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宁静的森林水池》
第五章
森林里的教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僧 侣 的 生 活|
在森林里,僧侣可以学习去思惟(观)事物的本然,并能够快乐、宁静地生活。当他眼望四周时,他了解,一切有形色的生命都会衰败,终究会死亡。没有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而当他明了这点时,便会开始变得详和宁静。
僧侣们被训练要少欲知足──只食他们所需要的份量,在必须时才睡觉,满足於现有的一切。这便是佛门禅修的基础。佛教的僧侣并不是为了自私的缘故而修习禅坐,相反地,他们是为了要了解自己,进而能够去教导他人如何平静地、有智慧地生活。
禅坐并不止於平静地处於世上。相反地,要去面对自我就好像走进狂风暴雨之中。刚开始精进修行时,通常,起初都会绝望,甚至会想自杀。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的生活懒散且轻松,但让他们亲自去试试看,看看他们能撑多久。出家人的责任是非常艰辛的,他们努力要使心解脱,以便能感受到那包容万物的慈悲。了解所有生命的起落,就如同呼吸的生灭一般;他明白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属於他,因此,他结束了痛苦。
如果我们诚挚地修行,我们的修行成果就会闪耀。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够看到,我们不须去打广告。
|约 制|
世间的方法是向外的、刺激的,而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则是约束及自制的。不断努力地去违背自己意愿、违背旧有的习气;吃得少、说得少、睡得少。如果你懈怠,提起精神来;如果你觉得无法忍受,提起毅力来。如果你爱著你的身体,学习将它视为不净的。不去对治欲望反倒耽溺在它们之中的话,这连缓慢之道都不算,就如同只需一天的旅程却走了一个月一般。如此一来,你永远无法达到。对治你的欲望吧!
戒行或遵守戒律和定或禅坐是有助於修行的。它们使心平静和受到约制。可是,外在的约制只是个方法── 一种协助我们得到内心清凉的工具。虽然你双眼垂视,可是,你的心仍会被进入你视野的东西所干扰。
也许你觉得这种生活非常艰苦,所以你办不到。但是,你对事物的真相了解得愈是清楚,你就会有更大的推动力。假设,在回家的路上,踩到一根巨刺,它深深地扎入你的脚底。疼痛之际,你会觉得无法再走下去。後来,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来了,因为深恐它会“吃了你的头”的缘故,於是便忘却脚痛这档事。马上起身,一路地跑回家。
不断地问你自己:“我是为了什么而出家的?”把它当做一种激励。出家不是为了舒适和享乐,这些在家生活更容易得到。在托钵的时候,问自己:“我这样做为的是什么?”绝不是出自於习惯罢!在听法的时候,你听到的是教导还是只是声音?也许话是进了你的耳朵,但你脑袋里却是在想:“早餐的地瓜实在很好吃。”让你的正念保持敏锐。寺院里的活动,重点在於动机,因此,要知道你在做什么和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学习去认识执取清净、恶业的概念之心,学习去认识以疑惑给自己加诸重担和极度恐惧恶行之心,因为这也是执著!这种心态太重的话,会造成你不敢扫地,因为你怕会杀死蚂蚁,不敢走路,因为会伤到小草。怀疑我们是否清净的疑惑会不断地生起──如果你继续追随这种焦虑,你也只能得到暂时的心安。为了结束疑惑,你必须了解疑惑的过程。
在我们的课诵当中,我们说,我们是佛陀的仆人。作为一个仆人的意思是,完全将你自己交给你的师父,在於食、衣、住、指导的需求方面,则完全依靠他,身为佛陀的继承人的我们,身著袈裟,就应当了解,所有我们从在家众身上所得的必须品,会供养我们,是因为佛陀的德行,而非来自於我们个人的福德。
对於这个必须品的节制要有认识。袈裟不需要好的质料,它们只是用来保护身体而已;托钵的食物只是用来维持你的生命。“道”,不断地在对治烦恼(杂染)和习惯性的欲望。当舍利弗要去托钵时,他看到贪欲说:“给我多一点!”他於是便说:“给我少一点!”如果烦恼(杂染)说:“快点给我!”我们的“道”会说:“慢点给我!”如果执著要热的、软的食物,那么,我们的“道”便会要硬的和冷的。
我们所有的行动──著衣、托钵,都应该正念地依戒律来做。佛陀所给予我们的法和戒就好像一座已经照顾良好的果园,我们不须去忧心要去栽植或照料它们,也不须害怕果实会有毒或不能食用,这一切对我们都有好处。
一旦达到了内心的清凉,你仍然不该放弃形式的寺院生活。做後来者的榜样,那些觉悟的上座就是如此行为的。
|规 矩(戒)是 工 具|
我们应该惧怕恶行──有时甚至到无法入眠的地步。刚开始,都会执著条规,把它们变成一种负担,之後,你方能够驾轻就熟。可是,你必须先经验那种负荷,如同在我们可以超越痛苦之前,必须先经历痛苦一样。一个谨慎的人刚开始时就好似一条淡水鱼在盐水里一样──试图要守持条规,但他的眼睛会如火灼般刺痛。然而,一个不关心、不在意的人,虽然毫不受干扰,但永远也学不会去了解。
行持两百七十七条戒是我们出家人修行的根本。我们必须好好地遵守戒条,然而,戒是无数的。切记!戒条是约定俗成的、是工具。没有必要去学习所有的名相或认识所有的戒条。要在森林中开辟一条道路,不必把所有的树都砍掉啊!只要砍一排,就能带你到另一边了。
一切修行的意义,是要导引你至解脱,导引你成为一位一切时中都觉知光明的人。唯一能达到戒行圆满的方法,就是使心清净。
|掉 举 的 良 方|
以下有几个对治掉举和无法专注的方法:
一、少量的饮食。
二、不与人谈话。
三、用完餐之後,回去你的茅蓬,无论你觉得如何,关起门窗,用层层袈裟把自己包起,然後坐下来。如此一来,你便可以直接地面对掉举。当感觉生起时,质问它们,觉知它们只是感觉罢了。
在你更深入修行之时,有时,内心里会有很大压力经由哭泣而释放出来。如果你仍未这样经验至少三次,你还没真正地修行过。
|课 诵 的 深 义|
每一天早上,僧侣们在他们托钵完之後进入斋堂,坐成两排,等到都分给之後,他们恭敬地合掌唱诵佛陀时代古巴利祝福文的午供。前来供养食物和参与午斋的在家居士们,在僧侣们唱诵时,静静地在一旁坐著。接下来,僧侣们在正念的宁静之中,开始用斋。
一位西方的访客,对於寺院及其传统很生疏,所以便在唱诵结束後问阿姜 查,僧人为何要课诵:“这种仪式是否有它深层的涵义?”阿姜 查笑著说:“是的,当然有。说真的,对於饥渴的僧侣而言,在每日唯一的一餐前这样地唱诵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利文的唱诵里的意思是谢谢。”他於是说:“十分感谢你们。”
|劳 作 的 佛 法|
在这里修行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虽然有些人并不喜欢。早期的巴蓬寺没有电,没有大型的殿堂或斋堂。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就应该好好照顾──种种的方便往往会带来问题。
在寺院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职事。照顾茅蓬与浴室很重要。一些简单的工作也很重要,例如:清扫殿堂、帮较长的僧侣洗钵、保持茅蓬和厕所的乾净。是脏的──首先从我们的身体开始,我们应该要知道,可是,仍应该保持它们的整洁。
这并不是粗重或卑贱的工作,相反地,你应该了解,这是最细致的。将每一个工作都圆满地、正念地做好,它的目的,是一种修行与佛法的表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