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 经 ◆ 堂
\
印 光 大 师 :
心随物转,何能格物
\
人性本善,由于面对外境,涉入事缘,不加检察,于是导致生起诸多的执着、好恶、种种的情见,而埋没本性的,到处都是。因此,古来圣人,各自宣说言教,希望人们依照奉行,来恢复最初本善。其中的语言虽然多,总不超出格除私欲,显明良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已。
所说的“格物”,“格”:如同格斗,如一个人与万人为敌。“物”:就是烦恼妄想,也就是俗人所说的人欲。与烦恼妄想的人欲作战,必须具备一番刚毅坚决,不退怯的志向,才有实效。否则心随私欲转,如何能格除私欲。
“致”:推极扩充的意思。“知”:就是我们本具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良知,不是由教育学习才开始有的。然而常人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此随物所转,或者导致连这个孝亲、敬兄的良知也失掉了。还指望他推极这个良知,来普遍接应万事,涵养自心吗?所以圣人想要人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最初下手的地方,就是从格除私欲,显明良知来做起。
印光大师: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
学佛的人,务必要去除人我之见,必须自己成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然后才可以说到入道。就如同《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所谓的“物”,就是与天理人情不合的私欲。
既然有私欲,那么知见偏邪,不能得到端正了。如疼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的人,他的妻子儿子再坏,他也看不见,因为溺爱的私欲,锢塞蒙蔽了本具的良知,而成为偏邪不正的恶知。如果将溺爱的念头,格除究尽,那么妻子儿女的是是非非,当下彻底见到了。所以知道“格物”这件事,应该痛切讲究,千万不可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当作格物的意思。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才是明明德的根本。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是枝末又枝末的事。以枝末的枝末之事当作根本,无怪乎天下之乱,无可救药啊!佛法中的去贪瞋痴,就是格物。修习戒定慧,就是致知。贪瞋痴这些烦恼,蕴藏在心中,也如同戴著有色眼镜,来看周围的事物,都不能见到事物的本色了。私欲烦恼的祸害,可不是要畏惧吗?
请支持慈悲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