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灵  导  航   

佛教的灵环保

(Ⅱ)


释禅亮


 环境的污染

我们知道今天世界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当我们看到现在的都市,工业社会污染,有人说该如何使它净化。

可是今天人类最大的污染,不在环境,而是在人心其实物理与生理的现象,是不离心理作用的活动。所以从佛教观点来看环境污染问题,无非是人内在的与外在的之间的互动作用。假如能将污染的心净化成清净智慧的心,那么心灵一清净,环境将减少污染,生态平衡也减少被破坏。

 佛陀的教育

佛陀出现在这现实人间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净化我们的人性,从而净化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使人间变成一片净土,充满祥和。佛说:仇恨永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爱可以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道理。又说:应以慈爱战胜忌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妄。 

心灵上的修持就是人心的环境保护。处于今日贪欲横流、暴力充斥的环境,佛教徒修行最重要是从内心做起,然后走入人群,关怀社会,以佛教的教义改善社会风气,激发人心,净化社会。佛教的首要理念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除内心贪痴三毒,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果观念等教义,就是医治各种社会病态的不二良方。

 偏教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以下的四个特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在心灵环保的贡献上,具备了充足的条件。

(一)佛教是平等的宗教

佛教在印度开始初期,佛陀就以革新的态度,打破当时印度不平等的四姓制度,而实行四河入海,同一盐味,四姓出家,同名为释的平等政策。所有加入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论是出身于任何阶级,地位一律平等。

佛说:人人皆有佛性,个个皆可成佛,不论贫富、愚贤、性、职业等同一个待遇,每人本性相同,机会均等,何来斗争,

 

(二)佛教是慈悲的宗教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不只自利,更而利他。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佛教所发的菩提心就是以慈悲为基础,对于人类甚至是全体众生的态度就是大慈——予众生乐,大悲——拔众生苦,别人的苦乐就是自己的苦乐,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战争是残酷的,斗争是悲惨的,是与佛教的宗旨相反。所以佛教徒是不会主张战争、暴力的,反之,会更极力阻止它的发生。

 

(三)佛教是忍辱的宗教

忍辱是佛教修行六度中的一种法门,也是佛教徒寻求涅槃境界的一种工具。忍辱可以治疗恨心, 去除我执烦恼。当今世界的各种纠纷,心是一个不小的祸源。忍辱能化解仇恨,排除报复的心理。佛教徒的心中没有敌人,既然没有敌人,何来纷争动乱呢,假如面对危机时,佛教徒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去解决。

 

(四)佛教是利他的宗教

佛教教义认为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值得去贪恋占有。多数人误以为他们所追求与依恋的某些事物为永久性的实体,为了谋取目标,难免使用侵占及争夺等认为有效的手段,因而产生占有、侵略、贪腐等行为。佛教认为就算是让你得到整个世界,很快就变幻不定,没有快乐可言,而且还增加不少烦恼。佛教教义并不希望去夺取这个世间的一切,更应将自己的东西去布施给所需要的人。既然如此,佛教并不同意侵别人的行为。

 佛教的心愿

佛教最大的财富,在于它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经典,及最完整的理论。这些经典及理论皆在教育人类,将人心中所具有及残存的贪、、痴、慢、疑、不正见等习气加于放弃,将身、口、意归导于正确、和谐、幸福、圆融、美满的生活领域,打从内心愿意重新做人,过一个健康、自在、快乐的人生。

如果每一个人能调伏自我内心的贪、、痴,能本着慈悲心,从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心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胸襟,运用我们的智慧与人沟通、融合、谅解,非但社会减少纠纷,和平的世界更指日可待,世界也将变成一片净土了。

佛教的心净国土净理论与修行实践,号召人们首先清净自己的心地,去除内心的贪婪,如此才能换来外境的净化。这种理论和实践启示我们在生态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类的 心灵建设,而不是片面强调环保技术的发展。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