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财神


原来佛经中对

“毗沙门=财神”的描述

还真的不少……


|开国法师


话说在日本流传着一个向人“买梦”的故事。

“买梦? 梦真能卖吗?”别怀疑惊讶!这只是传言而已,既说:有一位钓客雇了船夫,摇船出海去钓鱼。那天钓者人手感奇佳收获也很多。

于是船夫见客人兴致正高,短时间应该不会想回去,便干脆闭起眼睛休息,慢慢就睡着了。

没过多久,钓客忽然发现,竟有三只牛虻在睡着的船夫鼻孔中飞进飞出?

“奇怪,这大海上怎会有牛虻呢?”

他好奇的摇醒了熟睡的船夫,并告诉其刚刚发生的异事。

船夫听后回答:“是我刚刚梦见我们村外小佛堂中,有三尊佛像从大殿中飞了出来,本想看他们要飞去哪儿时,就被你叫醒了。”

没想到这钓客也很有趣,竟然说:“真是个奇梦!这样吧……我将今天所钓到的鱼都给你,将这梦卖给我吧。”

船夫心想:“梦如果能卖,有多少我都卖给你!”

之后,船夫收下满箩筐的渔获,两人都满心欢喜的回港了。

而当钓客下船后,连忙跑向船夫梦境中所说的佛堂,果然在堂内墙壁缝隙中看到三只牛虻正飞进飞出?

于是钓客便用斗笠一把将牛虻罩住,随后急忙跑回家。

回去后将斗笠打开,却没看到牛虻,取而代之的竟是三尊精美的佛像!

一尊是“阿弥陀佛”、另两尊则是“毗沙门天”(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与“辨才天”。

虽意外得到佛像,但钓客不敢起贪念,便将阿弥陀佛送到村里的寺庙供奉,辨才天则送到港口外的小岛上供奉,独将毗沙门天供奉在家中。

从这从故事中扣除了神异的部分,民间的故事也就解释了,在日本当时这三尊佛像本来就出自同一间寺院,至于为何是“阿弥陀佛”、“毗沙门天”、“辨财天”呢?

“阿弥陀佛”信仰随着末代思想兴起,故在平安时代中后期,日本佛寺大量出现阿弥陀佛造像,甚至到了鎌仓时代时,已经成为许多佛寺中主要供奉的对象。

同样的,辨财天也是于鎌仓时代逐渐兴起,为福德的本尊外,更被赋予“水神、丰饶神”的功德,能赠与福德,又能靖海平波,且与村里间饮用的水源息息相关。

然在北传现有的佛寺,一般在大雄宝殿的佛像配置通常是安奉“华严三圣”又或者“西方三圣”组合比较单一。

但日本佛寺中的佛菩萨组合比较多样变化,往往是以“组合”的概念出发,而将不同功德的神佛配搭成为一个“配套”。

举例:有些中尊虽然是阿弥陀佛,但胁仕菩萨却是不动明王与毗沙门天,而非传统的观音与大势至菩萨。

也就是说,对日本当时的武士阶层来说,“往生净土”虽然重要,但“镇护国家”与“消除魔障”亦是心之所念。

然再从故事中钓客选择将毗沙门天供奉在家中,也表现出老百姓供奉毗沙门天,是希望得到“入世与出世”的福慧功德。因为祂除能镇护国家并消除鬼魅外,也是武士阶层的守护神之一,而且还有最强的加持-“赐与福报的能力”,所以唐宋时,毗沙门信仰就非常兴盛。

而日本佛教则承接了这项传统,除许多佛寺都会有单独供奉毗沙门天的佛堂外,甚至在日本的民间也将毗沙门天与辨财天都列入“七福神”的行列。

为此:祂是佛教早期公认的“财神”,而佛教的经典也常用“毗沙门”来形容“福报之王”……

《僧伽罗刹所集经》:“彼以欢喜施,谁胜毗沙门?”

《大宝积经》:“如毗沙门多财宝,赈给穷下贫苦者。”

《出曜经》:“犹人渴乏求毗沙门,获致财宝无所患恨。”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毗沙门能出世间种种珍宝;福德智慧之所庄严,有情见者无不蒙益。”

又或是用来形容“有福报的资量”……

《贤愚经》:“我此舍中,多有珍宝金银仓库,如毗沙门天宫宝藏。”

《菩萨本缘经》:“王子菩萨,诸根寂静,犹如梵天;财贿具足,如毗沙门。”

《众许摩诃帝经》:“宿植善本福德纯厚,眷属炽盛库藏众多,如毗沙门天王。”

《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富饶自在广积财宝其数无量,与毗沙门天王等无有异。”

从上述经典的引用段落来看,毗沙门可以说是佛教财神的代名词,若仔细了解,原来佛经中对“毗沙门=财神”的描述还真的不少……只是不知道在念诵经典的当下有没有发现呢?

  文    开  国  法  

字里禅机·人间悟语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