境决定这个事不好干啊,我一个人也没办法,随缘吧。”我听着不是味道啊,佛法的随缘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随缘成了一个偷懒的借口,成了一个消极的代号!这不是佛法。佛法的随缘包括八个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随缘可是你心变了、心动了,就不是佛法的真正随缘。佛教的真正随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随缘不是让你去跟着那个环境和条件跑,是让你以不变的情怀,去积极应对条件和环境的。否则我们的命运怎么改变?!我们怎么成佛?!因为当你有一个不变的情怀,遇到环境和人的时候,你就会想办法去改变环境和创造条件!那才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还有,常有佛教徒拿这句话说:知足常乐。你知足了,乐三分钟、三秒钟,偷着乐一下就完了。你能知足吗?你的事业你的人生没达到最顶峰你能知足吗?因为你办不到啊,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哎。你那个知足啊,是带有无奈和凄凉的。对知足常乐的误解会造成这种想法:哎呀管它的啦,我们能做多少算多少吧。这种想法很消极,会让我们这个世间乱套。学佛法不能学消极了,学佛法一定是积极的!


怎么才能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呢?四个字:向善向上!永远要保持这样一个精神状态,不但要向善还要向上。向上很重要,我们今天很多人向善是向下、是向左、是向右、是向后躲。遇到矛盾、遇到问题,惹不起我躲得起。那不是佛法,我们要向上、积极地去解决、去面对,那才是佛教徒的真精神!“六度”里的精进是什么意思?像将军披着铠甲上战场那样,给你的心披甲精进。佛教徒要有这种气魄!佛有丈夫相。什么叫丈夫相?有气魄才叫有丈夫相,因为你只要有愿力,就永远有希望、会积极!那是浑身都有劲。所以我就确立了四个字的人生方向:“向善”和“向上”。要靠向善向上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4 》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主义的价值观

要实现我们确立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就是要排除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主义。除此以外,还有自私主义特别的厉害!自私有大自私、小自私。大自私主要针对社会,就是恨不得把全社会的东西都变成自己家里的东西。还有小自私,小自私是针对自己的家庭。我们存私房钱不叫小自私嘛,我们的隐私那不叫小自私吗?什么叫隐私?人要活得光明磊落嘛,奇了怪了,有什么事不能公诸于天下?你有隐私说明你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隐私不外乎两个:财和色!要么就是在钱上,不让人知道你有多少财产;要么就在个人生活上。


过去中国人就提倡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心可对天对地,但我们今天一定要强调隐私权。隐私权是什么玩意?这人哪有那么多隐私,今天这世界真是奇了怪了,我总也想不通。你细心地体会嘛,你端端正正地坐一次硬沙发,再去躺一下旁边的软沙发,你看什么感觉?躺上去心很乱,真的。所以老子说:“驰骋天地,令人心发狂。”我们很多时候的堕落,是由自身造成的,不要怪环境。什么叫环境?环境是虚的概念,我们这些人加在一起就叫环境!


所以我特别要提出这一条:我们人活在这一世,一定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要通过“向善”和“向上”来达成“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消极、不会逃避、不会自大和狂妄!你才会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人生,来搞好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佛教徒不要一走出去就让人看着没劲,要让人看到你有朝气、有希望、有力量。佛法叫摄受力,世间人叫有气质。如果你跟人讲佛法讲半天,这也好那也好、这也快乐那也快乐,但是人家看到你一脸苦瓜相,他怎么也生不起信心来。不要让别人从我们身上产生对佛法的误解!我给你讲的只是一个原则,我们要亲自去努力实践,要真正地找准你的人生价值。但是你个人在工作生活当中遇到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地对待。总之,不要一学佛法以后让人感觉你就是一个古董、就是一个天外来客,感觉你怪里怪气的,人家都不愿意跟你相处。要让我们身上透着亲和力,要让我们身上透出生命力!人家才会觉得佛法真正地伟大。


我们学佛法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有利益所有人的问题。诸位,我们想想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已经虚度了好几十个年头了,没有做多少利益别人的事,我们耽搁不起了。

很多人把家庭的事情当做是私事,这是造成我们今天价值观混乱的另一个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也是公众的事,两个人的生活不是你的私人行为,也要接受监督。我们组建家庭不仅仅是私事,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都是有责任的。正因为我们认为是私事,所以我们才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去纵欲,这就不行!因此我们学佛法,要时时刻刻处处用“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的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


还有一个要求,我们尽量做到力所能及。我们往往不努力就觉得自己力所不能及了。这是逃避,不是向上。向上就是我们努力过,死马当成活马医的状态,哪怕有一线希望都不要错过!为什么我们人往往生活不愉快?因为你总是放弃希望、放弃机会,总是随缘吧、明天再说,直到你最后嘴巴闭了没法说。因此我个人觉得在人生当中,处于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树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


那么概括一下,就是我们要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和自私主义,从而用佛法的精神理念来陶冶自己!养成“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奉献”的人生情操,保持一种向上和向善的积极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虚度,才有价值!这就是第一大要务:人生的航向。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