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 ◆ 道 ◆
问 人 生 困 惑 · 解 菩 提 大 道
榴莲味,
知道就够了吗?
|济群法师
问:当心特别清明、寂静的时候,所闻所见确实只是声尘和影像。闻到榴莲酥的气味时,虽然很浓郁,但我也没有生起染著,知道气味只是心灵天空中的一个影像。这时候,我是应该继续往下探索,追问自己这个能觉知榴莲气味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是觉知到榴莲的气味只是心中的一个影像就结束?
答:最近我在带佛随念的禅修时,其实在不断地引导大家,一方面通过觉知的心去认识当下发生的各种事件,觉知心灵天空中出现的念头、感觉、呼吸、佛号等等,产生了,消失了,有了,没有了;另一方面也要去体会这个觉知的心,宽广、空旷、了了明知。后者在禅修中是特别重要的,其实这就是体认自性的过程。
仅仅觉知外在的一切,其实是不够的。社会上的正念训练,也会教人觉知这些声音、气味、身体感觉等等,但很少会指引你去体认觉知本身,去感受心的宽广、空旷。
其实,觉知外在的念头、影像,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回归本心,从念头和影像中剥离出来,认识那个清清楚楚、了了明知的清明的心。
认识了这个觉知的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去熟悉它。所以禅宗就不让学人在念头和影像上打转,而是教人直接去体会心到底是什么,直接去体认“觅心了不可得”,寻找“不思善、不思恶”是个什么心。
所有这些追问,都是帮助学人先跳出二元的心,然后去体会这个了不可得,又了了明知的心,它要在不断熟悉的过程中才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

这个隐患,是否一直在?
问: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又说“一念不觉”。既然众生具足佛性,本来清净,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本来清净的自性会“一念不觉”,那么,成佛后是否还存在这个隐患?
答:这是佛教的一个老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些困惑,主要是忽略了一点:虽然佛教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但同时,我们的生命还存在着无始无明。正是这种无明,使我们认识不到潜在的觉悟本性。
我们讲一念不觉,事实上,是念念不觉,是始终不觉。在证得实相之前,这种觉悟本体是从来不曾产生作用的。就像埋藏在地下的能源,在被开发之前,是无法使用,虽有若无的。
而成佛之后,无明已经破除,觉悟本体已经启动,那就再也不会迷失了。
◆

与人相处的度,要如何把握?
问:我有时担心别人受冷落,会主动营造一个气氛,难免会很累。您觉得,我是应该听从自己的本性,还是要为别人付出这些责任呢?
答:有这样一个用心,肯于照顾别人的感觉,也很好。但人的交流方式不是一种,两个人说得很有气氛,是一种方式;两个人静静地待着,也是一种方式。如果对方习惯了你的热情,你哪天不热情了,他还可能失落。
所以度要适当把握,这样我们也不累。有时太热情了,对方也可能会累,觉得是一种负担。把握好这个度,对方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帮一下。如果为了一些结果,时常迁就别人,也会比较累,因上努力就行了。
但世界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在这儿生存,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调整不一定都是坏事,会让你更加兼容,让更多人接受你。如何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关键还在自己怎么调整。很多时候,事情不是一定要怎么样。觉得一定怎样才是对的,也是个人的一种认定。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