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 道 ◆
问 人 生 困 惑 · 解 菩 提 大 道
总是做梦怎么办?
|济群法师
问:我总是做梦,请问法师做梦吗?您如何克服做梦的心理?
答:如果平时妄想较多,晚上的梦往往也比较混乱。因为做梦是意识的延续,在睡眠中,意识会继续活动。而出现最频繁的,多半是白天缠绕在我们脑海的那些影像,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自己是很少做梦的,因为平日就很少把事情搁在心里。从修行角度来说,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担当利益社会大众的事;一方面,又要保持无所得的心。尽管忙于种种事务,但做过就放下,不让那些事情在内心留下痕迹。这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
如果不具备这一境界,做事会很辛苦,而且和世人忙于事业没什么本质区别。反之,虽然忙忙碌碌,但除了体力上的辛劳之外,不会再有精神上的负担和得失。
◆
看淡,放下,是躺平了吗?
问:以前我曾疑惑,觉得佛教过于出世,把所有看淡放下,是否会失去进取心。听到您介绍的大小乘不同定位,希望对此有更多了解。我想,从鼓励进取心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是不是要侧重宣扬大乘思想?
答:乘的概念就是车。大乘是大车,发愿引领众生共同觉醒。就像有的企业家希望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小乘是小车,重点是自己解脱,没有把救度众生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修行上,大乘侧重开显,小乘侧重否定。
人性包含佛性和魔性,大乘修行是认识到众生本具佛性,可以由利他圆满悲智二德,最终成就佛果。就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重在开发内心的正能量,增强良性心理,以此解决烦恼。从治病思路来说,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疾病。
而小乘重视无常、无我、空等法义,都属于否定的表达,以此破除我们的错误认识。此外,解脱是超越轮回,涅槃是平息烦恼,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否定。
在发心方面,小乘发出离心,侧重出世。大乘发菩提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与社会生活和大众的结合更为紧密。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