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的圆形就像我们内在的一颗种子,里头有很丰富的资源,就看你要如何让它们长出来。
采访·江子 / 撰文·王欣怡 / 摄影·普普
踏进Inner Peace Centre,目光马上被一幅幅色彩鲜艳、画工精细的曼陀罗所吸引。然而就如大多数人看画展的心态一样:欣赏就好,非我能所及也。可是中心负责人之一的张春源会告诉你: 你也可以!
中心展示的都是春源及其学生的曼陀罗作品。有许多来上曼陀罗工作坊的学员,一开始看到这些画时都会惊叹连连,并担忧自己无法做到。可是当他们亲自动手下笔一步一步去完成他们人生中第一幅曼陀罗之后,他们都会发出同样的惊叹: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曼陀罗的圆形就像我们内在的一颗种子,里头有很丰富的资源,就看你要如何让它们长出来。”春源认为,曼陀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那丰富的色彩从画者而来。这也表示每一个人的内在其实都很丰富,通过对称的方式,去滋养内在已经具备的协调与平和之能力。换言之,曼陀罗画之所以能够感动人,是因为观者看到了画者的内在和谐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圆满和谐。
开 发 静 心 与 创 造 能 力
“曼陀罗Mandala是梵语;Man是‘实现’,Dala是‘内在的本质’。因此Mandala是将内在核心的本质开发出来,简单来说即是‘圆轮具足’之意。”春源接着解释,曼陀罗与一般画画的不同之处,是在圆形内作画,而且需从中间开始,意思是画者须要回到内在核心,接触你本有的和谐圆满,然后将之投射在画纸上。
拥有哲学与心理学背景的春源,当初是接触到荣格曼陀罗,即在圆圈之内画出内在当下的感觉与想法来进行自我探索。后来在2008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因租借场地给一位来自香港的曼陀罗老师开设工作坊,体验到讲求对称与和谐的曼陀罗,便疯狂爱上这种作画方式,并热情的与身边朋友分享,大家一起来作画。
“构图时,需要算角度,用圆规画圆并要求图案对称;上色时,则需要靠感觉去配色。因此,曼陀罗是一种结合了运用行动、情感与理智的活动,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多年来的曼陀罗绘画经验,让春源感受最深刻的,是身、心、智的放松与提升。“我在作画时可以马上感受到心的安定,因为当你专注在画与颜料,你的身心就老老实实的在做这件事情。”
春源自小有点色盲,常分不清楚颜色,但现在他会通过感觉去上色。没有美术基础的他,不会画风景人物,但在曼陀罗的圆圈内自由的创作,让他更加看清楚自己内在本质,并学会如何运用创造力去面对生活上的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头脑片面的理解与想象。绘画曼陀罗让春源相信,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许多潜能有待开发!
用 心 体 验 当 下 的 流 动
在画曼陀罗初期,春源因为思念父亲,便画了一幅“青龙”曼陀罗,作为纪念小时父亲帮助他画龙的温馨画面。小时老是把龙画不好的他,却在绘画这幅曼陀罗时,把龙画得栩栩如生。“画完后,我坐在那儿看着这幅画,看了好久,内心又感动又激动。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条龙是我画的!”后来他反思绘龙的过程,发现自己的心是有在画内的,这让他体悟到:心的创造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意料!
“每一幅画都是为下一幅画作准备。”自此之后,春源更有信心去绘制精密与细腻的图案,他开始画人像与佛像,用心揣摩色泽的调配,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并画出令人为之动容的文殊菩萨及象神(西藏密宗里的红财神),并融入当地的文化色彩在曼陀罗里。
他也喜爱将他在日常生活中或旅游期间心的体会、心的感觉,表露在一幅幅的曼陀罗里。就如在一次画展中,他看到一头牛的作品,是由碎布制作而成的,便尝试将同样的做法用在绘制曼陀罗中,虽然没有讲求对称,但却呈现了另一番艺术作风。而在一次去泰国旅行回来后,他以卡通方式画了十只大象手牵手围成圆圈的曼陀罗,呈现了当地人热情友善的一面。
他也喜爱将他在日常生活中或旅游期间心的体会、心的感觉,表露在一幅幅的曼陀罗里。

去年春源与朋友到尼泊尔爬山,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坛城艺术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过程--他们用岩石磨成不同颜色的粉末,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一连七天的作画,有些比较精致的画甚至需要用五至六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回来后,他着手以彩铅绘制坛城曼陀罗,虽然画得手很酸、眼很累,但他感受到的,是心的丰富。

每一幅色彩浓郁的曼陀罗,都反映了他内心丰富的一面;然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只不过是跟着当下的感觉走。画完,也就放下。因此,没有最喜爱的一幅画,因为每一幅曼陀罗,都是当时最真实、最美丽的内在写照。

“刹那也是种永恒。”春源从曼陀罗绘画中最大的生命体悟,是在万事变迁的无常中,内在一颗圆满平安之心,是生命永远的光明之灯。

心理学∙荣格曼陀罗
每一个人的內心都是分裂
曼陀罗的圆形就像我们内在的一颗种子,里头有很丰富的资源,就看你要如何让它们长出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三十八岁那年遭遇了生命的瓶颈期,于是他辞去教职,全心专注於内在的修持。每一天他都将自己的梦境、思想及所绘的图加以记录,并顺著内心的冲动,在日记中描绘成圆形图。而他所绘的圆形,正是曼陀罗。
通过这种让无意识的自发“表达”,荣格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分裂的,以至于我们需要“曼陀罗”让它整合起来。而这一神圣的“魔圈”——曼陀罗,透过精密的图腾、坛场能量、几何中的体结构奥秘,以及色彩的力量,可以连结我们内在的圆满力,创造强有力的能量圈。荣格认为曼陀罗创作是“个人追求内在完整,以及外在生命经验完整性的努力,只有当我们愿意面对自身的恐惧和阴暗面,生命才有转化的可能。
佛 教 ∙ 坛 城 曼 陀 罗
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坛城亦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

   延  伸  阅  读   
“五分钟曼陀罗彩绘减压”
曼陀罗是梵语的音译,它的本意是“圆形”或“中心”,它主要以圆形或方形为主,圆形代表宇宙,方形代表地球与人类世界。对着曼陀罗图形沉思或者给它着色,可以帮助我们和缓释放混乱的心灵、排解压力,平衡身心。
人们借由思考曼陀罗而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体验,就像开始耕种纯净的农田及流动运行的诗篇一样,有条理的设计就像它们通过中心点,并且赶上万物的节奏。
——玛莎·巴特菲德(Martha Bartfeld)

玛莎·巴特菲德(Martha Bartfeld)
191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20岁便取得纽约航特学院化学学士学位,其后通过进修取得心灵学硕士学位。因为天赋及兴趣,于1968年开始创作曼陀罗图形,并于1998年首次结集出版,从此成为最畅销的曼陀罗彩绘书作家,至今95岁高龄仍持续创作。

取自《慈悲》第88期

欢迎订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