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人 生 困 惑 · 解 菩 提 大 道

写好的剧本,
还能改吗?



|济群法师

问:宿命论者认为,世间每件事都是注定的,结局早已写好。这种观点让我感到很无力。宿命论和佛教的因果观是一回事吗?


答:宿命论的观点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观很容易混淆,令许多不曾学佛或是对佛法了解不深的人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事实上,它们存在着本质差别。宿命论者所说的因果,属于机械因果论。依照他们的理论,命运来自不可知的力量,因而也是人类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和扭转的。

命运既已注定,那么,今生无论是努力修善还是无恶不作,都没有什么切实的意义。从佛法角度来看,宿命论的观点因偏执一端而难以自圆其说。

比如疾病的产生,固然有业力的影响,但也会因为四大不调而造成。若是我们平日疏于饮食调养,不是暴饮暴食就是三餐无着,久而久之,健康自然受损,那由此带来的疾病也是命中注定的吗?又比如我们的寿限,虽有命定的因素,但若是因为看不到人生意义而去自寻短见,这轻生的结果也是无法避免的吗?按照宿命论的观点,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的,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我们只是受操纵的傀儡而已。

如果认同这样的解释,犯罪行为是否会因命运的安排而不必受到法律惩罚?所以说,宿命论的观点不仅消极,而且难以让人信服。佛教所讲的因果,虽然也承认命运的存在,承认生命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然而,命运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命运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过程又取决于缘的推动。佛法所说的因果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观绝不等同于宿命论者的论调。我们今生的生命状态固然和命运有关,和前生带来的生命信息有关,但因还需要缘来成就。在由因感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终结局。


这样做,你也可以成为天选之才


问: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儒家讲立志,佛家讲发愿。但听起来觉得空洞,对普通人来说,有没有天命或使命之说?


答:立志和发愿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方向。凡夫生命是由一大堆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构成的,如果缺少高尚目标,我们就会跟着感觉,被不良串习左右。

所以儒家强调立志,志当存高远,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规划生命。佛教重视发愿,菩提心就是最高的愿望,不仅自己追求觉醒,还要像佛菩萨那样自觉觉他,引导众生走向觉醒。

但这种立志和发愿容易流于空洞,很多人会觉得:我为什么要立志,为什么要发愿?如果认识不到这么做的重要性,即使人云亦云地说一说,也会流于表面,知而不行。

这就涉及另一个重大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只有看清这一点,知道人生价值来自哪里,知道这些高尚志向和愿心对自己的重要性,才能通过选择确立方向。在此基础上的立志和发愿,才是真切而充满力量的。

至于天命的问题,说起来似乎有些抽象,有些形而上,但从轮回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带着生生世世的积累来到世界。有些人过去生就充满济世悲心,带着愿力而来,本身起点就高。比如玄奘少年时已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可谓振聋发聩。

不过我们也不必气馁,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使命感,并不是天选之才,而是源于自己的生命积累。既然是自己赋予的,也可以由自己改变。我们现在没有使命感,只是因为过去缺乏积累,现在同样可以通过发愿来建立并培养。

但发愿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不断巩固,才能使愿心具有力量,成为使命,而且是尽未来际的使命。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