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要修必须包括八正道全部都要修,不能说只修这个,不修那个。戒定慧都要修。思惟好像三支脚的凳子,不能一支脚长,一支脚短,而是三支脚都要长,它们都是互相支撑的

《  禅 的 本 来 面 目  》

—— 修 心 禅 ——
古玛拉尊者:
戒禅一如
采访·一如/整理·黄慧燕/摄影·普普/图片提供·古玛拉尊者

遇到困惑与迷惘时,
感到压力无法承受时;
在办公室里、在家里、在路上,
修习禅吧!
禅,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因为,
你背靠的是
上千位古代禅师的智慧…… 
禅,全称是“禅那”,梵语“静虑”,汉语音译。那是两千五百年前,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手里拈起一枝金莲花,默然示众。众人莫名其妙,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禅就此诞生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也就成了禅宗的要义。
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以平常心处理事务,则不会患得患失,且听古玛拉尊者的慈悲开示:禅与心的智慧----

(古玛拉尊者简称
记:这次配合《慈悲》杂志的专题“禅的本来面目”请法师开示什么叫着“禅”?现代人对禅有很多种说法,如把走路、睡觉、吃饭都当作是禅。至於什么才是禅者的真正风貌?
古:禅不是走路,禅不是吃饭、睡觉。禅是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修,我们有没有在观察?最基本讲禅就是自我观察。为什么要自我观察?为了了解自己、了解现象。这里讲的现象就是法。这是禅的一部分。
让心定下来,是修止。刚才我讲的是观,两方面缺一不可。有些人是透过观而达到止,或止达到观都可以,两方面都需要。

只 有 觉 知 · 是 不 够 的

记:为了使佛法现代化,今天的禅可能也是音乐禅、茶艺禅、插花禅、企业禅等等?
古:这可能是禅宗的说法,而南传没有这些喝茶等的观念。

记:在南传的禅修基本状态,专心插花是否也是一种禅?
古:我们不能把专心当作是禅,因为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很专心;我做一些刺激的东西也是可以很专心。所以专心不代表是禅。
而专心的观察、专心让这颗心定下来,这就可以说是禅。如数息观。而呼吸时有在鼻尖的这个感觉,这个观念在原始经典里是找不到的。早期的佛教没有说要观哪里,看起来好像是说不是在於那个注意点,只是观照呼吸让心定下来而已。
当我们讲到安般念(anapanasati),首先是观察呼吸,一息,一呼你知道就是了。过後就说,你做呼吸时就这么训练自己,就是在呼吸时要感觉整个身体,重要是这个感觉。过後就锻练自己,让身上种种的行,佛教讲行(sankhara),让它能够定下来,让身上种种感觉和能量能平息下来。譬如紧张时,你观察呼吸感觉到身体时,你继续观察下去它就自然而然能够静下来。这是修“止”。止过後你就要“观”,这是一种方式。
我不否认说你可用种种的走路、吃东西等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你都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这个其实都是在觉察,在观察你自己在做什么?但只是这样的观察还是不足够的。我们为什么要做那些东西?譬如说我们去吃东西,我为什么要吃?当我要做这件事时我有没有带著智慧?我为什么要吃?
譬如说,我在2000年的时候去了缅甸我禅师的道场,他知道我之前是修另外一个传统的禅,然後他就鼓励我多观察我们这个心态。譬如他说,吃饭的时候,别马上吃,检查自己的心境是怎样的?是不是很想吃?是不是有那个急的心在那边?有的话就观察它。他要我观到没有才吃。
为 什 么 叫 自 己 放 下
佛教界里现在一直讲放下、放下,我禅师喜欢讲:人家一直叫自己放下、放下,他们不能放下,叫自己放下、放下。为什么一直叫自已放下?因为不能放下。
在平时的生活中当然有很多东西可以自己禅修。在禅修中心,最刺激的东西当然就是吃饭,没有其他东西了。那个时候他跟我这样说,我说我试试看。就在吃饭之前,拿了食物放在前面,我就观察自己的心态,其实真的是有急着想吃掉眼前的东西的心态。事实上自己也不是很饿,而是有一个贪念在那边,急著想把它吃掉。他这样子教我去观察,假如你这个急心可能有十分或五分,你就观察它慢慢下来,譬如五分,下到四分,三分……就是下到两分,一分都还不要吃,让它下到零分才吃。我说我试试看。後来我就观察,前几次都是一分,两分,剩下一点点,我就急了,不想再等了,就吃了它。
有一次我记得观察要下到零了,要到零了,那个时候那个急心又跑了上去,又增加了。所以有一次我就真的让自己的觉心比较强,就真的想把它下到零分,我才吃。最後真的是下到零分。当时没有急心,心里就是很平静,一点都没有急著要吃的感觉。而就在那边坐着。那时候就生起了一个念头:不想吃。没有那个居心想吃的感觉。这个问题一生起,後面就来了个答案:你还是需要吃啊,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过後我的手自然就动了、就吃了。
所以那一刹那吃得很平静。之前它还有一点点的急心生起,但是因为它已经定下来了,生起来的感觉并不强。中间有一点…一点,但因为已经有那个定力在那边,所以烦恼生起时它不强,一生就止、一生就止。
之前禅师有讲,假如你不等到零就吃呢,很快它又生起来了。那时我才体会到,原来吃饭也可以用智慧吃的。

记:那时完全不受饭菜的香味、颜色的干扰?
古:中间有一点点,但是可以说98%是没有。而且我想提起的是,那个动力、那个吃饭的念头它不是因为贪,是因为慧,使到这个手动去拿食物。所以我认为这个方面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会做某方面的东西,不单是观察到我们吃水果等等。禅师说只是觉知是不够的。

记:不管前面食物好不好吃都要吃下去?不去分别它?
古:好吃也吃,不好吃也吃,它并不代表是禅。你不好吃也吃,可能是带著嗔心在吃的啊。你吃的时候并不代表没有那些分别心。

记:禅的意思不是吃饭就是吃饭?
古:它从来不是吃饭就是吃饭,我们背後还有个念头:我们为什么要吃饭?是因为好吃才吃的吗?通常人家会说滋养色身,但事实上它的背後是什么?你自己要去观察看。有些人吃的时候没有想是为了什么原因,他只是觉得时间到就吃咯,不知道为什么吃就吃了。

记:法师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刻都必须觉察?
古:要修行的话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就像开始你学踏脚车,你没有理由一踏上去就很会踏的,一定要跌倒过。修行也是一样,你的觉知不能每一刻都修到很好。一开始就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跌倒中你有没有趁那个机会去学习到东西,为什么我会跌倒?假如你趁这个机会学习到是这样子、是那样子的,那你下一次学的机会就会比较好。

记:还是回到观察的部分。
古:所以你要去观察、去了解。这个就是闻思修的“思”,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思考一下。

记:一般人以为闻思修中的修是禅坐的意思,这点请师父开示。
古:假如你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只是静静坐着,通常都会胡思乱想,不然就是昏沉,在那边发白日梦,不知道要做什么。一般就是说让那个心静下来,就是这样而已。过後也没有了。假如这样可以的话,有时心静下来不是因为你懂得让那个心静下来,而是睡着了。
我以前学习时也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昏沉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你累了,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失去兴趣,就昏沉了。
真正要修必须包括八正道全部都要修,不能说只修这个,不修那个。戒定慧都要修。思惟好像三支脚的凳子,不能一支脚长,一支脚短,而是三支脚都要长,它们都是互相支撑的。
所以不只是说修禅而已。在西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他们都修得很辛苦。他们对禅修很有兴趣,但是戒方面就不太好,在生活中还是会制造很多复杂的问题。
你想让心静下来有可能吗?所以戒定慧全部的修学是要一起来的,不能够分开修。
多 了 一 种 压 抑 方 式
很多人习惯压抑了,然後用禅来压抑,很多人讲专注专注,不去想那些东西。这样却多了一种压抑的方式?这样做只是一种应付方式而已,不是解决方法。
记:最後是智慧?
古:虽然说是戒定慧,其实是先从慧开始,它是较深沉而修的慧。

做 心 主 人 · 真 正 快 乐

记:近年来城市人喜欢举办一日禅、二日禅的,法师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古:我以前也是有教过,但现在认为很浪费时间。修禅一天或几个小时,虽然是有学习到一点东西,但是我个人认为它的效果不好,你学了学过後就忘记了。所以我现在教至少要有一个周末的课,或八、九天这样的时间。我觉得愿意花这样时间来参加的多数是比较有心学学习的。

记:法师教的是什么禅?
古:不同的人对禅的名相有不同的观念。为了避免引起观念上的混淆,我就用了Spiritual cultivation retreat,即修心营这个名称。

记:是不是可帮助城市人减压的?
古:必须是可以减压的。其实能让心定下来就是在减压了,对吗?而这个也是暂时性的。如果要真的减压就要去除压力本来的原因。只要压力的因还在,你减了还会再加回去,像割草一样,根没去除,草还是会生回去的。

记:这就需要从中教育他们。
古:他们需要从修行中了解自己。譬如你讲减压,为什么会有压力?你的压力从哪里来?你要肯去面对它、去了解它。所谓的了解就是慧,因为你明白了你的执著在哪里,你也明白你为什么执著。经典说味患离。它有它的味道,虽然执著是苦,但它有它爽的一面。所以我们才执著的。不爽的话就不执著了。
所以我们要去肯定一下,到底它的爽在哪里?爽到多少?你要清楚去看到。接下来那个患也要看到。因为这个执著带来什么祸患给我,而我要如何对待自己、怎么对待别人?我怎么过活?这个也要看得清楚。
当我执著时,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当你执著这个观念时,你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感受?心有没有感到紧啊、头有没有感到比较不舒服?有没有感到热?你要看得一清二楚。因为你看得越清楚,才能跟那个爽比较下,才知道这样执着是不值得的。当看懂的时候,你才会肯放下。
还有一点,这个离,虽然还没有离开,但是你可以考虑下,假如离开的话,就是出离这个执著的话,会怎样?应该会比较自在、比较舒服。那个心它就懂了,其实它所带来爽的一面跟後患,经过衡量後,是不值得的。
有另一条路,其实是不需要执著下去的。假如没有这个执著会怎样?“比较舒服咯。”当他懂了後他自己也会放下。所以不需要告诉自己放下、放下。
佛教界里现在一直讲放下、放下,我禅师喜欢讲:人家一直叫自己放下、放下,他们不能放下,叫自己放下、放下。为什么一直叫自已放下?因为不能放下。

记:越讲放下的人就越放不下。
古:他们想放下已经是很好了,已经一部分做到了。但只是一部分而已。另外一半是需要去了解为什么不能够放下?

记:所以要多禅修,才能根治问题?
古:禅修就是要去观察它,观察执著其实是一股能量,你看到它有紧的感觉,就是这个能量继续的在制造苦、制造压力。

记:所以这种禅修功夫需要常常做?
古:对了,而且你需要明白怎么做。所以一日禅修很难,通常人的心不能在一天就能定下来。
我是几年前才开始推行修心营,最长做二个星期,我觉得他们需要参加长久修才比较可能有效果。举办三、四天,心刚刚定下来,禅修却结束了。

记:譬如企业禅?
古:那个顶多可以让心定下来,它是有它的好处,但不能除根。没有连根拔起。
譬如有一个人她来参加,她有压力,她心里面是很不愉快。为什么?因为她不喜欢她的工作。既然不喜欢她的工作为何又不离开呢?她就要去了解她自己。为什么?因为她爸爸妈妈喜欢。而她却不喜欢。
这份工作的工钱很高,但这不是她要做的。其实她喜欢做什么?她喜欢当老师,这是她喜欢做的东西。她觉得当老师很有意义。虽然那份工作让她赚了很多的钱。她父母也常赞叹她“我的女儿很厉害,可以赚这么多钱!都很好啊!”虽然听到她父母这么讲,她有感到爽一点点,但是就为了这一点点的爽,让她却很痛苦。因为有压力,她不喜欢那个工作环境。所以她不知为谁而活。我等她心定下来才可以跟她谈到内心执著的这一块。

记:法师,你对现代人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何看法?
古:让自己做自己。我们自己有喜欢做有意义的事。你允许不允许自己做自己?譬如说她的情况是希望得到父母亲的认可,所以就不允许自己做自己。就是为了得到这一点点爽,她去做她不喜欢做的工作。她可能怕会失去父母亲的爱。但是假如她看得很清楚,她就不能这样继续痛苦下去。
所以就要肯允许或面对父母亲的不快乐。其实不允许父母不快乐就好像在控制他们:我要你快乐,不要你不快乐,为了你的快乐,我就做这份工作,牺牲自己的快乐。
生 活 就 是 禅
自己需要有老师来指点你。真的,我们有很多的盲点,有些盲点是自己故意不要去看的、我不要知道。禅是需要生活化的,不然没意义。只当作运动虽有好处,而不要以为这就是禅不要以为这就是禅
记:人要做心的主人,才能真正快乐。
古:其实很需要。尤其那些有宗教观念的人,他们都希望说自己做一个好人,他不喜欢佛教讲的贪嗔痴。我不应该贪心、我不应该生气,应该杜绝这些东西。但是假如我们真的有贪、真的有嗔、妒忌,真的有这一切,怎办?告诉你不该有,不可以有吗?那不就添加多一个问题。这样就会在心里制造冲突。譬如说我生气了,我告诉自己不该生气?
我讲允许自己生气不是说要去骂人、打人。而是我允许我心里的感受。假如我不允许它,就是我对我心内的嗔心又多了一个嗔心:我对某件事情生气,现在我也生气自己!为什么我自己生气,现在变成了两个问题。
所以让自己做自己就是允许贪嗔痴的发生,允许自己生气,允许自己有贪嗔痴,以便自己能够好好的观察它,用这个机会来了解自己:为什么伤心?为什么生气?
很多人习惯压抑了,然後用禅来压抑,很多人讲专注、专注,不去想那些东西。这样却多了一种压抑的方式?这样做只是一种应付方式而已,不是解决方法。

记:好像有人说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生气,佛教徒是不是应该把它表达出来?
古:不一定。表达出来是一般的方式,而收在心里是东方人的方式,这两个都有问题。重要不是表达或不表达生气的心理,重要是你要去观察。有时候表达出来是适合的,但有时候表达出来却是不适合的。你要看情况、你要看对象,有时真的开口不是时候。对不对?

记:现在很多夫妻关系是这样,人际关系也是,假面具。
古:有些人就是静静,静静到什么东西都不用讲了。

记:可否用禅修,在自己不开心时把它哭出来?
古:哭是男人比较难做到的东西。其实哭不哭这个不重要,重要是你有没有去观察?你有没有压抑?如果你想哭又把它压下去,那这个就不正确了。譬如说你想哭,但你是哭来发泄而已,这也不对。因为你不想了解,你只是哭、哭。哭饱了就算了,今晚过了就不要去想它了。
但是过後问题还在啊,它的根还在。所以哭不哭不是重要的。

自 我 觉 察 · 让 它 生 灭

记:生气不生气也不是重要?
古:重要在你有没有去观察它。

记:为什么生气,这个才是重点。
古:有些人讲我没生气,其实是生气了,只是他不承认而已。所以重点在我们能不能够去承认事实。但是问题在这边,很多人不肯承认是因为把那个当成自己,“我”生气、“我”伤心,然後谁让我生气、谁让我伤心。但是我们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心内在讲什么话?它执著什么观念?就是要去了解这一切。它有什么感受?这都需要去观察。
经典都有讲的,好好的观察,就是要肯去面对。

记:让它生,让它灭。
古:对,就是要让它生、让它灭。其实让它生、让它灭是很好的。当你让它生灭的时候,自己看它起伏的话,每当生起,然後它又慢慢下降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这个现象的话,你会对自己有信心:其实我不用怕它,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
下大雨过後雨会停、太阳会出来。雨也是无常的;我们的感受也是无常的。但是当这个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趁这个机会了解一下自己?譬如说哭,为什么哭?可能说:伤心就哭咯。为什么伤心?可能有一些故事出来,谁对待我不好、这个、什么。假如你观察到,其实就是这个心还在制造故事。如果你好好的观察的话,你会知道说其实不是别人使你伤心,是你在心里面制造故事。
可是你需要让自己去批评别人,你才能知道你有怎样的故事。所以不要跟人家讲不可批评别人。嘴巴不开是好的,但是心内的批评你要了解。
所以我们需要善知识或同修对这修行很能理解,跟他谈他可以看到你的一些执著。因为这些是你看不到的。他就可以提醒你对这个是否有执著。佛陀讲,需要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只是有些善知识不是很善的,教你却教不对的东西,如:都讲叫你放下咯,又不放下!
我以前也是讲到好像很容易,放下啦。其实就是不能够放下,能够的话早就放下了,谁要痛苦?他就是不能够啊。你要他放下,他做不到,不是造成他更辛苦?
空 性 乃 本 来 面 目
空性是本来面目,本来空性(万法因缘起)在那边,它不是制造的东西。就像有人说要到无我境界,其实本来东西就是无我的。


记:你认为就是人要常常自我觉察?
古:自己需要有老师来指点你。真的,我们有很多的盲点,有些盲点是自己故意不要去看的、我不要知道。
我记得在2009年去了缅甸,起初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傲慢、很多比较的心态。譬如我们这里的情况跟缅甸比起来差得很远。缅甸很多穷人,他们那边的德士很简陋,而我们这里的德士比他们算坐得很舒服。所以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
当时没想到自己是出家人也有这么强烈的优越感。甚至我记得有一次有一辆比较不错的车开到道场时,念头便马上生起说:啊,我要坐的车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我应该坐的那辆车。那时我就很注意这点,从中我就注意到更多更多比较性东西。譬如说,我很久之前就来过这里,你们新人没比我好!跟别人在一起时,优越感好像有一种能量,想要抬高自己一点点。
其实你看清楚的话,是一种压力,不舒服的感受。我观察观久了就对这个感受很不喜欢。我发现一去到有人的地方就比较起来了,人多的感觉就越强,很不舒服的感觉。它是一种干扰,使我的心不能定下来。我需要继续观察它。直到有一天我走下禅堂时,需要排队,来了很多人,我突然间有个奇怪感觉,感觉少了样东西,好像赤裸裸和不安的感觉。过後才知道自己那个“隐形”外套没有穿上,没在,感觉就不自在了,好像少穿了衣服。
我跟我的禅师讲时,听说有一位欧洲洋人也是有提到同样的现象。当时我的神情和脸色看起来可能有些不安,我的禅师说,不要担心,讲说赤裸就是我自由了。我的外衣是穿了很久了,习惯穿了,不穿就感觉到不自在。

想 也 可 以 · 不 想 也 可 以

记:禅修时会有很多的妄念。
古:这个不要紧。很多人以为不能够修,其实这不是不能够修,是他们对修行有了一些期待:我坐下来一定心会定下来的。心定不下来就说我不能修。其实不是不能修,就是那个车本来走得很快,你不能马上踩brake
要它停下来。更重要是不要踏油。重要不是踩brake,而是不要踏油。因为习惯踏油了,不懂怎样不踏油。所以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东西。
其实他妄念背後有念头他要想的,它有个推动力在後面,它要想才有。要知道它的因是什么?为什么车会走?因为你还在踩油。其实也不需要踩brake,它自己也会停下来。
以为自己会放下其实是假的,只是我不去想它而已,不是放下了。事实上是你把它推开不去想它而已,这是所谓很多人以为的放下。
我记得在大学时,有一位朋友她的男朋友有新的女朋友,失恋了就来找我谈,大家跟她一起出去吃饭,让她知道妳还有其他朋友。她跟我讲放下,不去想它。我就觉得不对,就跟她说,放下不是不想他,而是想他或不想他都可以。如果你把它当作只是一个故事,你想到都要笑,笑自己以前怎么这样傻,为这件事而伤心。你懂了就会觉得这件事真是很好笑!想也可以,不想也可以,它只是一个回忆而已。

记:她听得懂吗?
古:她说没这样想过。
现代人讲放空是当你放下的时候。放空不是让脑袋不去想东西。想他或不想他是因为你看到它的空性,所以没问题。空性是本来面目,本来空性(万法因缘起)在那边,它不是制造的东西。就像有人说要到无我境界,其实本来东西就是无我的。

记:要把禅带进修行。
古:其实这是很难的,但不要想它难不难,只要想我修的话那会比较快乐,不修的话会比较较痛苦,这就已足够鼓励你了。

记:禅是否应生活化,融入工作?
古:禅是需要生活化的,不然没意义。只当作运动虽有好处,而不要以为这就是禅。要把禅和生活成为一体,生活就是禅。阿姜猜曾打破一名喜欢静静坐弟子的错误知见:静静坐,没了解任何东西,这个贪嗔痴还在。起来,去看到你不喜欢东西,看你是否还会生气。要看到你为何生气?

看 你 是 否 还 会 生 气

阿姜猜曾打破一名喜欢静静坐弟子的错误知见:静静坐,没了解任何东西,这个贪嗔痴还在。起来,去看到你不喜欢东西,看你是否还会生气。要看到你为何生气?



取自《慈悲》第89期
欢迎订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