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 灵 导 航 》
慈 能 与 乐
悲 能 拔 苦
慈悲思想是佛教最根本的思想理论之一。慈悲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与乐”,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另一是“拔苦”,也就是怜悯众生的痛苦并尽力拔除其苦称为悲。两者合起来称为“慈悲”。简单地说,慈悲就是与乐拔苦。《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与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拔苦)”《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益,是名大悲。”
慈悲是所有善根的根本,诸善中王。《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慈悲道场忏法》卷一云:“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因此,学佛修行首先在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诸佛菩萨的慈悲是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因而称为同体大悲。《大乘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慈悲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弘扬慈悲思想,能使人以等念怨亲的心态,平等慈悲一切众生。佛教慈悲精神的内涵是与乐拔苦。也就是说,要及时给予普通众生欢乐,拔除处于苦难中众生的痛苦。世人对别人关心与帮助多限于对自己亲友,对其他人则多漠不关心。佛教的慈悲则要人以等念怨亲的心态,不仅要悲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也要以慈悲心对待与自己有怨的人。对所有的人都要做到平等慈悲,不能有亲疏的分别。如《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云:“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其次,弘扬慈悲精神,能使我们敬畏生命,护持生灵。佛教修行的目的首先要求我们培养慈悲心,而培养慈悲心的主要方式是戒杀护生。丰子恺在《护生画集》中说:“护生即护心”。也就是说护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佛教慈悲思想能让众生养成敬畏生命,护持生灵的良好品格。
要知道,世间一切众生都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权,他们的生命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保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众生的生命。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口腹之需,没有来由地杀害众生的生命,不仅会失去慈悲心,而且还会因为造作杀业,失去大慈悲种子,导致冤冤相报,将来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受苦。
再次,弘扬慈悲精神,促进人际和谐。佛教的慈悲伟大之处就在于对众生的平等慈悲。即便与我们有怨之人,我们也应当不念旧恶,像自己亲友一样平等对待。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弘扬佛教这种平等慈悲思想,就能使人与人之间消除怨恨,处处都能以冤亲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人。当人与人之间能够以平等慈悲心相互理解与宽容,并且能够以利他的精神利益他人时,就能化解仇怨,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