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众  之  旅    




正 确 的 心



学佛人若真心学习,

即会想要溶入法浮,

使心灵得到法的

沐浴及净化,

让辨明的心灵特显著

明确的人生目标。


 

释继尊

人的目标若不明确,心的路程也会跟着不清楚。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目标不明确,所处理的事情会变得相当混淆,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以此类推,当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不清楚,虽是出家修道,也不可能知道人生该是何去何从,对于抉择事情上的该与不该状况,产生矛盾,人云亦云,难于判断究竟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

学佛人若真心学习,即会想要溶入法浮,使心灵得到法的沐浴及净化,让辨明的心灵特显著明确的人生目标。再者,若学佛修道上的意愿是为了饶益有情,必然在处事的态度上,即能让他人得到安乐。是故,也因为学佛真正清楚的发心,一切决策,也都能落实在实际的意识上,越修就会越确认道业实践的究竟,而自己该以是怎么样的目标为基础,都是明白的。佛七众弟子修道的目标基础,首先应是落在涵养我们过去放荡,迷乱的心性,在戒法上的用功,致使有能力区别世务上的对与错,否则,度众会使问题产生,问题当前时,到底自己的应行的利益什么,利益谁?皆混淆不清。


四种人诵经 · 发心不一样

法的定义是在正确发心行为上所表露出来的。譬如以四种人诵经为案例。第一种人的内心,是发愿要成佛,以饶益一切有情为首;第二种人的诵经发心,没有造下成佛及饶益众生因,仅仅造下只为自己解脱轮回的因;第三种人的诵经发心,既不造成佛的因,仅有造来世的安乐因;第四种人的诵经,完全对于成佛、解脱道及来世安乐的因,都不发心。四种人都是在念诵一样的经文,但是因发心的因不一样,所获的果当然是差距很大。前三种人的行号称法行,第四种人的行为,不能构成法行。为什么呢?若是发心诵经,仅为了追求这一世的安乐,或是为了今生要获得利益等等,此之执取会使一切事情都造成不善业。所以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目标,即不懂得如何修行,可能会是活在没有一件事和佛法,圣法相应,所做所为完全成为世俗法,这一辈子的生命若都花费在造不善业,形成恶趣因。是故第一种人的发心学习步骤,在法身慧命上必有所得。若是身居不善业的第四种人,能发心「学」、「省」、「改」,亦必能成为第一种学佛的正确心态。弘一大师提示「一学、二省、三改」是修学人改过的次第。所谓「学」,即:修行者首要要务是学经,才能详细知道善恶的分别,以及如何改过和向善的方法。刚学佛或出家学道,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时是需要通过后来的学习,来增加自己对十法界的认知,并学习在一定的修学程度上,如何影响后人的人生态度;所谓「省」,省即自省,对自己的言行与思想做一番检查,不能懈怠而错过任何一个小错,方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所谓「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无论是读经或是自我检讨,这都是在思想上来发现错误,而以行动来实现改正错误。

学佛人闻思后,在环境上,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才能安立,不能因为身心辛苦了就抱怨、退怯。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辛苦也是外在的。宗旨目标正确稳健的人,常会看到辛苦的背后,自己是不是拥有一颗正确的心来面对境界。若能如此,在辛苦之后所获得的是最多。因为心态发心正确、造业正确,可以促使我们在最辛苦的过程中累积最大的道业资粮。六凡中,人道的有情的心力最强,造善业的力量最大,如果这一生能惜缘好好努力修行佛法,在善法上用功,即得四圣成就之正确实因;六凡中,人道有情的思惟力、观想力也是最强胜的,籍着对三宝的信心,用心力祈求三宝的加持力,能修学八正道,祈希护法龙天共同护持正法。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