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贤法师认为,撰写新闻要求真存善。

【 亲 近 善 知 识 】

果贤法师:
在网络世界  心要能做主
专 访 · 廖 德 莱    摄 影 · 郑 振 荣



法鼓文化编辑总监果贤法师认为要把批判心转换为智慧心,
就需佛法的闻思修。
“佛法是多因多缘的,
写作不会用‘一定’和‘绝对’的字眼,
不会用‘你是世界上绝对最好的人’,
而是‘你是我目前碰过善良的人’,
而这符合佛教的中道和缘起法。
法鼓文化编辑总监果贤法师认为,新闻报道是一份自觉觉他的学习,身为新闻报道者,最重要的态度是以慈悲与智慧的心眼来创造人间净土。
他日前到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主持新闻写作工作坊之际,接受《慈悲杂志》专访时表示,报导者的职责是满足读者知情权,传播时代的观念和精神,让社会的沟通和对话,以及反映当代的公关议题。
“要完成这项报道任务,报道者需拥有观察力、分析力、好奇心及表达力,同时善用5W1H( When, where, what, who, why and how.) 理论进行采访。”
“采访后就要梳理细目、判断重点、整理写作大纲如构思、破题、论述、总结,以及言之有物、有序、有趣。”

记者要有四个能力

果贤法师解释,新闻要有简洁、有力且具吸引的破题,文长不超过700字、用词要客观与优雅,不用推论式语言、文言文或学术字眼,以及人名、公司、职衔等需正确表达。
他形容,新闻报道的基本逻辑是因果关系,人们看见事件的“果”,就要找出事件的“因”。
“我认为,记者要有四个能力,第一是观察能力,看出事件的特殊性;第二是思考结果,第三是分析原因,第四是归纳整理,诠释事件的现象。”
他觉得,这个新闻写作过程犹如禅修过程,记者要有止观和妙观察智的能力,才能把事情看得清楚。
果贤法师在出家前是采访台湾立法院的记者,他以过来人的经验表示,立法院常有突发状况,心要很安定才会问对人,否则跟随大家(记者)跑来跑去访问,可能问不到核心。
“我们要整合他人观点,或者对课题有深入见解,然后问出深刻和不同角度的问题。”


“法鼓文化”出版的丛书是现代人信解行证的最佳指南以及禅修地图。

对应如今五花八门的媒体标题和广告,果贤法师认为,人们的六根对六尘的运作导致执取和贪欲,而人们不要对此主动攀缘,六根理应摄受当下。
他举例,Youtube页面旁的栏位有很多“被动跑进来”的视频,人们要对此自觉。
“我对历史题材很有兴趣,所以会主动接收夹历史之名的被动视频,久而久之我才发觉这是攀缘。”
“我也喜欢在网络观看国际与政治的分析节目,但我观看这集视频后,就不会主动接收与我无关的视频或资讯。”
“在网络世界,心要能做主,如果心不能控制,就直接把电脑关掉好了。”

撰写新闻求真存善

果贤法师的出家因缘始于农禅寺,而他在农禅寺工作两年后,即35岁时就剃度出家。
“我和圣严师父学习,自然而然就学佛了,慢慢看待事情和生命观的角度就不一样。而我在这边(法鼓山)找到生命的目标,即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方,这期生命要做什么?”
“当你找到活着的原因,你就可以出家了,而我算是没有善根,工作了两年才出家,不似我的主管来法鼓一个月就决定出家了,但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不一。”
“从事文化和新闻者来出家太特别了,因为我们的想法太多。”
从批判的媒体思维到佛教真善美的写作,果贤法师坦言,这个转换过程的确有挑战,因为世俗媒体在写新闻的用词不太中道,也常用贬义他人来衬托他人的好。


“从事文化和新闻者来出家太特别了,因为我们的想法太多。”

“我到了法鼓山工作后,主管就会提醒这样的词汇予人负面、否定及批判他人,我才发现自己使用批判和负面的字眼是一种习惯。”
“我有一位很好的主管,一直协助我改进与给予提醒,逐渐避开上述的写法,这是慢慢转化和熏习的过程。”
“自己要有这样的善根,如果你不认同主管(的理念),那你很快就会离职了,而我对佛法有向上的心,否则做文化潜在傲慢的心,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对,所以一定要有想要学佛的善根。”
果贤法师形容自己早期写的文章常遭到满江红,有的还需新写: “ 因为我们的观点是代表法鼓山和圣严师父,所以观点要有一定的高度。”
法师举例,当要呈现《独处》这个专题时,除了要参考圣严师父的观点,还需阅读印顺长老、太虚大师的看法,因为独处包括外相和内心,但菩萨的独处是身在红尘,自己也能了了分明,不受外界影响。
法师形容,这个改变过程需要善根显发、自己愿意改变,碰到好的上司,不断进修,阅读师父书籍,学习其文雅中道的用词,这样当谈论课题时,如婚姻关系不仅可谈世间法,还能谈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甚至能应用世间。
另一方面,果贤法师认为,撰写新闻要求真存善。
他举例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修建工程延长一事表示,若是外面的媒体来报道学员在未竣工的道场参与工作坊的新闻,一般写法是“寺院快要落成了,但工程还未完成,现场一片混乱,大家在吵杂声中上课;另一种包容、体谅及鼓励的写法是“虽然大家很努力完成这个使命,但有些因缘使到工程延迟,大家路过无不回向祈求工程竣工,让我们的道场接引更多人。”
“工程还没好是事实,但有很多角度去撰写。我们没有说谎话,我们是存善的立场,而这是佛教的立场。”
法师认为,要把批判心转换为智慧心,就需佛法的闻思修。
“法鼓文化”出版的书籍以最精简实惠的方式,让读者享有清明欢喜的学佛人生。

“佛法是多因多缘的,写作不会用‘一定’和‘绝对’的字眼,不会用‘你是世界上绝对最好的人’,而是‘你是我目前碰过善良的人’,而这符合佛教的中道和缘起法。

创造世间一块净土

有关佛教与政治互动的课题,果贤法师认为,佛教是社会中的团体,佛教要关心政治,但不涉入政治。
“来法鼓山是不谈政治的,因为一谈政治,就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判断,然后就会产生冲突,所以到法鼓山只谈佛法,以期创造世间的一块净土。”
他引用民国的太虚大师和政治人物交流为例,表达此举的目的是保护佛教。
“我们的确需要关心政治,但关心的方式不一样。而我们关心的范围不分蓝(国民党)、红(中国)、绿(民进党),而是知道这些动态。”
“有些团体前来寺院拜访,我们要知道来者的背景、以做不同的接待和应对。”
“国家很多政策与宗教有关系,所以我们也要了解台湾立法的运作。”
“你如果对环境周遭不清楚,那你就是朦胧混淆。


取自《慈悲》第107期
欢迎订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