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圣坛七层——他度观音殿

【 艺 · 术 · 风 · 华 

佛教造像艺术(一)



· 佛 像 的 产 生 ·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代表说法的场面,但没有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这位立志弘扬佛法的君主,向各希腊化国家派遣大量传教者。古希腊的艺术思想和雕塑技艺,使佛教徒和古印度的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以脚印,菩提,法轮,宝梯等象征图像来再现、回想并纪念佛陀。

公元前100年左右,希腊佛教徒们把佛陀塑造成人形形象。自此,佛陀造像在时间上绵延了2000多年,在空间上也纵横驰骋,离开其形成地达几千公里。

 观音圣坛七层——他度观音殿

· 佛 像 艺 术 传 入 中 国 ·

在中国,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汉地。两晋南北朝时,佛教造像艺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北魏两大石窟的佛像既明显反映出犍陀罗艺术的特点,又呈现了中国本土各民族的脸部特征及服饰特色。

唐代佛像艺术已成功地将抽象线条与自然身体进行了融会。而在宋以后,更出现了缤纷多姿的菩萨像。

从无相亦无像走向托形象以传真,大乘佛教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着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佛之慈悲。

 观音圣坛七层——他度观音殿

· 俯 就 众 生 ·

大乘佛教提出报身,应身,化身之说。认为报身是佛为大乘菩萨说法而变现之身。应身指佛为利乐世间众生适应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化身则是应身的不同说法。

佛在其法身之外还拥有如恒河沙般众多的变化身完全是为了俯就众生的需求:众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同响应,故名为应。一个字,将源自悲悯之感的俯就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佛所面对的众生,根器深浅不一。虽这世间存在着能理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人,也有慧根者能于拈花微笑之际顿悟一切因缘际会。但为众生说法,有时就必须托形象以传真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