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法为赠礼


法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果园早已存在

果实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

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这是1977年结夏安居期间,在国际丛林寺院,对西方弟子们的开示。)



当果树在开花时,风的吹动会使花飘落,但有些花蕾仍会留在树上,并长成小小的绿色果子。

当风又吹过这些果子时,有些同样还是会掉落,而在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经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

人,也像风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里“坠落”:有些还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没几天便告死亡;又有的才活了几年;有的正值青春便去世了;也有的在死前,已届圆熟之年。

当我们想到人,想到风中花果的自然现象: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这种“事物不稳定的自然现象”,从寺院的生活中也能看到。有些人来到寺院想出家,后来却改变心意走了,有些剃了发成了沙弥,却又决定离开;有些只出家一个结夏期便还俗去了。

这就像风中的果实,一切都很不稳定!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拉扯一阵后,心便“坠落”了——就好像风中的果实一般。

佛陀了解这不稳定的情况,一如他观察果实在风中的现象,并反映到他的弟子身上,他们也一样拥有相同的本质——不稳定!有可能例外吗!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啊!

因此,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很多的劝导才能够去观察和了解。举佛陀的事例来说:佛陀的前生是洽诺果门国王,他并不需要学习很多。他所要做的,只是去观察一棵芒果树罢了!

有一天,洽诺果门国王坐在象背上,与随行大臣们去参观一座花园,当时他瞥见果实累累的芒果树上都结满熟透的芒果。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回程时再去享用。

然而,他却不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臣们早已贪婪地摧残了所有的一切——他们用竹竿击落果实,打伤树枝,也使树叶撒了满地!

傍晚时分,回到芒果林的国王,已然想像着芒果的甜美,却突然发现所有的芒果都不见了,全没有了!不仅如此,连树枝和叶片也遭受猛烈的打击而散落一地。

国王非常失望沮丧,随后,却注意到不远处有棵芒果树并未受到破坏,枝干和树叶都完好无缺,他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后他觉察到:原来树上没有结果子啊!一棵没有果实的树,是不会有人去滋扰的,那么它就不会遭受到伤害了。这个教训,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宫。“当一个国王多么不快乐,多令人烦心且困扰啊!必须不断地去关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图来攻击,掠夺国土时又该如何呢?”他不能安静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梦所干扰。

在他心里,又再次见到了那棵没有果实的芒果树,以及它丝毫无损的树枝和树叶,“如果我们也变成和那棵芒果树一样,那么,‘我们的树叶’和‘枝干’也同样地不会受到伤害了。”他如此地醒悟。

在寝宫里,他坐着沉思,由于受到这棵芒果树的启发,他终于决定去出家。他将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树,而且推断:如果一个人能不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那他将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忧虑或困扰当中得到解脱,而心就无所挂碍了。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他便剃度成了比丘。

从此以后,无论他到那里,只要被询及师承,他都会回答说:“一棵芒果树!”他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导,芒果树是他觉醒到“法的导引”的原因,是引领向内的教导。

因着这样的觉醒,他成了一位少虑、知足、好独处的比丘。放弃了尊贵的地位,他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在这个故事里,佛陀是一位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开展修行的菩萨(bodhisatta)。我们也要像当洽诺果门国王时的佛陀一样,必须环视我们的周遭,并且好好地观察,因为世间的每件事物都已预备好教导我们了。即使只以少许直观的智慧,也足以透过各种世间法去看清楚。我们将能了解到,在这世间的每件事物,都是我们的老师。举个例来说,即使是树和藤都能显示出真实的真理来;依着智慧,是不需去请教任何人,不需去研习什么的。我们只要能从真理学习,便足以开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诺果门国王一样,因为,每样事物都是依循着自然的轨则而行,绝不会与真理相违抗的。

与智慧相关联的是“自我镇定”与“自制”,而这又能导致进一步的观察到“自然的法则”。以此,我们终将明白,每件事物存在的终极真理是“无常”、“苦”、“无我”(anicca-dukkha-anatta)。就以树木为例吧!当我们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性时,所有生长在地球上的树木都是平等,都是“一”——它们先是有了生命,而后长大、成熟,不断地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每棵树都必然如此。

同样的道理,人和动物在一生中都是出生、成长、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而从生到死所发生的诸多变化,正显示了法的轨则。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有其老朽和破败的自然特性。

如果我们能有“觉醒”和“正见”,能以“智慧”和“正念”去学习,我们将会看出,“法”是真实的。这样,我们将能看到人们不断地在出生、变迁,以至死亡。

每一个人都随着生死轮回,也因为如此,在这宇宙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体”的存在着。因此,如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一个人,就能看清世界上所有的人了。

同样的,每件事物都是“法”,并不光指我们肉眼所见的事物,也包括了内心所见。

一个念头升起,而后变迁、消逝,那是“心法”(nama-dhamma)——单纯地就是一个(法尘)的升起和消逝,而这就是心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这就是佛法的圣谛。

如果我们不能以这种方法来看和观察,那就不能真正的“见到”!如果能够“见到”,我们将会有智慧去聆听到佛陀所宣说的法。


佛在哪里?

佛在法中!

法在哪里?

法在佛中,

就在当下!

僧伽在哪里?

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们的心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会随口地说:“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们的修行却并不如法,或是不适当。因此,若说佛、法、僧会在他们的心中被发现,那是多么不恰当啊!换句话说,这颗“心”,必须先要变成能够了解“法”的心才行。

将每件事物回归“法”,我们会明白,在这世间,真理是存在的!也因此,去实践,去证悟它,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

举个例来说,“心法”——受、想、行……等等,都是不稳定的,当气忿生起时,它会增盛、变化,最后消失。快乐也是一样,会生起、增盛、变化,终至消失。它们全都是“空”,它们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一切法都是这样!内在,身和心;外在,树木、蔓藤,以及各种事物,都在显现这个“不稳定”的宇宙法则。

无论一棵树、一座山或一头动物,全都是“法”;每件事物无一不是法。法在何处?简单地说,不是法就不会存在。法就是自然,是称作“真理(sacca-dhamma)”的,是自然的律“法”。谁见到“自然”,就见到了“法”;谁见到“法”,就见到“自然”,谁见到了“自然”,就是了解了“法”。

因此,每个刹那、每个行为动作,在生命最终极的真实面目下,只是无止境的生死轮回时,诸多的研究、学习又有何用呢?如果在一切的威仪当中(行、住、坐、卧),都有“正念”和“清明的觉醒”,那么自我认知便能很快地生起,那便是——了解到“法”的真理早已存在当下。

现在,佛陀——“真实”的佛陀仍然活着,因为“他”就是“法”本身,是“真理(sacca-dhamma)”。而那能成佛的“真理(sacca-dhamma)”仍然存在,它并不曾逃避到任何地方去!它产生出了两种佛:一在身,另一在心。

佛陀告诉阿难:“真正的法,唯有通过修行才能证悟!”任谁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佛;谁见到了佛,就是见到了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前,并没有佛的存在,直至悉达多•乔达摩证悟了法,成了佛陀。依着此法来解释,就是“他”与我们是相同的:如果证悟了法,我们也同样地可以成为佛陀!这就是所谓的“心中之佛”或“心法”了。

我们必须对所做的每件事保持正念,因为我们就是自己善行或恶行的“继承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所要做的,便是留意每天的生活,以了解事实就是如此。悉达多•乔达摩就是领悟了这个真理的实相,因此这世间便出现了觉悟者——佛陀。同样地,如果每个人都朝此真理去修证,那么,人人也都可以成佛。

因此,佛陀依然存在。有些人非常快乐地说道:“如果佛陀仍然存在,那么我就可以修习佛法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去了解它。

佛陀所领悟到的“法”是恒存世间的法,我们可以将它比喻为长久存于地下的水。如果有人想要挖一口井,他必须挖到足够的深度,才能取得这地下水。这地下水是早就存在那儿的,他并没有去创造,只是去发觉它而已。同样地,佛陀并没有发明法,没有颁行法,他不过是揭示了那早已存在了的。透过深思内观,佛陀“见”到了法,因而人们说,佛陀是“开悟”者!因为“开悟”就是了解“法”,法是这世间的真理。由于理解到这一点,悉达多•乔达摩被称作“佛陀”。而“法”是允许其他人也成为佛陀的。所谓“觉知者”,就是觉知“法”的人。

倘若人们拥有好的行为,又能忠实佛法,那么这些人将能永远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着正见,我们会明白,实际上我们离佛陀并不远,就像与他面对面般。当我们了解法时,就在那一刻,我们见到了佛!

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去修行,那么,无论他是坐在树下或是躺着,或其他任何姿式,他都将能听到佛法。这并不像某些事只是靠思考,而是从一颗纯净的心生起的。


然而,光记取这些话是不够的,因为这得凭藉“见”法本身,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修行,以期能够见到法,而后我们的修行才能真正的完成,那么,无论是行、住、坐、卧,都将能听到佛陀的法音。

为了能修习他的教法,佛陀教导我们住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以便能修习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于修行来说,这是基础,因为六根是一切事物生起之处,而且就仅在这些地方。因此,收摄六根就是为了能够了解一切事物在六根生起的情况。

一切的善、恶都经由六根生起,它们是身体里主要的机能。“眼”在于看,“耳”在于听,“鼻”在于嗅,“舌”在于尝,“身”在于接触冷热、软硬,而“意”在于法的升起。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所要做的是在这些点上建立起我们的修行。

这种修行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一切所需,佛陀早已施设好了。这好比佛陀耕耘开发了一座果园,而后邀请我们去分享园中的果实,我们却不需要去种植任何果树。

无论戒、定或慧,都不必去创造、规定,或思虑,因为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追随那在佛陀教化中已然存在的事物。

所以说,我们具备了大功德和大福报,可以听到佛陀教的化!果园早已存在,果实已然成熟,每件事物皆完备而圆满,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我们应该能想像得到,我们的功德和福报是多么的殊胜!你若环视周遭,会发现很多生物都是不幸的!

以动物为例吧,它们没有机会修习及了解佛法;这些不幸的众生,正在承受着果报呢!当一个生灵没有机会去学习、了解、修习佛法时,它就没有机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们身为人类,不该成为不幸的受难者,丧失掉堂正的威仪和纪律,千万不要变成不幸的受难者了!那是说,这人没有到达涅盘解脱之道的希望,没有增长德行的希望。

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没有希望,如果那样子想,我们将会与其他的动物一样,成为不幸的一群!

我们出生在有佛法教化之处,因此是具足了功德和资源,如果我们现在就修正和开展知见、观点和知慧,那么这将引导我们依法行事、修行,进而于今生了知到佛法。

人类和其他动物是那么的不同,因此应该去觉悟佛法才是。佛陀教导说:此刻,法就在我们面前!此时,佛陀正朝着我们坐在这儿!你还想何时或往何处去寻找呢?

如果思考不正确、修行不正确,便会堕落畜牲或地狱道、恶鬼或阿修罗道(注一),而那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只要观照你的心就能明白了。

当嗔心生起,那是什么?那就是了,只要你仔细的看!当无明生起,那是什么?那就是了,就在当下!当贪念生起,那是什么?就在那儿,仔细地看吧!

由于不能辨识及清楚地了解这些心理状态,心,会从人类的心改变成其他。一切的状况都在相称当中,相称而来的出生或存在,取决于当时的状况,因此,我们是照着我们心的状况去变化和存在的。



(注一):根据佛教思想,众生依着自身的业,出生在八种存在境界的其中一种。这包括三种天界(生于此处的众生主要是享乐)、人界,以及四种悲惨或地狱界(生于此处的众生主要是受苦)。阿姜查经常强调,我们必须在眼前,在自心中看到这些境界。因此,依据心的状态,我们可以说,我们不断地出生在这些不同的境界中。例如,当这颗心处于嗔怒时,我们当下便从人界堕落,而处于地狱了。



作者 阿 姜 查
 法 耘 编 译 群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