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 纪 对 谈 】
·
明吉法师
为《慈悲》、佛教义不容辞
·
丹斯里李金友
提升视野 引导当代思维
文字整理|金平 · 摄影|普普
记者:《慈悲》杂志创办人镜盦长老立愿:借由以文字般若,弘扬佛法。我们追随镜盦长老的一步一脚印,三十年来坚信文字净化人心。首先请明吉法师为《慈悲》杂志三十周年纪念特辑“三十而丽”慈悲开示文字的力量。
法师:30年来尋剑客,几度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梅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3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石,我们出家30年就被称为长老了。
文字是传达讯息的一种重要工具。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便无一切法,
《六祖坛经》也有一句:何为慈悲?慈悲即观音。我们的老师父鏡盦长老把这本杂志命名为《慈悲》,相信是要透过《慈悲》杂志弘扬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也符合创立观音亭的宗旨。
记者:感恩丹斯里李金友,您三十年前就护持镜盦长老的行愿,促成《慈悲》杂志的诞生,担任第一任社长,请您回顾《慈悲》杂志三十年来的弘法努力与影响。
丹斯里:我的学佛因缘是很早以前一位摄影师朋友拿了很多佛书给我看,其中包括有台湾作家林请玄散文式佛学书籍,后来摄影师出家,法号永觉比丘。
我大概30年前才认真学佛,那时事业顺利,大儿子出生,我有缘到八打灵观音亭认识鏡盦长老。
《慈悲》杂志创刊至今30年,观音亭可说与马来西亚独立年一起成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见证着地区性的发展,扮演着教育社会大众的宗教场所,观音亭一步一脚印,巍峨屹立六十多年。
我是《慈悲》杂志第一任社长,第一任主编是陈和锦。很重要的,我们莫忘初心,这片初心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我们不能忘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应该继续秉承慈悲精神,如果表现很慈悲而喜捨没有做得很足的话,对国家的贡献,社会的影响力,对整个社区的影响可能停滞,没有增长。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慈悲》杂志的实质精神,观音亭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济贫造福,设立“急救基金”帮助贫困需要接济的人,带动很多人“喜捨”布施种福田,如果“慈悲喜捨”都践行得很好,就是庆祝慈悲杂志30周年的重大意义。
希望现任住持明吉法师能够把《慈悲》杂志发扬光大,“継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可以配合师父走前面护持师父。
记者:请明吉法师分享您的出家因缘以及展望未来在弘扬汉传佛教上所应扮演的角色与挑战。
法师:我想我的出家有一定的宿世因缘,十多岁时父亲肝病往生,后事在千佛寺进行时,我就在佛书流通处读到结缘小册子而心生欢喜,尤其对“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特别有感悟,如晚课有一句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能这是我的宿世宗教因缘。
学校的科目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科学与宇宙,和佛教讲的人生真理的知识,对于三千大千世界很向往,知道佛教我们要修行要觉悟。
我很早就看《佛陀画传》,对无常无我有了些概念,但是出家的因缘还没成熟。
一切都讲因缘,因缘也确实不可思议,我在新加坡工作的老板,有一天跟我说他想出家,他这麽一说也同时挑起我出家的念头,他听说金马伦的气候凉爽,环境幽静叫我帮忙安排去看看。
上到金马伦三宝万佛寺,我的师父远藏长老也是八打灵观音亭的监院,我们俩的原意想在金马仑出家,却被师父安排去观音亭剃度,我随顺师父的意思成为观音亭法脉子孙,也注定我与观音有缘。
剃度后,师父的训诫就是要我们为佛教为众生,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使命,提醒我们“弘法为家务,利生为志业”,虽然那时不是很理解,但是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出家的初心不能忘。
另外,学佛的人要有四不忍之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忍世间坏,不忍人心昧。《成佛之道》书里也这样写。
众生沉溺于贪嗔痴慢疑苦海,需要有三宝传达佛教的教育,圣教衰就好比没有了学校难落实教育,其实佛法不会变质,而人会错误诠释,所以我们说“依法不依人”;另外我看到地球气候暖化,频密发生大大小小的天灾,实在令我不忍看着世间坏;最后回到人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心昧,所有的问题都是人心昧造成的,人心昏暗无知,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宗教,恶性循环地遭受种种苦恼。
由于不忍众生苦,佛陀因此出家修行,为众生寻找解脱之道;然后我们的祖师大德不忍圣教衰败,为法忘躯弘扬佛法;到我们这时期,我们看到世间人不信因果,不相信因缘法则,如果我们真有这不忍之心,理应会激起我们不能等的急迫行动力,积极解决这种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丹斯里:我们学佛有一个缘字,全世界几十亿人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听闻佛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世界上还有其他宗教,有人可能与基督有缘就信耶稣,信道教、伊斯兰教,其实所有宗教都离不开“缘”字。
在伊斯兰教义里,教主默罕默德圣人说:“人们啊,我创造了男性和女性,各种民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
我们的宗教观,不能只认为只有佛教最好,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是一个缘字,你这一世的因缘在哪里就会进入那个宗教,“缘”很重要,缘有增上缘和逆增上缘,比如我与观音亭和慈悲杂志有整40年的缘分,与历任住持关系良好,助长我学佛学的越来越好,有缘认识是因,结了这份善缘是果。
很重要的,无论在哪里我们好好掌握增上缘。相信所有的人至少八十八巴仙是善,身处红尘没有人被认为一百巴仙完美,只是我们一定要慈悲,乐于喜捨,不期待会收获相等的对待。
我们要心胸宽广,如海纳百川,除了佛学也涉猎其他各方面的学说,开阔视野接纳别人好的方面。佛陀也说: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
我们发心要纯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着重一个缘字与一颗纯正的心学佛,这是重点。
六祖惠能说的四句偈就是“般若波罗蜜”;而观世音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多心”《心经》实在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只是思考《心经》的题目已经让我们受用无穷。
人心不能“降”,每个人的心是一半一半,一时欢喜一时生气,口里赞叹,其实心里嫉妒别人比我好,如《六祖坛经》忏悔品说我们人有愚迷、憍诳、嫉妒等罪,实应忏悔。
我也有嫉妒心:“弟子李金友。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如果马来西亚佛教要兴盛,一定要推动大家看《六祖坛经》、《金刚经》和《心经》。
继续阅读·请订阅《慈悲》杂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