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法为赠礼》
法的语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有他自己的语言
这对所有人都一样
因为
那是“经验”的语言
如果你想寻找佛法,那与森林、山脉或洞穴都无关,因为它只能在心中找到。
法有它自己的语言,这对所有的人都一样,因为,那是“经验”的语言!
“概念”和“经验”两者之间有极大的不同,就以一杯热水来说,不论是谁将手指头放进去,都会有相同的经验——热!而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字汇来称呼。
同样地,无论是谁深入地去观察这颗心,将会有和他人相同的经验。不管什么种族、文化或语言。
如果在你的心里,尝到了真理或法的滋味,那么你将会与其他任何人合而为一。你们会变成大家族一般,在那儿,人与人之间没有障碍、没有差异,因为,你已尝到了与所有人一致的“心之本质”。

与法同住世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混乱生起的地方
就是宁静可以生起的地方
哪里有混乱
我们透过智慧
哪里就有宁静
(这是阿姜查对一群来参访巴蓬寺的信徒们所做的演讲。本文原载于1989年7月的“Forest Sangha Newsletter”)
大部分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习的核心,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闻佛法就是修行。那也没错,但这些仍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当人们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心就会升起,假使他们说的是我们喜欢的事,我们便会经验到愉快——这就是修行所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呢?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追逐“快乐”而逃避“不快乐”,不断如此修行下去,那么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也无法见到佛法,一切将会是白费功夫。当快乐和痛苦升起,应该如何应用佛法来使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有些人非常自负,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他们会反驳和争论——尤其是在小孩子对大人做批评的时候。事实上,有些事可能确如小孩子说的,但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亲,你会无法让步。也许你是一位老师,学生们如果对你说了一些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那些事可能是真的,但因为你是他们的老师,你会听不进去,甚至还会驳斥。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有一次,当佛陀为比丘弟子们开示佛法后,他问有智慧第一之称的弟子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相信我所说的这些法吗?”
当时舍利弗回答:“我尚未相信!”
佛陀很满意地说:“很好!舍利弗,你很有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地去相信他所听到的,他会虚怀若谷地倾听,而后在相信与否之前,先考虑事情的正确性。”

这对一位老师而言,是个善法修习的好例子。舍利弗所说的是实情,他只是说出他的真实感受。有些人则会觉得若回答“不相信”,这就好像对佛陀的权威有所怀疑般。他们害怕说出类似的这种话,只会点头同意。但佛陀说不需对那些不是错或坏的事情感到羞耻,对你还不相信的事说尚未相信并没错。因此当舍利弗尊者说:“我尚未相信”时,佛陀称许:“舍利弗很有智慧,他在相信任何事情之前,会先作审慎的思考。”对于教导他人的老师而言,这是正确的方法。有时候,你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不要盲目地抓着权威的见解不放!
无论行、住、坐、卧或任何时刻都可以在自然的状况下学习。无论色、声、香、味、触或法,都应从中学习。有智慧的人会对色、声、香、味、触,法作全盘思考,于真实的修行当中,纯熟的修习将能到达“心无一物”的一点上。
如果我们依然不了解“喜欢”和“不喜欢”——它们的升起及本来的面目,那么,仍会有一些事搁在我们的心中。如果了知了这些事物的真相,我们将明白:“啊!这是喜欢……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那么,你还对“感觉”期待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那简直是在惹麻烦,也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这点上。而这些问题会像永无止境的循环链般,相互地衍生下去。对大部份的人来说,事情就是如此。
人们都有这种倾向,他们不赏识佛法的价值,也不谈论真理,假若有人谈到真理,他们甚至会不以为然地说:“喔!他不懂因时因地地说话,也不懂得如何说好听的话。”事实上,只要有人谈论“真理”,我们就应该认真倾听。在说法的时候,真正的法师是不会仅以记忆中的知识来开示的,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是凭着记忆中的知识演说,而且以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自己,了悟法的比丘所说的是“真理”——事物的本然。
今时今日,有些比丘也有类似情形。我曾听到当中有人说:“我出家不是为了修行,只是为了念书!”讲这种话的人,断绝了佛法修习之道,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切都到了绝路!
当他们成了老师之后,他们只会以记忆中的知识来教导:他们也许是在说一件事,心却处在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地方。他们只是凭着记忆来教导,而不是教导如何去揭示真理。
世间总是这样子:假如有人不依照世俗方式生活,反倒过着简朴的修行生活而住于平和中,人们便会说他很怪异,跟一般正常人不一样。他们会说,这世上每个人都像这样的话,这个社会和世界将无法进步。他们甚至会攻击他。
因此,一个修行人可能会开始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劲而回头去追随世俗法。他会越陷越深,直到走投无路。到了那种境地时,他会说:“啊!我现在出不来了,我陷得太深了!”
这个时代,人们想得太多,有太多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但却没有一样能够有所成就。

假设有一辆牛车,其车轮并不是长的,而轮迹却是长的。只要牛只拉动车子,轮迹就会随着车轮走;车轮是圆的,轮迹却是长的!若光看静止的牛车,是见不到车轮有任何长度的,不过,一旦牛只开始拉动车子,轮迹便会在后面展延。只要牛只不停止拉,车轮便会不停地转动。
然而,有一天,当疲困的牛只脱却牛具时,它走开了,牛车停留一旁,轮子也不再转动。迟早,这牛车会分崩离析,构成车子的所有部份也将回归为四种元素:地、水、火、风。
追逐世间法的人也一样!如果有人想在世间寻找宁静,他会持续不断地走下去,就像牛车轮所辗出的轮迹一般。只要我们跟随着世间法,就无法停止,没得休息。如果单纯地停止追随,这车轮便会停止转动,立刻停了下来。不停地随着世间走,轮迹就会继续不断,制造恶业(kamma)也像这样。只要重蹈覆辙,就永不得停止,反之,如果我们停止,那么,一切也将停止。这就是法的修习。
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修行,那么,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或任何职位,我们每分每秒都将能够活在“法”的修习中。一般人总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如果他真的想做某件事,就一定办得到。当有人说:“我无法修行,因为我没有时间。”我便会这样告诉他们:“那你怎么会有时间呼吸呢?”
问题就在这里,他为什么会有时间呼吸呢?人们靠呼吸来维持生命,如果你把修行当成是维持生命,那么你会觉得呼吸和修习佛法同等重要。佛法的修习并不需要你到处去寻找或花费整个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现在这颗心,认知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时,会发生什么事呢?
如果对对象产生喜欢时,我们会经验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时,我们便会经验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样子。因此,生存在这世间,有谁能够找到幸福快乐呢?难道你希望世上的每个人都只对你说好话和做合你意的事吗?那样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这世间就是这样,所以佛陀说:“世间解(lokavidu)”——了知这世间的真理。这世间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的。
佛法的价值,并不能单从书里去发现,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样子,而不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智慧。如果有极深的了解,便能觉悟自己的心,进而察觉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一旦真理在心中变得清晰可见时,它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这些时日,人们不再寻求真理。他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去谋生或养家活口,如此罢了。
现今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远比以往来得多,他们供需不虞,凡事更方便快捷,然而他们也比以前的人更多迷惑,也较以往更多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宁可寻求谋取生计利益的知识,而不肯寻找真理与法同住世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