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 · 福 · 禅 · 味 

从建设佛化家庭
谈佛教文化教育的扎根

要化解现代家庭面对社会发展洪流的冲击,以及为社会及国家带来持续性的平衡发展,佛教社群有必要加强与积极提倡佛化家庭的理念。圣严法师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


|王书优博士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单位,它不但是联系着个人和社会,也关系到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家庭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起源都在家庭,家庭成长经验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发挥了长远的影响。

人间佛教的理念是通过净化社会人心来实现人间净土,而要净化社会就必须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建设佛化家庭。佛化家庭因此对个人、社会、国家及整体的佛教社群的文化教育扎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化家庭的理念包括了归依三宝及具足正见、实践佛教的家庭伦理、全体家庭成员精进修持佛法、以佛教礼仪进行各类节庆、贯彻爱教护法的精神、实践佛化生活以及关怀社会等内涵。

本文尝试就建设『佛化家庭』的理念及现代社会家庭文化传承问题作一番探讨和反思,希望通过佛化家庭的建设来为人间佛教文化教育扎根。


社会变迁对家庭文化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转型期间,世界各国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论是那一个国家或区域,不管是个人或家庭,普遍上都同样面对经济结构改变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急速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关系及其排列组合方式必然也发生变化,从而使家庭观念、结构、功能及文化传承发生了以下的演变:

家庭观念的弱化――晚婚、单身主义、同居、离婚的现象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马来西亚,最新的数据显示,每年就有20%的夫妻离婚而且离婚率正持续上升中。另一方面,家庭观念弱化也造成了低生育率及家庭人口降低。


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呈现金字塔形状(祖父母人数少于子女、孙子女),但随着人口出生率低、加上寿命延长,人口结构将成为倒金字塔型(祖父母人数多于子女、孙子女)的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文化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


情感功能的淡化――家庭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地方,所以扮演了一个满足家庭成员情感需求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家庭的经济负荷日益加重,也为家庭生活带来了压力。生活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情绪,所以过去被视为安全避风港的家庭也因此被一些家庭暴力事件冲击着。


教育功能的退化――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场所,对个人的教育与社会化的影响最早也最深远。但是随着教育机会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已婚女性就业机会增加许多,而形成了双收入家庭的增加。随着双收入家庭的增加,不少孩子未满三岁就开始上托儿所、幼稚园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使得小朋友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让学校逐渐取代了家庭本应扮演教育及社会化的角色。


文化传承的革化――传统的家庭常常藉着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活动的聚会,达到娱乐及文化传承的目的。但由于现代家庭日常作息的改变,商业性的娱乐设施以及面对多元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逐渐被改革与淘汰,家庭也渐渐失去其娱乐及文化传承的功能。


正如同印光大师所说:"现今世道坏至其极,推究根源,皆由家庭无善教,从小时并不以做人之道理教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观念的弱化、结构的变化、情感功能的淡化、教育功能的退化以及文化传承被革化是当前许多社会、族群、国家及国际问题的根源。

建设"佛化家庭"文化的机遇 

要化解现代家庭面对社会发展洪流的冲击,以及为社会及国家带来持续性的平衡发展,佛教社群有必要加强与积极提倡佛化家庭的理念。圣严法师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他说:“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佛教是重视家庭的,在《长阿含经》、《心地观经》、《大般泥洹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对家庭伦理的教诲。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来建设美满的家庭。

印光大师强调:“欲世道人心转回,欲家庭儿女贤善,若不认真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即父慈子孝等做人道理。)则绝无希望矣。”印光大师也曾经提到:“世乱极矣,非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则无可希望其太平矣。”足以见到通过建设佛化家庭对净化整体社会、国家及世界的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印顺导师在《建设在家佛教方针》一文中指出:“复兴中国佛教,说起来千头万绪,然我们始终以为:应着重于青年的佛教,知识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后的中国佛教,如果老是局限于——衰老的、知识水准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说这些人不要学佛,是说不能着重在这些人),那么佛教的光明前途,将永远不会到来。在这三点中,在家的佛教更为重要。”针对导师对在家佛教的重视,心皓法师在《印顺导师对佛教教制的关注与思考》中更清楚指出导师主张重视建设在家佛教有几个原因:“第一,消除长久以来‘佛教为出家人的佛教,学佛等于出家’的误会,避免佛教与社会相脱节。由提高在家信众的素质,让佛教得到社会人士的普遍认可和真正接受。第二,依靠大多数的在家众,从推动佛化家庭开始,弘传正信佛教。佛化家庭可以起到僧人言教说法所不及的作用。第三,大乘佛教的发展倾向于以在家众为中心,应利用在家佛教徒的优势来弘扬佛法,荷担圣教。”

因此,不论是促进当代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展望于居士佛教及人间佛教的世代薪传,就必须从推动建设佛化家庭开始。佛化家庭的建设是佛教文化教育扎根的基础,更是巩固整体佛教社群未来发展所必需。

“佛化家庭”的理念与文化特色

佛化家庭不仅是理念的推广,更是一种佛教生活文化的建设。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自1990年代开始积极推动『佛化家庭』的理念,并把“佛化家庭”的理念整理成以下七个要点(参考资料:《爱教心,护法行--建设大马佛教》,吴德福著):


佛化家庭应归依三宝及具足正见――佛化家庭应以佛法僧三宝为生命的归依处。理想的佛化家庭是一家大小都能归依三宝。佛化家庭成员也要具足对佛法的正确认识,明白什么是正信与非正信。除了明信因果,对基本的佛教三法印、四圣谛、八圣道等基本佛教义理要有一定的认识。


佛化家庭应实践佛教的家庭伦理――佛化家庭应实践佛教的家庭伦理。佛教的有修学目的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因此佛教的家庭伦理观也有其特色。佛教的家庭伦理规范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唯有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实践或分担,才能扮演好身为家庭一份子的角色,让家庭里的成员都能分享到家庭的和乐与温暖。


佛化家庭应凝聚全体家庭成员精进修持佛法――针对在家弟子,佛陀主要以五戒十善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从整体家庭来说,这其实就是佛化家庭的戒律,守护着佛化家庭。对法的修持,佛陀基本上教导弟子们八正道。佛化家庭应通过家庭共修与分享,产生共修的精进力量。


佛化家庭应以佛化仪式进行各类节庆――佛化家庭应以佛化的仪式进行各类节庆,并体现节俭、有内涵及有意义的佛化精神。佛化的仪式要能加强家庭成员对信仰的坚定信念及培养宗教情操。


佛化家庭应贯彻爱教护法的精神――家庭是佛教社群的基本单位,因此爱教护法肯定是佛化家庭所应该贯彻的精神。佛化家庭应该通过家庭生活,提供人力与物力的方便,护持三宝,协助弘扬佛法,让佛法久住世间。


佛化家庭应遵循佛化的生活――佛法的修学内容就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法,通过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达到成佛的目标。佛化的生活包括以正当的职业谋取生活所需,并对收入做良好的规划,惠及家庭、僧团、社会及佛教社群。在日常生活中,佛化家庭成员也要负起责任与义务,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


佛化家庭应积极关怀社会――身为社会的细胞单位,佛化家庭必须通过佛法体现对时事乃至于政治的课题。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佛化家庭也要伸出援手,体现佛教徒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 结 语 】

人间佛教及居士佛教所体现的是菩萨道的入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因缘是息息相关的。要化解现代家庭面对社会发展洪流的冲击,以及为社会及国家带来持续性的平衡发展,佛教社群有必要加强与积极提倡佛化家庭的理念。佛教的未来必须更着重于在家的佛教,而要发展在家的佛教就不能忽略了佛化家庭的建设。相信佛化家庭通过其传承佛教信仰、实践家庭伦理、提升佛法修持、灌输文化礼仪、贯彻护教使命、落实佛化生活及履行社会关怀的理念,能为人间佛教未来永续发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础。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请支持慈悲网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