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  经  堂  】

·

金刚经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01

金刚经的内核


佛学经典千千万万部,如果只能读一本,那一定非《金刚经》莫属。


如果还想再缩小范围,只能从《金刚经》中提炼一句话,那这句话一定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流传得最广的一句话。


六祖惠能就是因为这八个字而顿悟成佛。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尝试着将这八个字解释清楚。


但是在开始之前,必须要声明的是,当我用语言来定义某一句国学经典的时候,就注定要损坏它至少七八成的诗意。


阅读国学经典需要的是我们的悟性而非理性,那种字里行间的朦胧、优雅和壮阔,实在不适合用理性思维去拆解它。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很多国学经典最本真的那层内涵,我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是为了分享,我不得不调动千言万语来破坏它原有的本真和淳朴,这实属无奈之举。

02

六根和六尘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色、声、香、味、触、法,在佛家的语言中被称为“六尘”。


对应“六尘”的六种感觉器官叫作“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心)。


眼:能见色者,故谓眼根。

耳:能闻声者,故谓耳根。

鼻:能嗅香者,故谓鼻根。

舌:能尝味者,故谓舌根。

身:能感触者,故谓身根。

意:能知法者,故谓意根。


六根就是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感觉器官,六根对应的能力叫感性能力,我们通过感性能力所认识的对象就叫作六尘。


色尘:指眼根所看到的表象。

声尘:指耳根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指鼻根所嗅到的气味。

味尘:指舌根所尝到的味道。

触尘:指身根感触到的东西。

法尘:指意根所感知的境象。


以上六根和六尘中,“意”和“法”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


意根属于精神的范畴,掌管意根的器官是“心”。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我们可以把“意”简单得理解成注意力的游离,当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了某一个事物上,这个时候你对这个事物或者现象作出的主观认识就叫作“法”。


换句话说,法尘就是指意根将前五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作为基础,对意根所停留的现象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


例如我们打开手机的摄像功能,没有按下拍摄键的时候,手机屏幕上的影象是过后不留的,没有办法回看,只有当我们按下了拍摄键之后,手机才会开始录像,眼前的景象才会被我们“注意”到。


这个拍摄键控制的就是我们的“意”,按下拍摄键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我们的“意”停留在了眼前的景象上,此时此刻我们对这个景象所作出的主观认识就是“法”。


其余的五根和五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


就拿眼根和色尘来做一个例子,当我们看见一朵花,此时就是“眼见色”。


色不是美色的意思,色指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表象。


眼睛见到花之后,我们就会随感而应,从而知道这是花,根因尘而有知,六根必须跟六尘结合,才能产生知,这是一个从“感”到“知”的一个过程。


六根和六尘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03

以心观体


综上所述,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我们的感性能力所带来的一切表象,这种表象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相”


不被这一切表象所迷惑就叫作“不住相”,也就是“无相”。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惠能


无相并不是说这是世界原本就没有相,而是这个世界满满的都是相,我们感受到了相的同时却没有住相,才叫作无相,也就是“于相而离相”


王德峰教授对于住相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把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就叫相,始终停留在这种区分之中,就叫住相。”


无相、不住相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于人事物高低贵贱的区分之中,我们应当透过表象看实质,透过躯体看内核。


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

——《大藏经·宝藏论》


这是《大藏经·宝藏论》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走到一个仓库,看到里面堆满了金器,有金戒指、金项链、金碗等。


这些宝藏虽有戒指、项链、碗筷等形貌的差别,但是这个人在仓库里看到的却是金子本身,他把相与相的差别都消解掉了,这就叫“常观金体,不睹众相”。


这些宝藏都是金子做的,所以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金子本身是无相的。


金子以金项链的形式呈现,项链只是它的“相”,金项链同样可以被溶解重铸成金戒指或者手镯。


“不赌众相”并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这就叫“无所住”。

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一次印象就给他人贴上一个标签,这往往是草率的。


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沐春风,幽默风趣,信誓旦旦,但相处久了你才发现这是一个伪君子。


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木讷呆板,心直口快,可能还会因为直率而得罪人,然而相处久了你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心地善良且靠谱的人。


世人总是被表象所迷惑,我们应该学会“以心观体”,以此之心观彼之体,不要拘泥于表象。


给身边的人多一些机会,不要通过一次两次的接触就对一个人妄下断论。


以心观体,不睹众相,透过表象,观其实质,唯有如此,方为不住相。


04

此心光明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当你可以做到“见诸相非相”的时候,就是你了悟成佛的时候。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无所住相的时候,本心才会显现出来。


这里的“本心”指的就是没有被私欲蒙蔽的,纯乎天理之极的那颗平常心,那颗最本真的心,光明澄澈,良知充塞流行于内。


即心即佛,这个本心和王阳明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之心,如出一辙。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