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助人工作者,我常发愿能学习拥有菩萨那般的愿行愿力,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后来在协助个案的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发现,除了「做」,「在」更为重要。而向日葵的生命特质,就像太阳每天都「临在」,每天都静静的在传递着能量给万物众生。

《关系花园》及《生命花园》是我早年刚学习辅导时所接触到的两本书。两位作者黄焕祥和麦卓基,一位是精神科医生的中国人,一位是研读中医与东方哲学的加拿大人。两人最让人瞩目的,是他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以身试法,在两人的关系互动中发展出一套通往亲密的沟通模式。此外,他们也将东西方哲学思想、心理学及医学整合成一系列强调身心灵全方位健康的课程,并在加拿大美丽的海岛成立了海文学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参与。

当年我曾想过到海文上课,无奈因缘不具足而舍弃了念头。后来我修读辅导硕士,成为辅导员,再专修萨提尔家庭治疗,这两本书都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助人工作,让我在看待关系及生命深奥且复杂的议题上,有着更宽广的视野。

今年一月,我无意中点入台湾一出版社的网页,惊见麦卓基阔别16年,再度去台湾授课的消息,内心兴奋不已,不假思索的便报名了。三月,春花初开的季节,我带着满满的期待只身来到了台湾。

麦卓基今年72岁,言谈举止依然清晰敏捷如年轻人。“此刻我依然感到悲伤”— 是他在六天的课程里说得最多次,也最触动人心的一句话。他在课程中与大家分享了其伙伴黄焕祥自2013年逝世后,他是如何度过哀伤与悲恸;即使在对方离世前,两人已经好好的道别,独自一人的时候,悲伤的涌现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比想像中还要巨大。虽然他很享受画画及学音乐的生活,可是悲恸不断啃噬着他的心,很痛。后来,他学习禅修,从中渐渐领悟到如何可以感到“伤心”但“不悲恸、感受到“伤痛”但“不受苦”。

他的这段分享,让我以及在场的许多人纷纷落下眼泪。他让我想起两位离世的朋友及老师,牵动了我内心的悲伤。凑巧的是,其中一位是介绍《关系花园》及《生命花园》给我的老师,他曾到海文学院上课,回来之后人生有了大转变。另一位则是当年与我一起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友。突然之间,我们三人的缘份,因为我与麦卓基的相遇,仿佛又重现了。而麦卓基对失去其伴侣的失落,与我失去两位老师及朋友的失落,产生了共鸣。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缘份的奇妙与其强烈的牵引。我的两位朋友及老师的肉身已不在,可是他们的精神其实还在。就像麦卓基在课堂里与大家的互动,隐约可以感受到黄焕祥的精神都一直陪伴左右。

在生生死死的循环中,没有开始与结束。生命河流与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永不停息。这就是存在。我现在仿佛比较明白了多一些。

\ 文 \ 王 欣 怡

曾任杂志编辑记者,后来研修心理治疗,目前从事辅导工作。

喜爱在文字和与人的接触中,发现自己及生命的奥妙。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