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生 命 笔 记 】
\
吞并
\
人要在关系里有爱,
我们必须长大成熟。
成熟意味着我们要
活出内在本有的爱、
平安和幸福。
\
上个礼拜,看了一部日本动画《偷手指的女人》,惊悚的画面震撼了我。故事是讲述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在故事的开始是关在一个灯光不明亮的房子里看书。不久他被从门帘透进来光吸引,于是乎他好奇的跑到门帘前,想看看帘后藏匿的光芒世界。可是他一打开那门帘,看到严肃的妈妈就站在面前,孩子感到恐惧,妈妈却感到焦虑。妈妈担心孩子不在她控制范围内活动,害怕他跑出去,担心他出事,后来她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将孩子的十个手指和脚趾都没收,变成一条条的小蛆。没了手指和脚趾的孩子就站立不起来,无法行动了,如此妈妈就比较安心孩子不会四处乱跑。可是没了手指和脚趾的孩子,还试着活动,最后妈妈一不做二不休把孩子的四肢也没收了,然后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大蛆。这时妈妈很满意的将孩子抱在怀里。
面对外在世界的不安与焦虑,妈妈采取过度的照顾、保护与控制,其‘无微不至’的爱导致孩子产生窒息。妈妈为何会有如此举动?妈妈内在的担心所产生的关爱是爱吗?我想很多人会质疑这位妈妈的爱。然而,我们人间的爱,不管是情爱、亲情或友爱等,就像动画里的妈妈一样,大多都是充满恐惧、焦虑和控制。
恐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能让我们逃离危险。这本能到现在一直频频被启动,即使目前四周环境安全无虞。我们是不是该感到好奇,在一个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世界里,我们本该平安、健康和快乐,可是我们为何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科技的进步似乎没有带给人便捷、舒适和美好,反而让许多人陷入崩溃和窒息。这时内在恐惧本能就会频频被启动,希望透过“某些方法或举动”来消除不安和担忧。
动画里的妈妈的照顾并不出于爱,是出于内在焦虑不安。她无法忍受孩子离开她的视线范围,担心孩子发生意外,所以她没收了孩子的行动自由,抑制孩子的好奇心。这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可是这举动背后企图是为了消除让人不适的恐惧焦虑。若任内在恐惧焦虑继续存在的话,这将会引爆一场灾难,即好妈妈形象的崩塌!
我们活在群体的社会,害怕不被看到和关注,担心不被人认同和接受,更恐惧没有人爱我,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竭尽所能透过种种方法,哪怕是让人匪夷所思的“计谋”,哪怕是这些“计谋”会导致痛苦,都要‘保存美好’的自己,好让自己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这个面具或形象,我们不得不发动攻击,为了个人的利益,尽所能地利用,操纵和吞并身边的人。
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大部分关心的是他人是否满足我内在的需求:他是否爱我、关心我、给我我要的东西、顺我的意、成就我、让我成为更好的妈妈…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着眼于“谁能满足我我的需求?”,一旦我逮到有这样的人出现,我就会将之吞并,占为己有!
为了生存,我们不断吞并他人。我们像个巨婴,无时无刻都在期待全世界都要为我服务,身边的人都要围着我转,把自己活成一个‘小贝比’,透过纯洁无助的脸庞,指定你必须要满足我的需求。因此,为了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必须将你控制住,当你乖乖就范时,我就得到我要的东西了。
人要在关系里有爱,我们必须长大成熟。成熟意味着我们要活出内在本有的爱、平安和幸福,而这些本质并不是你得到什么或达到什么就会出现,它早已经在我们内。若我们能活出这些本质,真正的关系就会出现,我们无需他人来满足我们什么,反而我们活出的内在本质~真正的爱、平安和喜悦,会像海浪般推恩到身边的人。这时我们是允许,不再是吞并。
\ 文 \ 张 春 源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科学荣誉学士(主修植物),马来亚大学哲学硕士;
热爱透过曼陀罗画之艺术,激发内在创意与创作潜能,并从中修习正念与培养静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