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在茅坑中》
如何修行解脱道(1)
你们一定要行中道
也就是一方面与快乐和痛苦的
各种心境保持接触
同时又与它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
不沾两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我要特别针对你们比丘和沙弥开示,请专心聆听。我们要谈的不外乎法与律,别的都不相干。
你们每一个都清楚知道,现在既然已经出家为比丘和沙弥,就必须好好照顾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都曾经在家,那是紊乱,没有严格遵守佛法的生活。现在,成为佛教的沙门,我们思想上就必须要有根本的改变,与俗人的想法不同。
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吃饭喝水,举手投足等——必须符合出家人的身分。佛陀所谓的沙门,是指平静和自制的求道者。
过去在家时,我们不理解沙门所为何事,不明白平静与自制,我们有的是受贪染和烦恼摆布,放纵身心寻欢作乐。每当接触到惬意的六尘,我们就心情愉快,接触不适意的六尘,心情就变坏,我们就这样被六尘玩弄于指掌间。
佛陀说受六尘摆布的人没有看护自己,这种人还没有皈依处,没有真正可以安住的地方,心受感官欲乐操纵去追求欢乐,結果困在忧悲苦恼中,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或什么时候停下来反省。
在佛门,一旦出家为僧,就必须改变外相以符合沙门身分,我们剃光头,修剪指甲,披上袈裟。袈裟是圣者——佛陀与阿罗汉们——的象征。
佛陀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并且流传下来,我们承受佛恩,出家生活得到充分的护持。出于对佛与法的虔诚,信众们发心布施我们安身之处,供斋给我们,使我们不必自行张罗食物,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到医药、衣服等必需品。我们之所以有这些福报,皆受惠于佛陀种下的因缘。
按照社会习俗,佛教出家人受尊称为“尊者”。所以只要我们把头给剃了,披上袈裟现出家相,就称为尊者。然而光是外在显现僧相并不会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尊者,我们内在有什么是真正值得受尊敬的呢!我们只是假名尊者罢了。
这就好比用模型把洋灰或铜铸成佛像,人们把佛像称作佛,那当然不是真的佛,佛像只是金属、木材、石腊、石子做成的罢了。世间就是如此。
我们的情况也类似,一旦剃度就称为比丘尊者,问题是仅仅如此我们还不足以受人尊敬啊!从真实法——也就心——的角度而言,这是名不副实。我们的心还未完全清净,还未圆满慈悲喜舍的功德,贪嗔痴依旧拦在修道的路上,不让值得尊重的功德增长。
我们的修行是去除贪嗔痴——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烦恼。是这些烦恼把我们困在“有”和“生”的轮回中,使心无法止息下来,贪嗔痴阻止“沙门”——息心——生起,一日心没有止息,我们就一日不是沙门。我们无法止息下来是由于心还未摆脱贪嗔痴的纠缠,这是我们修行的原因——把贪嗔痴从心中消灭,惟有这些烦恼除去了,我们才有可能清净——成为真正的尊者。
把内心转化为尊者不止要修心,还要修身业和修语业,这三者相互增长。不过未修身语之前,你们一定要先修心。话说回来,如果仅仅是修心,忽略了身和语,同样的将不会成就,你们不能将三者截然分开。
要把心修得柔软、微妙和美好,过程就像我们制作木柱或者木板:首先把树砍下,去掉根和枝丫部分,接着把树干锯开来,切割成所要的形状再加工,最后才制成光滑又漂亮的木柱。
修心跟木工一样,先从粗的部分下手,要得到漂亮有用的木材,先去掉树干粗的部分:砍掉根部,去掉树皮,把缺陷部分刨掉,从粗到细一层一层加工。
佛法的修行跟这个没两样,你们要调伏心把它净化,不容易做到,这个要从外围——身和语——下手,从外往内修进去,不断深入到柔软、光明和美好的境界。这就好比桌子椅子还是什么家具,虽然现在看起来很漂亮,它们起初是粗糙的树干,满是枝叶,你得叮叮当当又刨又锯才能做成家私。这是制作漂亮家私的方法,也是使心清净圆满的方法!
所以正确的止息之道——佛陀教导使心平静,熄灭烦恼之道——即是戒定慧。这是修行之道,使你们清净、证悟和体现沙门功德之道,也是彻底熄灭贪嗔痴之道!不管从内在或外在来看,修行之道不外乎如此。
使心成长的修行包括念颂、禅修、佛法开示等法门,这些修行法都强迫你们违反烦恼的本性。我们习惯了敷衍了事、懒散、好逸恶劳,不愿面对痛苦和困难,所以你们一定要处处跟心的习性对着干。心就是不要修行,不要下工夫,因此,你们得甘受艰苦,发愤用功,修忍辱真正地拼命。
过去你们的身体是用来寻乐作乐的工具,养成了各种坏习惯,难以发心修行,你们也没有守护口业,所以现在要开始管好自己的嘴巴就很难。但是就像那块木头,不管多棘手或困难,为了得到桌子椅子,你们就得解决这些问题——面对困难不是重点,那只是必经的过程——要有漂亮的家具,你们必须从粗糙的木头下手。
佛陀说这是适合我们每一个的修行之道,佛弟子们都是在完成了这修行才圆满证果的,在此之前他们跟我们这些还未证悟的凡夫一样:有手和脚,眼睛耳朵,还有贪欲和嗔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佛陀与弟子们的身心和你们的一样,都是由五蕴构成。你们有身体、苦受乐受,能记忆、认知,有意志以及意识——还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同时你们也可以分辨善恶,说到底,你们每一个的身心,跟在佛陀座下修行证悟的僧众没什么两样。
佛陀时代来出家修行的有些是匪徒流氓,有些出身良好,大多数则来自于农夫商人之家,未修行之前,他们都是普通人、未证悟的众生,也都曾困在感官欲乐中,跟我们大同小异,是佛陀鼓励他们出家修行,证得道果。
佛陀与弟子们开始时都是如此,他们通过修行转迷成悟,从丑陋变成漂亮,把无用的变成有大利益的,这修行之道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今天,就如同佛弟子们那样,你们都受到激励前来修行戒定慧,既然佛弟子们能修行,能锻炼自己,你们必须明白,你们也同样能做到!
戒定慧是我们给予修行不同面向的名称。修行戒定慧意味着修行自己,正确的修行发生在你之中,正确的戒在这里,正确的定也在这里。怎么说呢?这是由于戒的修行包含身体的各个部分,佛陀教我们看管身体的每一动作,而你的身体就在这里!你的身体,你的手脚都在这里,这里是你修戒之处,你的行为是否符合戒与法,就胥视你如何修行身业。语业的修行是觉知你说的话:避免妄语。妄语包括两舌、恶语以及无谓的轻佻话;身恶业则包括了杀害生命,偷盗和邪淫。
要举出书中罗列的错误行为很容易,重要的是清楚意识到我们都可能犯上这些过错,此时此地你们的身口与你们同在。
你们要遵守道德,也就是说小心避免杀生、偷盗和邪淫等恶行。佛陀教我们从最粗的层次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家时你们可能没有恪守微细的戒,经常违犯。比如,过去你们可能用斧头杀害动物或用手打死昆虫,你们也许没怎么在意自己的言语:妄语包括说谎,夸大事实;恶口是鲁莽或侮辱其他人——“你这个混账!”“笨蛋!”等都是;轻佻的言语是没有意义的闲谈,愚痴地天南地北谈些没有内容的话。我们都曾放纵其间,毫无节制!简单说,持戒是看管自己,守护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那么是谁在看管呢?谁对你们的行为负责?你们杀害动物时,谁知道?是你们的手知道,还是某个人知道?你们偷别人的财物,谁觉知道这个行为?是手知道吗?这是你们应该修觉知之处。
你们邪淫之前,觉知在哪里?是你们的身体知道吗?你们撒谎、诅咒或说无聊话之前,是谁在知道?是嘴巴觉知它说什么吗,还是话里面有个觉知者?思维这个:不论是谁觉知,那个觉知的必须负责你们的戒行。
因此,你们得提起那个觉知看守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用那个知道的、那个觉知来守护你们的修行。你们利用心的作用,那个能决定你们的行动、引导你们做好做坏的那个作用来持戒。你们要做的是把罪犯抓来,将它改造成警长或市长,反过来控制任性的心,用它来服务,要它负责你们所有的言行举止。
把这件事好好思考一下:佛陀教我们看守自己的行为,是谁在看守呢?身体什么也不知道,它只会站起来行走;手也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在它们接触或抓着什么之前,一定要有谁下指令。它们之所以会提起放下东西,一定有谁告诉它们怎么做。手自己一无所知,一定要有谁下指令;嘴巴也同样,不管说的是事实还是谎言、粗话还是挑拨是非,总得有谁在告诉它怎么说。
修行是在这“觉知者”中培养念住。这个“觉知者”是心的意志,之前鼓动我们去杀、偷盗、耽溺于邪淫行、任性而为,“觉知者”也指使我们说话,包括说谎、诽谤、讲愚蠢和轻浮的话,它存在心中。专注你们的念住——忆持不忘——在这个“觉知者”上,让这个“知道”看守你们的修行。
佛陀对修行立下的基本戒行是:杀生是恶,犯戒;偷盗犯戒;邪淫犯戒;妄语犯戒,粗言和轻佻的语言皆犯戒。你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些,这是佛陀立下的道德准则,要大家小心自己内在之前负责犯戒的那个,也就是负责下令杀害其他生命、偷盗、邪淫、说谎或不恰当的话,同时放纵为所欲为——唱歌跳舞,参加派对狂欢,四处胡搞——的那个。
那个下令放纵于这些行为的,跟你们提起来观照心的是同一个。用念住或觉知把心收摄在当下,使心安住,用心观照它自己,好好地修。
如果心真的能看好自己,守护言语和行为就不是大问题,因为它们皆为心所监督。持戒——也就是看管你们的行为和言语——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每一时每一刻,举手投足,行住坐卧都保持觉知。在作出任何行为,说任何话之前,先提起念住——之后才行动或开口。先提起念住才行动或说话,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念住,忆念不失;不管要说什么,心一定要先忆念,这样修到纯熟为止,修到可以紧随心中的任何动静;修到不必作意,行动前,说话前,自动保持念住。这是在心中培养念住的方法,以“觉知者”观照自己,因为你们的一切行为都源自于此。
你们所有的行为,都发自于此,所以心必须看管自己。除了心自己,没有谁可以看管它,这就是不能叫别人代替自己修行的原因。佛陀说守戒不太难就是这个缘故,因为守戒就只是看守自己的心。假设念住圆满地培养起来,每当你们说或做什么害人害己的事,你们当下知道,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持戒就是这样持!这是最基本的身业与语业的修行。
——待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