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  经  ◆  


巴利经典中

《 佛陀的一生 》


连载

编者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他确是一位阿罗汉、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 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薄伽梵。

——AN XI.12(增支部


按:这部来自《巴利经典》的段落选集,对佛陀的生平做了粗略的描述。我希望读者阅读之后对于佛陀教导所涉及的范围以及与他不凡一生的整个轨迹,至少略得其要。

 

佛陀初次说法对五名苦行沙门

——SN56.11相应部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波罗那斯仙人坠的鹿野苑。在那里,薄伽梵对五众比丘说:

比丘们,有此两极端,隐者出家者不可耽于其中——哪两极于感官对象,追求感官之乐:是低级、粗鄙、庸俗、非圣、无益的追求自虐是痛苦、非圣、无益的。比丘们,避此两极端,如来实现的中道,引生见、引生知,趋向宁静、直觉智、自觉醒、涅槃解脱

八圣道
比丘们,如来实现的中道——引生见、引生知,趋向宁静、直觉智、自觉醒、涅槃者——是 什么?正是此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比丘们,此为如来实现的中道——引生见、引生知,趋向宁静、直觉智、自觉醒、涅槃。

四圣谛
比丘们,此为苦圣谛:生苦、老苦、死苦;忧、哀、痛、悲、惨苦;与不爱者共处苦、与爱者离别苦、所求不得苦:简言之,五取蕴苦。

比丘们此为苦集苦因圣谛苦因是:)造作再生的渴求——带著贪与喜、于处处耽享——正是: 对感官之欲的渴求、对有生的渴求、对无生的渴求。

比丘们,此为苦的止息圣谛对该渴求的无余离贪、止息、舍离、弃绝、解脱、放开。比丘们,这是苦止息之圣谛:对该渴求不留余迹的消退、止息、出离、放弃、解脱、放下。

比丘们,这是苦的止息之道圣谛正是这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对于四圣谛的责任
我对前所未闻之法,起视眼、升起洞见、升起明辨、升起知识、升起光明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此为苦圣谛……此苦圣谛需深解……此苦圣谛已深解

我对前所未闻之法,起视眼、升起洞见、升起明辨、升起知识、升起光明:此为苦因圣谛……此苦因圣谛需断弃……此苦因圣谛已断弃

我对前所未闻之法,起视眼、升起洞见、升起明辨、升起知识、升起光明:此为苦的止息圣谛……此苦的止息圣谛需直证……此苦的止息圣谛已直证

我对前所未闻之法,起视眼、升起洞见、升起明辨、升起知识、升起光明:此为苦的止息之道圣谛……此苦的止息之道圣谛需直证……此苦的止息之道圣谛已直证


十二辐法轮
比丘们,只要我对此四圣谛之三转十二相的如实知见尚不纯净,比丘们,我未在有天神摩罗梵天、沙门婆罗门、贵族平民的宇宙间宣称己直觉此无上正自觉醒。然而,一旦我对此四圣谛之三转十二相的如实知见真正纯净,比丘们,我即在有天神摩罗梵天、沙门婆罗门、贵族平民的宇宙间宣称己直觉此无上正自觉醒。我内心升起此知见我的解脱不可动摇。此为最后一生。今不再有生。’”

圣僧伽的诞生
此为薄伽梵所说。五众比丘对薄伽梵之说随喜、心悦。在此解说期间,尊者乔陈如升起了无尘、无垢的法眼凡有缘起者,皆趋止息。”(凡缘起之法皆为止息之法

法轮转起
薄伽梵转法轮之际,地神们大呼在波罗那斯仙人坠的鹿野苑,薄伽梵转起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天神摩罗梵天、宇宙中任何者,皆不能阻止。闻地神之呼声,四大王天们大呼……三十三天的天神……夜摩天的天神……兜率天的天神……化乐天的天神……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梵众天们大呼在波罗那斯仙人坠的的鹿野苑,薄伽梵转起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宇宙中任何者,皆不能阻止。 

于是,那时刻、那瞬间,呼声直达梵天界。此十千宇宙在抖动、颤动、震动,一道大无量光出现在宇宙间,胜于天神的灿烂。

其时,薄伽梵大声道乔陈如真悟了乔陈如真悟了。故此,尊者乔陈如得名阿念·乔陈如觉悟的乔陈如

——SN22.59相应部

 

第二次说法关于非我相):此后世上有了六位阿罗汉 ……

因此,比丘们,一切色身,无论属于过去、未来、当下内在、外在粗糙、细微平凡、崇高远、近必须以正确的明辨正慧把每一个色身如实看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自己。这不是我的存在特点定义我的特征

一切感受……
一切辨识……
一切造作……
一切意识,无论属于过去、未来、当下内在、外在粗糙、细微平凡、崇高远、近必须以正确的明辨把每一种意识如实看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自己。这不是我的存在特点。

如此看待时,圣者的多闻弟子便疏离厌离,不再热衷于色身、疏离感受、疏离辨识、疏离造作、疏离意识。疏离了,他达到无欲。藉著无欲,他彻底解脱。随著彻底解脱,有智识彻底解脱了。他辨知生已终止。梵行已圆满。任务已完成。不再有为于世在世间不再余有可修之内容不后受有’”

那就是薄伽梵所说。比丘们对他的话随喜、心悦。并且在这段讲解进行期间,五位比丘的心智,亦由不再执取不再维持,彻底解脱于漏。

他想: 我是否传法?

——SN6.1相应部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新近自证觉醒,住于优楼毗罗村尼连禅河边羊倌的榕树脚下。在他独自隐居时,觉知中升起此念我所证此法,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猜测、微妙、由智者亲证。然而,这一代[有情]耽乐于执取、兴奋于执取、享 受执取。对耽乐于执取、兴奋于执取、享受执取的一代来说,见这等真相——/彼之因果与缘起——则难矣。见这等境界——对一切造作的消解、一切集取的放弃、渴求的终结; 无欲、止息解脱——也难矣。我若传授此法,若他人不能领悟,将于我疲惫、于我困扰。



其时,薄伽梵想到这段以往未言、未闻的偈句
以我自证之艰难,传法莫如放弃。
  为嗔怒、欲望制服者,此法殊难证悟。

奥妙、精微、难见、深刻、逆潮流而行,
耽于欲望、蔽于黑暗者,此法不可得见。

随著薄伽梵如此思维,其心倾向安住自在,无意传法。


此时,梵天沙巷婆提以自己的觉知,识得薄伽梵觉知中的此念,想道世界即将沦丧世界即将毁灭如来、阿罗汉、正自觉醒者的心倾向安住自在,无意传法于是——如壮汉伸臂、曲臂一般——梵天沙巷婆提从梵天界消失,出现在薄伽梵面前。他整理上衣袒露 一肩、合掌于心前,向薄伽梵施礼,对他说世尊,请薄伽梵传法请善逝者传法有情之中,有眼内仅存些许尘垢者,因未闻法,正在衰退。会有能解法义者。


……理解了梵天的恳请,出于对有情的慈悲,薄伽梵于是以觉者之眼观世间。如此观时,他看见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内仅存些许尘垢者与眼中多有尘垢者、根器敏锐者与根器迟钝者、素养良好者与素养败坏者、易教者与难教者,他们当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间的耻辱与危险。正如池中的蓝莲、红莲、白莲,有的莲——生长于水中——不出水面,浸于水中繁茂有的则出立于水,不为水沾染——同样地,薄伽梵以觉者之眼观世间。如此观时,他看见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内仅存些许尘垢者与眼中多有尘垢者、根器敏锐者与根器迟钝者、素养良好者与素养败坏者、易教者与难教者,他们当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间的耻辱与危险。


……梵天沙巷婆提心想薄伽梵已允传法于是对薄伽梵顶礼、右绕后,就地消失。

阿罗汉与佛陀的区别何在

——SN22.58相应部


佛陀:)那么,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明辨解脱慧解脱的比丘之间,有何等不同、何等差异、何等区别

一群比丘:)世尊,对我们来说,所受的教导以薄伽梵为其根源、为其指南、为其仲裁。善哉薄伽梵若能亲自解说。听闻薄伽梵之言,比丘们将会牢记。

既如此,比丘们,注意听,我来解说。

比丘们答世尊,请说。

薄伽梵说是如来——阿罗汉、正自觉醒者——造就以往未造就之道、开辟以往未开辟之道、指明以往未指明之道。他懂得这条道、精通这条道、擅长这条道。他的弟子们,如今随著他沿这条道而行,便拥有了这条道。

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明辨解脱的比丘之间,正是有这等不同、这等差异、这等区别。

——待续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