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在茅坑中》

如何修行解脱道(3)

    你们一定要行中道

    也就是一方面与快乐和痛苦的

    各种心境保持接触

    同时又与它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

    不沾两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的意思是心稳固地专一,你越修行心越稳固,心越稳固地集中,道心就越强。你越观察,就越有信心,心变得真正稳定——稳定到不受任何东西动摇的地步。

    你有绝对的信心:没有任何一尘有力量摇动它,境是境,心是心。心之所以会有好坏、苦乐,是受六尘迷惑的缘故。假设心不受六尘迷惑,就没有苦。不受迷惑的心不动摇,这是觉知的境界,它视一切法为生起和灭去的界——就这么多。 

    有可能我们已经修到这个地步了,可是还做不到彻底放下。不管你是否放得下,都不要受它们干扰。首先,你至少要修到这个程度的觉知,或者养成坚固的决心,必须以坚决的愿力施压摧毁烦恼,越来越深入地透进去。

    这样分辨法,心会放缓用功不再那么紧凑,佛陀以及后来的佛教论著称之为种姓心*[注:种姓Gotrabhū)是指圣位的前一阶位或安止定的前一阶位],种姓心是指心超凡入圣,是凡夫的心突破进入圣者的境界,然而,这个过程发生在像我们一样的凡夫心中。

    种姓者是指那些已经证到短暂涅槃经验后退出来,在另一个层次继续修行的人,这是他们还未完全断除一切烦恼之故。就像一个涉水过溪流的人,一脚在岸这边,另一只脚跨向对岸,他们对溪流有两岸这点毫无疑惑,但由于还未能跨过,只好先退回来。

    明白到溪流存在两岸与种姓者或种姓心很相似,意思是你知道超越烦恼之道,但还未能到达彼岸,所以只好先退回来。一旦亲自知道这个境界真的存在,在继续修禅和修波罗蜜的过程中,这个知见不会退失,你确实知道目标的存在与到达目标最直接的途径。

    从根本而言,这个生起的境界就是心本身。要是如实观察,你会看到,修行只有一条路可走,你也看到走上这条路是你的任务,也就是说,一开始就知道不应该追随苦乐。这是必须自证自知的,这是诸法实相。如果执着快乐,你们就乖离正道,因为执着快乐会带来痛苦;如果执着悲伤,那也是苦生起的原因。领悟到这一点——就已经有正念,但是还无法彻底放下执着。

    那么到底怎么修行才正确呢?你们一定要行中道,也就是一方面与快乐和痛苦的各种心境保持接触,同时又与它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不沾两边。这是正确的修行——即使暂时还无法放下,却保持着念住和觉知。这样修行就正确了,因为只要心一执着苦乐境界,你们必然觉知那执着。

    这意味着心执着快乐的境界时,你不会认同或重视它;执着苦的境界时,你不批判它。这样可以如实观察心,快乐不对,痛苦也不对,你明白两者皆非道。你觉知着,持续觉知这些境界,但还做不到彻底把它们舍下。虽然无法把它们抛掉,但可以专注它们。由于念住稳定了,你不会高估苦与乐,你内心清楚知道,追逐它们会堕入邪道,所以绝对不会去重视这两者。相反的,会保持以平等中道为心的所缘。修到心超越苦与乐的阶段时,舍受的中道必然会浮现为所缘,你一定要逐渐趋向这条道路——心知道超越烦恼之道,但是它还未能彻底超越它们,只好退回来继续修行。

    快乐生起心执着它时,你必须把快乐拿来思维;心执着痛苦时,你得把痛苦拿来思维。最后,心会进入一个境界,对苦乐保持充分的念住。这个阶段它能把苦与乐、开心和悲伤搁置一边,它能搁置世间一切,成为“世间解”。一旦心——“觉知者”——可以放下,它就会在这点安住下来。

    为什么它安住下来?这是你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依照正道来到这点的缘故,你知道要达到目的地应该做什么,只是目前还无法完成,然而心一执着苦或乐时,你不受迷惑,会奋力把执着驱除,把它拔掉。

    这是瑜伽行者境地的修行——行者在修道的途中,精进切断烦恼,然而又还未证得最终果位。你每一刹那都专注于心中的这些状况以及它们的实相。此时,你不必再请教老师自己的心态,也不必做什么特殊的修行,一执着苦乐,你就清晰无疑地知道,这些执着是无明,是对世间的执着,令你堕入红尘。快乐意味执着世间,痛苦同样执着世间,这是世间之执。是什么创造或生起世间?——是无明创造和建立了世间。由于我们没有念住,心不断赋予事物意义,不断打妄想、生起行蕴。

    在这个阶段修行变得很有趣:无论心执着哪一点,你都穷追猛打,毫不手软,如果执着快乐,你会不断攻击,不让心给情绪牵着走;如果心执着痛苦,你会直接抓着它,真正抓紧它来思维。

    此时工作接近完成,你的心严密观察每一所缘不容闪失,没有什么能障碍念住与智慧的力量,即使是心困在不善的境界,你也知道那是不善,心不会失念。它就像踩到一根刺——当然,你会避开尖刺,不会故意去踩它,无论如何,你偶尔会不小心踩到——踩到刺,你觉得好受吗?你会起嗔。

    一旦你知道修行之道,意味着你知道什么是世间,什么是苦,什么把我们束缚在生死轮回中。然而即使你知道这些,你还是无可避免的会踩到这些“刺”,心依然受各种欢乐和悲伤摆布,但它不会完全耽溺其中。你毫无间断地精进,摧毁心中的任何执着——消灭和清除心中的世间法。

    修行必然是在此时此地修,在此修你的波罗蜜,这是修行的心要,精进的心要。你内在不断对话,不断讨论和思维佛法,这些都在心里面进行着。

    随着世间的执着被根除,念住和智慧无休止地往内渗透,那个“觉知者”平等、专注和清澈地保持着觉知,不攀缘任何人事物,不受它们奴役。不攀缘的意思是没有染着地知道——知道的同时把所知搁置一边放下,你仍然有快乐、痛苦,仍然接触六尘和心的各种境界,但不染着。

    一旦你如实看待事物,你将如实知心,如实知六尘。你知道与境隔开的心以及与心隔开的境:心是心,境是境。一旦如实知这两者,它们一交涉你就会注意,心接触境时念住会觉知。我们的老师曾形容瑜伽行者的工夫,即是行住坐卧都保持这样的觉知,绵绵不绝成片,这是正修行,你不会忘失自己或失念。

    你不单止观察修行粗显的部分,同时往内观心,这是更深细的境地,至于外在的你放一旁。从这里开始,你只是观察身和心,只是观察这个心与它的所缘生起灭去,明白它们生起了必然灭去,灭去了会再次生起——生死,死生,灭了又生,生了又灭。最后,你只观察灭去:变坏灭尽,心与尘的本质就是变坏灭尽。

    心修到这个地步,它不再追寻其他的什么——由于念住跟得上变化,心同步觉知着尘,看只是看,知道只是知道,心与尘就只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法尔如是,心不会加油添醋。

    修行不要混乱或含糊不清,也不要堕入疑惑中。修戒时是如此,就如我之前说过的,你得观察和思维是非对错,思维了就放下,不再去怀疑。修定也同样,一路修下去,逐渐使心平静,如果你思想,不要紧;如果你平静,也不要紧,重点在于了知这颗心。 

    有些人要把心平静下来,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平静。有两种平静——一种由定得到,另一种由慧得。

    经由定证得平静的心依然还有无明,这种平静是通过把心与尘隔开而得。没有外缘,心会宁静,这也导致修行者染着伴随而来的禅悦。然而,一旦受到六尘的刺激,心就立刻降服,它害怕六尘,害怕快乐和痛苦,害怕称赞和批评,害怕色声香味。

    经由修定得到平静的行者什么都怕,不愿参与外在的任何人事物,他们一心只想远离人群,独自住在山洞里不必出来,在那里享受禅悦,哪里有平静的地方,他们就会溜过去。这类的定参杂着太多的苦——他们很难出来与人交往,他们不要见色闻声,什么外缘都不要有!结果他们只好住在特别安排,没有人烟的静僻之处,他们需要绝对宁静的环境修行。

    这类平静心无法办事,万一你是这样修行的——停下来,佛陀没有教我们以无明来修定。你证得所需要的定就退出来,心得定之后,用它作为基础修观,思维定本身的平静,用它来联系心与境,同时反省各种所缘。利用定的宁静来思维色声香味触法,思维身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不同部位,观察无常、苦、无我三相,思维这这整个世间。思维够了,可以再次入定,依坐禅入定,心入定平静之后,又再起观。用定的宁静来熏修和净化心,用它来磨砺心。

    你得到了智慧,用它来与烦恼斗争、锻炼心。如果你只是入定,然后待在里面,你将得不到任何内观——你只是让心宁静罢了。不过,如果你用定心来思维,从外在的经验下手,这个宁静能逐渐往内越来越深入,直到心证入最深的平静。

    经由智慧得来的平静非同凡响!因为心从定中出来之后,智慧让它不再害怕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一旦心接触到六尘,它立刻觉知这心的所缘。一有感官接触你立刻把它搁置一边;一有感官接触,念住敏锐的足以立刻放下六尘。这是通过慧而得的平静。

    这样修心,跟纯粹修定相比,它相对微细。心强而有力,不再逃避,有了这个力量,你变得勇猛无畏,过去你害怕接触任何东西,现在你如实知道六尘,不再害怕它们,你知道心的力量,所以不再害怕。

    见到色,你思维它;听到声,你思维它,你精通思维心的所缘。你培养起崭新的勇气修行,可应对任何情况,不论是色声或香,一生起你就看到它们同时把它们放下,不管是什么,你都能彻底放下。你清楚地看到快乐并放下,你清楚看到痛苦然后放下,不管在哪里看到它们,你就在那里放下它们。这就是道!

    不断放下它们,当下把它们舍弃一边,没有任何境界可以凌驾心。你把它们舍弃在那里,安住在心中如如不动。接触到什么你就舍弃什么,一接触你就观察,观察了就放下,一切六尘不再有意义,不再动摇你。

     

    这是毗婆舍那的力量,当这些特性在修行者心中形成,此时的修行可以称作毗婆舍那行——清楚地如实知,这就是修行的目的——如实知法的智慧。这是平静的最高境界,毗婆舍那的平静。如果你想要通过纯粹修定得平静非常、非常困难,你总是受惊吓。

    心最平静时,应该做什么?——锻炼它,以它修行,用它来思维,不要害怕事物,同时也不要执着。你修定修到只是坐在那里享受禅悦,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你必须退出来。佛陀说你一定要打这场战,不是只顾窝在战壕里躲避敌人的子弹。是作战的时候,你一定得站出来开火,最后你一定得站出那战壕,应该作战时你不能躲在里面睡觉。修行就是如此,你不能让心只是躲着,畏缩在阴影里。

    戒和定是修行的根基,唯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修其他法,你们一定要依据出家制度与传承下来的法门修行和观察。

    不管怎么样,我已经概略地把修行的纲要解释了。作为修行者,你们一定要避免陷入疑惑中,不要疑惑修行之道。快乐时,观察这快乐;痛苦时,观察这痛苦,培养起觉知,努力摧毁这两者。放下它们,把它们丢一边;知道心的所缘,不断放下它们。你们坐禅或行禅都无所谓,如果思想纷杂也不要紧,重点在于心无时无刻皆觉知。如果脑子拼命打妄想,那么条理一下把它们统统集在一起,作一个整体来思维,一开始即切断它们,告诉自己:“这些念头,看法,想像,全都只不过是妄想罢了!全都无常、苦、无我,没有一个是可以确定的!”当下把它们切断!

     

    ——完结

    作者 阿 姜 查
     法 耘 编 译 群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