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演奏,德欣认为人在经历年少轻狂以后,必须随着岁月的增长学会沉淀,从生活中累积历练,才得以让自己的演奏和创作变得醇厚和更有味道。
他淡然笃定的说:“古琴弹到老,更有味道。”
文·郑振荣 摄影·普普
有一种音声来自于自然的极简和宁静。仿如置身丛林中,忽尔在耳际泛起了一片落叶着地的声音,或是干枯树枝折断的一声响,滴水落地的弹跳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流水潺潺……
音声,并没有不断的持续,因为没有持续不断的落叶和折枝,也没有恒长永续的雨滴;即便在看似川流不息的河流声中,也存有微细的空隙。
音声自安然寂静的空中泛起,此起彼落,奏出大自然间山川大河的律动,呼应生命的脉动,和内在本然的恬淡和宁静。
古琴的弦音,就是这般的极简和宁静,那么贴近自然和人类的心灵。在静与动交替的弹拨之间,奏出空灵的音声,勾画出含蓄、辽阔、深远和静谧的意境之大美。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不拘于形式上的华丽和太多的情感,而更着重于回归自然丶简约和内在的底蕴。
古琴代表着中国文人陶冶身心,展现完善人格修养,关爱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
心必须要安静下来
黄德欣,一位生长于马来西亚,热衷于古琴及文化推动的古琴家。德欣在离吉隆坡市中心不远处,拥有一家自己的琴馆,专教古琴,也常常举办雅聚和各类活动,致力推广音乐、文化和艺术。
琴馆按照古琴其中一个弹奏指法 —— “按弦不动”,而取名为“不动学堂”。灵感也来自佛教的不动如来佛;期望到来学习的学生和孩子们能够学会不躁动,体会心灵的安与静;也依止不动如来佛之修持,灭除内心的憎恨。
琴馆按照古琴其中一个弹奏指法 —— “按弦不动”,而取名为“不动学堂”。灵感也来自佛教的不动如来佛。
走进“不动学堂”,有一股迎面而来的简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复古的家具和装潢,旧式的木质大门、茶几、茶具、琴桌、古琴、枯枝、绿意,还有佛像的笑靥,皆展显一种对东方文化和艺术的根,以及对古老智慧的敬重和传承。
德欣认为在人生和学习当中,秉持佛家所说的“心念”尤为重要。于他而言,他当初选择放弃工程师的职位和高收入,转而走上钻研、教导和推广古琴艺术的道路,皆源于当初的信念;也因为坚定,才能走到如今,在国内外,备受认可。
回想当初学成归来,国内认识和懂得欣赏古琴的人寥若晨星,少一些信念和坚持都会磨灭内心本初的热忱。
对于古琴和音乐的看法和体验,德欣娓娓道来……
“心,必须要安静下来,否则就无法真正感受音乐。音乐,本该越简单越好,不需要过于花巧和复杂。”
对于演奏,德欣认为人在经历年少轻狂以后,必须随着岁月的增长学会沉淀,从生活中累积历练,才得以让自己的演奏和创作变得醇厚和更有味道。
他淡然笃定的说:“古琴弹到老,更有味道。”
生命本该历经千锤百炼,才能见其真章。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不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必须真正品尝和体悟生命,才有足够的安稳和细密之心,去感知琴音,与之共振。
将潮洲乐和古琴结合
德欣除了热爱古琴,也深爱着自己的根——潮洲文化。小时候,常有机会听到潮洲乐曲,激发了他对自己藉贯的音乐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他致力追寻自己的根,也一心想保留和推广潮洲音乐和文化。
2014年,他经友人引介到汕头去采集潮洲民间音乐,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将潮洲乐和古琴结合,而后制作了一张名为“禅林飨宴”的专辑。
此专辑集合了德欣的个人创作和改编的古琴曲目。殊胜难得的是,整张专辑并不在室内录音室录制,而是在位于沙巴州亚庇的寂静禅林,花了足足六天录制完成。
专辑里的每一首曲目,结合了大自然的音声、雨音、风声、虫鸣鸟语、狗吠声、壁虎的啧啧啾啾……因此显得格外独特,首首经典。
如此经典的构思和创作,不仅展现古琴乐与自然界丝丝入扣的本质,更轻易把聆听者带入一种自然和空灵的境界,辉映栩栩如生的画面,陶冶性情之余,也得以安放心灵。
如果心足够沉淀,就能够感受琴音与心的对话,如同一股清流润湿枯燥不安的心灵。
如同《禅林飨宴》专辑里的<荷语>,描摹的是池里盛放的睡莲,叶上的水珠和雨水的对话。用心仔细聆听,琴音的起落之间,夹带着莲花和雨水无染的芳香,足以洗涤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它们之间的话语也逐渐消融在虚空的宁静里,不再重要,一切都变得毫无造作,让心灵回归本然如是的状态。
古琴,通过“缓”和“慢”的精神,在现今高速和快餐文化的社会当中,形成一股珍贵的清流,因为它能让心安住,而得以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德欣,这一路走来,以他自身不断的修炼和对于生命的领悟,将自己将近大半的人生倾注于琴音的教学。演奏和创作,不仅仅只为推广古琴,也在引领知音透过古琴乐,学习在高速节奏的生活中,放缓步伐,逐渐回归简约和自然,真正品味生命的甘露,奏响心弦之妙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