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尘 道 场  


贝叶

佛心流泉

滋养你我

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颜值虽不高,但打开贝壳见珍珠,真是一本治愈系好书。

以前只知道季羡林先生是国学泰斗,是著名东方学学者,竟从来不知道,他写的文章那么温暖人心,又充满力量。

这本书是一门早已失传的语言,也就是世界上最神秘最难的语言:吐火罗文。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他在德国读书时,竟然选择主攻多门高难度语言学:印度语、斯拉夫语、梵文、巴利文、俄文,以及吐火罗文。

1946年,季羡林回国在北大担任教授。1974,新疆焉耆县七个星断壁残垣中发掘出来了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当时全世界能够读懂这种古老文字的人不超过10个人,季羡林就是其中一个。受新疆博物馆的负责人所托,季羡林先生足足用了17年的时间终于破译了全部残卷,震惊了中外语言学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吐火罗文研究,竟然由一位80多岁的老人独立完成了。这真的是不可思议。

图片 ↑ 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


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习称吐火罗(焉耆语、龟兹语),作为一门已经消亡的古老语言,在公元后第一个千纪的后半期(其中,已发现的由吐火罗文书写的文献集中于公元6~8世纪)流行于塔里木河流域(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南部)。现在只有罕见的残卷以贝叶经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所谓贝叶经,就是写在贝叶上的佛教经文。《佛本行经》有云:〝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贝叶),往诣佛所。”

注意看 ↑ ,这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贝叶经。


2500年前的印度还没有纸张,当时各种宗教间的传播是口口相传、以心会心。佛陀在世时,佛法是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至佛陀入灭后,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即有必要将佛陀之说法共同诵出,故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称为集结。据后世考证,公认的佛经大集结有下列四次:第一次集结:佛入灭之年,在阿阇世王保护之下举行。第二次集结:佛灭百年时,此次结集又称为七百集法。盖此次合诵,单集律藏,主要目标在定跋耆族比丘所行十事为非法。第三次集结:相传于佛灭二三六年举行。一千比丘会集于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之阿育僧伽蓝。第四次集结:相传于佛灭四百年举行。结集三藏,书写整理并附加解释。

这三藏,就是流传至今的《大藏经》了!最早的大藏经就是刻在叶子上的(中国的造纸术是在公元9世纪左右才传入印度)公元7世纪,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来的657部真经,就是释迦摩尼弟子所写的贝叶经。

通过贝叶的承载,许多巴利文和梵文的经典得以流传到今天。

图片 ↑ 用巴利文刻写的贝叶经


除了完整保存佛学三藏原典,2000多年来,贝叶经在印度、缅甸、尼泊尔,中国西藏、新疆等地,有各种用梵文、奥里亚文、僧迦罗文、缅甸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等刻写的文献经典。不仅记载了无数被历史湮灭的佛教原始真迹,也记录了古人在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献中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为此,贝叶文献堪称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图片 ↑ 佛教僧伽罗语贝叶经经文

图片 ↑ 11世纪的贝叶经


后来,由于纸张的出现,贝叶经越来越少见,尤其是早期格外庄严精美的贝叶经越来越珍贵。

但好在,据说贝叶经的制作工艺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还保留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贝叶也叫“戈兰叶”,是一种神圣之物,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也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即使在工业纸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傣族人依然坚持虔心地制作和刻写贝叶经,因为对于傣族人来说,贝叶经已经是一种信仰了,也是他们浓浓的精神寄托。

极少人了解贝叶棕榈树,在西双版纳佛寺可常见。有些寺院还保留了古老的抄经修行:僧侣用贝叶棕的叶子刻录经文,制作贝叶经。他们知道贝叶经可以流传千年不腐朽。

贝叶,贝叶棕榈树的叶子。贝叶棕也就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多罗树,是椰子树的一种,也称为高竦树,热带植物,叶面宽大,柔软强韧,它就是制作贝叶经的原材料。《大唐西域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在《慧苑音义》中记载道:其高例十丈余,故经中取为定量。

在经历了采摘贝叶、煮贝叶(一般工匠们会把砍下的树叶切割整齐,三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大约四十分钟;煮好后晾晒起来)、洗贝叶、剪裁、压平、弹线、刻字(刻字用的是一种特制的铁笔)、抹墨和装订这几部工序后,贝叶经会被涂上红色、黑色的漆加以保护,再涂上金粉,象征佛经的庄严。经过以上的步骤之后,傣族人们心中神圣的贝叶经就制作完成了。

经过这9道工序处理之后的贝叶经比一般的纸经书更能防潮防蛀防腐烂,可保存上百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云南这片区域可以留下那么多的佛教典籍。

贝叶棕一生只会开一次花,他的花,不是代表鼎盛,而是代表结束,开花留下种子就会死亡,也就是所说的死而后生吧!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