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月 的 感 悟 】
\
佛陀的
九种名号与德行
①
佛陀具有九种名号,
也即是佛陀殊胜的九种德行:
① 阿罗汉(应供 Arahant)
② 正自觉者(Sammasambuddho)
③ 明行具足(Vijja carana sampanno)
④ 善逝(Sugato)
⑤ 世间解(Lokavidu)
⑥ 无上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asarathi)
⑦ 天人导师(Satha deva manussanam)
⑧ 佛陀(Buddho)
⑨ 世尊(Bhagava)
1. 阿罗汉(Arahant)
佛陀即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巴利语是arahant。
阿罗汉指已杀掉烦恼贼(arãnam hatattà),故为 arahant,araham。ari 是敌人(贼),hata是杀。阿罗汉即是杀贼的意思。
何谓“贼”?“贼”就是贪、瞋、痴、妒忌、吝啬、追悔、慢、疑、邪见、昏沉、妄念、无惭、无愧等诸烦恼贼。这些不善心所统称为“烦恼”(kilesa),就是因为它们折磨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受污染而堕落。佛陀在证得阿罗汉道时,就杀掉所有污染自己及危害他人的烦恼贼。因此阿罗汉是清净无染,不与烦恼为伍的圣者。而凡夫则刚好相反,他们是常制造烦恼的人。凡夫的巴利语是puthujjana。制造很多烦恼的人puthu kilese janentati, puthujjano。当我们的烦恼未断时,当六根触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时,六所缘撞击内六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凡夫因为不能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不能如实照见因缘生灭之法的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本质,因此就对可爱之境生起贪爱、执著及邪见(这是因为心里认为有一个永恒的自我的缘故)。对不可爱境生起瞋恚,自己没法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心中生妒忌的心。这些贪、瞋、我慢、妒忌等不善心的生起,不感惭愧与羞耻。因此,凡夫常与烦恼为伍,成为制造烦恼之人。这些恶业成熟时,就得承受恶的果报,堕落四恶道去受苦。了解到自身的烦恼是毁坏自己的敌人,我们应该发奋图强,精进努力,杀掉自己的烦恼贼。在《南传法句经》第80偈佛说道: “矢工调弓箭,治水者导水,木匠绳其木,智者善自御。”(《南传法句经新译》Udakam hinayanti nettika, usukara namayanti tejanam;Darum namayanti tacchaka, attanam damayanti pandita. (Dhp. 80))佛陀在伽耶(Gaya)的菩提树下以智慧之剑杀尽了损害自己与损害他人的一切烦恼贼,所以称为“杀贼”,又称为“阿罗汉”。
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从前梵天王,以大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世间大王,如频婆娑罗王(Bimbisara),波斯匿王(Pasenadi)等做种种供养,佛涅槃后阿育王(Asoka)以金钱九亿六千万造八万四千塔寺的种种布施,是名应供,其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计数。阿罗汉也有破辐之意,破生死流转轮辐。阿罗汉也叫无隐恶,世人作恶,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覆藏,阿罗汉于无人处亦不行恶。阿罗汉也叫无生,不再生出五蕴,脱离轮回。阿罗汉也有无学(Asekha)之意,所作已办,修学圆满。
2.正等正觉(SammasambuddhoSamma)
Samma是“正”,Sam是“自己”,buddho是“觉悟”,正等正觉就是通过自己的精进修习证到佛果,无需其他老师指导。
当菩萨是太子时,出城门看到老、病、死三相时,他感到非常震惊,于是开始探索做人的无常、痛苦及生命之真理。直到他在最后一个城门看到一位出家人安详的坐在树下,他才决定俗家生活、王位、娇妻及刚出世的儿子,出家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的方法。他首先跟当时有名的阿罗罗迦罗摩(Alara kalama)及优陀喀罗摩子(Uddaka Ramaputta)学习止禅(samatha)的色界与无色界禅,达到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止禅的最高境界,但这只是心灵最静及最细微的境界,不能达到厌离、觉悟、解脱及涅槃。於是他离开了这两位导师,开始独自修习苦行。当时的印度苦行人都相信烦恼源于色身。因此菩萨通过严格的自我节制、断食等方法折磨身体,以期解脱烦恼,达到解脱之境。菩萨艰苦的苦行了六年。他修习止息法,控制鼻、口、耳之呼吸。由于被困在体内的气猛烈地撞击头颚,他痛苦难忍;屏气时,身体犹如被火焰燃烧,使他痛苦不堪。他又节制自己的饮食,日食一粟。这么严厉的节食使他金黄色的皮肤变得暗淡、身体瘦弱、枯乾、憔悴。佛说:“由于禁食,我的眼珠深陷眼眶,如同沉落深水中的星星。因为营养不足,头上的皮肤枯萎,皱纹满面,就像一粒生割下来的南瓜,风吹日晒之下,完全干瘪不堪。我非常之虚弱,当我触我的腹部时,我触到了我的背骨;当我触到我的背骨时,我感觉到我的腹部。由于吃得少,我的背部与腹部紧贴着,当我小解时,我会因站立不稳而跌倒在地。”
菩萨以这么艰苦的修行,饿得只剩皮包骨,濒临死亡的边缘,他如理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不能证得他所要追求的真理,他了解到折磨色身的苦行不是解脱之道,於是他决定行中道,必须养好色身,有足够的精力精进修习,因此他决定放弃苦行。他的五位同伴,看见菩萨放弃苦行,失望的离他而去。菩萨决定行中道进食后,接受了牧羊女修舍佉(苏伽妲 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而坐,面对东方,在没有任何导师的帮助之下,以坚定的决心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即使我的血肉干枯,只剩下皮、腱、骨。若我不得无上菩提,我绝不起此座。”
菩萨于是正念安般念(anapanasati),培育定力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魔王看到菩萨坚定的意志,知道菩萨会证到正觉,於是愤怒地骑在齐利默卡拉(Girimekhala)大象上,化出一千只手,各持诸类武器,攻击菩萨,但菩萨不为所働;于是魔王招来暴风雨、热灰、热石及毒风等,整个世界如同陷入毁灭之中。菩萨面对魔王的大军,他以中指触地,呼唤大地为他在四阿僧祗劫及十万大劫所做下的英勇、无私的行为(波罗蜜 Parami)做证。菩萨坚定的心与震撼力令魔难以抵挡,整个大地和宇宙为之震动,以对菩萨的成就表示支持与敬意。
魔王的大军害怕、恐惧、惊慌,乱成一团,并纷纷撤退。在黄昏前,菩萨成功击败了魔王,战胜魔王的扰扰。然后他进入安般念第四禅。
在初夜,他证到了宿住随念智。使他忆起无数劫中自己及他人的过去世的智慧。在中夜,他证到了天眼通,使他了知众生依业力从这一世往生至另一世的智慧。在後夜(凌晨二时至六时),他证悟无上菩提(Anuttara sammasambodhi)),即是:“前所未闻之法——四圣谛”◦菩萨彻悟到:“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灭苦之道。”
菩萨证得阿罗汉道智或漏尽智(Asavakkhayañana)后,他明白自己的心已从诸漏解脱:即从欲漏(kamasava)、有漏(bhavasava)、无明漏(avijjasava)解脱。菩萨由於证到了漏尽智,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佛陀证悟后说:“多生轮迥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造屋者巳见,不再造新屋,檐柱均断折,栋梁亦摧毁,我心证无为,一切爱欲灭。”(见《南传法句经新译》153 偈)
佛陀于是知道:“这是我最后一世,梵行生活已确立,应该做的(体证阿罗汉道智)已完成,不会再有下一世。”(我生巳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Khīnā jāti, vitam brahmacharya, katam karanīyam, nāparam itthattāyā ti abbhaññāsi)。
他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觉悟后应大梵天王(Brahma Sahampati)之请,慈悯众生开启不死之门,然后去鹿野苑(Isipatana)初转法轮度五位同修苦行僧,三宝才在长远的轮回里正式出现于世。佛陀从三十五岁觉悟开始,赤着双脚走遍全印度四处弘法四十五年;直至八十岁才在拘尸那罗(Kusinara)入灭。
佛陀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无人指导下所证到的阿罗汉道智。
超凡的智慧,使他真实的了知一切,因为这智慧是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ñana)相应。佛陀成为了举世尊敬的正等正觉。从一万个世界来的天神及梵天,高高兴兴地前来礼敬世尊;大地也震动起来,所有的花朵也为之绽放,如在礼敬佛陀般。正等正觉的现世,给在黑暗中长久摸索,迷失的众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光明。
佛陀的阿罗汉弟子,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及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等,也觉悟四圣谛,但他们都得先向他人学习後方能体证涅槃,因此他们之证悟归纳为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Savakabodhi),非正等菩提(sammasambodhi)。他们的智慧也不与佛的一切知智相应。
——待续
5月15日(四月十五)是卫塞节,在这个吉祥的日子到来之时,让我们追寻佛陀的足迹,学习佛陀的智慧,依教奉行,精进修学,感恩佛陀的教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