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 近 善 知 识 

·

琴舞疫起飞扬

马金泉vs黄德欣:舍得 舍不得

专访郑振荣   摄影普普



舍得和舍不得的一场对话

黄德欣的琴馆

《不动学堂》里开始……

琴音和舞动浑然合一,

音乐是自然的,

舞动也是自然的,

他们浑然忘我,

心心相惜,

化成流水,成为高山,

也能为高山,化成流水。

马金泉黄德欣皆为马来西亚艺术界的泰斗,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各有所长,在国内海外皆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都是艺术的传承者,前者传承源于太古的舞蹈,后者传承源于四千年历史的古琴乐。他俩拥有各自的表演平台,在台上悠然起舞,自在抚琴,各自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喝彩,可是,他们背后总也有各自一路走来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也曾有过许许多多的舍与得。

回想自已一生当中所经历的舍与得,千丝万缕,也不知该从何说起。所有的经历,犹如行云流水,一去不复返,然而,却也留下挥舞不去的记忆,像是弹拨琴弦留有的余音,绵绵不绝,一直回荡于心。

马金泉:“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的婚姻就出现问题,导致他们离异。母亲无奈抛下了我们几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因而失散。自小缺乏父母亲的爱,让我感受到没有安全感,内心特别孤独,常常在夜里独自流泪哭泣。”
当时的他只觉困惑,根本无从厘清命运的算计,从小就得不到父母亲的爱与亲情的怀抱,必须经历心灵的缺憾,孤寂的伤痛。
若干年以后,母亲不舍骨肉亲情,找到了他们几兄弟姐妹,才让他们得于相认团聚。曾经的缺失遗憾,让他更珍惜和舍不得亲情。当时候长年在国外发展舞蹈事业的他,因为舍不得母亲,毅然决然舍去在国外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缘,选择返回马来西亚,只为亲近母亲,为了不再错过与母亲相聚的时光。
回想起那些过往和母亲的关系,他淡然的描述:“我是风筝,母亲是风筝的那一根线。”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如此重要,不仅仅能让他不迷失堕落,更给予他飞高飞远的信心和安全感。

黄德欣:“我的故事比较平凡,没有马老师那样憾动人心的经历。我曾是一位工程师,本来就喜爱音乐,早期在国内也学过古筝。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被派往中国上海,在那里再次被激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想说总得乘工作闲暇之余,在那样好的环境里学一门艺术,有朝一日把它带回自己的国土。”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他选择了古琴,有幸在朋友的引荐下,追随许多中国优秀的名师习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艺术文化的熏陶之下,他仿佛更清楚了解自己,在艺术和事业两者间做出了他人生中重大的抉择。

“生命有限,人不可能一辈子只为生活而忙,只为找钱而忙,总该找回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

他舍去世俗的追求,放下高薪稳当的职业,选择了专研古琴和教学,选择攀爬他心中向往的另一座高山,试着活出自己。

他俩因为舍下在国外持续发展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 马来西亚。一个带着舞蹈,一个带着古琴,同为艺术沙漠的开荒者,马金泉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个独立现代舞团,而黄德欣成立了当时候第一家专门教授古琴的琴馆。这一路走来皆遭受过不被看好,和面对许许多多挑战的局面。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勇于坚持,才能在被喻为艺术沙漠的国土里,不只能够生存下来,还成功开辟各自的艺术天地? 

马金泉:“对于我来说,我当时有两个选择。其一是选择安定——教教课和表演。其二就是选择挑战——成立舞团。因为曾在国外受训,曾经参与台湾的著名舞团 ——云门舞集,也到过其它国家,例如纽约参加表演和创作,我最终选择了回国成立舞团,希望给年轻舞者提供一个空间和机会。”
他深懂在自己的国家走上艺术这一条路是极其艰难的事。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去培育和蕴酿真正的艺术表演家。
“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看好,常遭受圈外乃至圈内人的批判和冷言冷语。那时候,真感觉自己是一具孤独的灵魂。”
即便处处遭受挑战,他却告诉自己: “生命也就只有这一遭。”怀着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虔诚,他务必提起勇气去开拓,去耕耘一片天地,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同样热爱舞蹈却心无所依的年轻舞者,更为了自己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黄德欣“当初学成后,决定回到马来西亚,回到自已的国土,开始在这片艺术沙漠去推广和教学古琴,确实要面对挑战!”
古琴在马来西亚是鲜为人懂和冷门的乐器,他特别感谢互联网的崛起和电影的推广,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和关注古琴,渐渐吸引许多人到他的琴馆学琴。
坚持的背后总有鼓励。他感恩自己的老师鼓励自己多读书;通过不断阅读有关古琴、中国历史文化、古诗词之类的书籍,不只打开他对音乐、艺术、文化的视野,也更深懂历代古琴家的坚韧和情操,以他们为榜样,视他们为坚持的动力。
另一个让他坚持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乡愁与热爱,尤其是对自己祖辈们所留下的文化习俗和智慧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是潮汕人,以前只略略听过父母亲聊起下南洋到这片土地的祖辈们的故事。”身为一位音乐家和艺术家,除了教学和表演以外,他乐意扛起传承自己根的文化之使命,以古琴乐去推广本土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继续阅读 · 请订阅《慈悲》
欢迎点击 ⬇️
慈悲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杂志(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Whatsapp询问 www.wasap.my/60166671962/
|取自《慈悲》杂志第112期|2022年01月|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