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影 】
文 |阿 姜 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苹 果 园
\
如果你问人们为什么他们会出生,他们大概都会难以启口,因为他们沉溺于感官的世界和“有”当中。例如:假如我们拥有一片格外喜欢的苹果树园,如果不以智慧观照,对我们而言,就是“有”了。怎么说呢?假如我们的果园里有一百株苹果树,而且我们认为这些树都是“我所有”的,如此一来,我们将变成一只住在每一株树里的虫。纵使我们人的身体仍然在家里,但却将“触角”伸到每一株树里去了。
它是“有”,是因为我们执著于树为我们所有、果园为我所有的概念。如果有人拿把斧头将其中的一棵树砍下,在房子里的果园主人就会和那株树一起“死去”。他会非常愤怒地走向前去讨个公道,会打架甚至杀人。这个口角就是“生”,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从“有”而生。即使我们拥有上千株的苹果树,如果有人只砍下一株,就好像连主人也一起砍下来了。无论执著什么,我们便“生”在当下,便存在那儿了。
\
苹 果
\
你们可以开始透过布施来减除我执。如果人自私的话,他们对自己会觉得不太对劲儿,然而,他们依然非常自私,而没有觉悟到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你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到这个情形。注意你饥俄的时候:如果你得到两粒苹果,正好有个机会可以拿着两粒苹果和他人分享,比如你的朋友吧!你还要考虑一下。没错,你是有心要与它分享,但你只想给较小的那一粒;如果给他大的,啊!那不就太可惜了!要想得正确实很难的。你叫你的朋友拿一粒去,但你却说:“拿这粒!”于是便给他那粒小的。这是一种自私的形态,但一般人都没察觉到。你见过这种情形吗?
在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违背你的本性,纵使你只想给那粒较小的水果,都必须强迫自己布施那粒大的。当然,一旦你给了你的朋友之后,那种感觉真得很好。以这种违背自己本性的方法来训练心,必须要有自我训练。你必须懂得如何布施和如何舍弃,并且不去增长自己的私欲。这就叫着“用正确的方法来对治本性”。
\
蚁 窝
\
我们在禅坐时,我们希望心平定下来,不过心就是静不下来。不想去想,思绪却不停地涌现。这就如同一个坐在蚁窝上的人,蚂蚁不停地咬他,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心仍在世间的时候,纵使一个人阖上眼睛,动也不动地坐着,他所看到的也只是世间。欢喜、悲伤、焦虑和烦恼都一齐生起,因为他仍未了解佛法。如果心这样子的话,禅修者就无法忍受世间法,他也无法观照。这种情形就好像坐在蚁窝上的人一样。因为他就坐在蚂蚁的窝上,所以它们会来咬他。因此,他该怎么办呢?他应该找个能摆脱他们的方法。
\
竹 笋
\
尽管你多么喜爱一样东西,你读应该视它为不稳定的。就拿竹笋来说吧!它们看起来可能都很可口但你必须告诉自己:“不稳定!”如果你想试探它是稳定或不稳定,就试着每天吃竹笋看看,最后,你会抱怨说:“竹笋不再如以往的好吃了!”于是你又去偏好另一道食物,而且肯定那道菜很好吃,但后来你会发觉它也是“不稳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稳定”的。
\ 摄影 \ 永 觉 长 老
法山基金儿童院发起人;
在阿姜查系的国际森林道场
(Wat Pah Nanachat)完成了出家训练,
并发下弘愿,希望能让讲华语的佛教徒
更容易地接触到泰国森林派的禅修传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