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 / 悲 / 专 / 题 】
腊 八 节
熬十里飘香的粥
结四面八方的缘
陈淑娴分享她在八打灵观音亭
教导素食烹饪班30年来的教学体验,
熬出了三心:爱心、耐心和包容心。
“我秉持一个理念:有素同享。
开启卓越素食菜肴的锁匙,
不仅仅是懂得如何准备食物,
还必须对不同食物的特点和起源有深厚的了解,
知道怎样在不同的菜肴和文化中善加运用食材。”
新春开始,大地新生的当下,一碗“腊八粥”,带给人舒服恬淡的感受,如同那锅煮了十多个小时五谷米与莲子交融的粥,如水一般顺滑,暖人脾胃。
“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煮粥供佛是佛教的传统,我特从原典中找出佛陀时代的粥、祖师常吃的粥,试着以现代手法、简易的料理步骤,与观音亭素食烹饪班的学生团队们,以五谷米配上12种的食材:马豆、腰豆、莲子、白果、花生米、香菇、豆干、大红枣、青豆、枸子、白米、糯米,为大家烹煮一碗充满古味的粥,体会前人修行的况味。”陈淑娴一碗腊八粥和12种食材,就像一条修行路,不柔不刚、不松不紧,恰到好处。
以法为食 长养道心
用于煮腊八粥的锅非常大,淑娴从清晨五点就得开始准备,先是倒水加热,再加入白米,数小时后加入已较早焖熟的莲子、白果、马豆、腰豆等食材,以滚水煮至五至六小时后方能起锅,因此每三至四小时就要轮班一次,由两位义工齐力翻搅,一旦不够专注,还可能烧坏整锅粥。
“煮粥的当下,一心一意专注地搅拌,就好比是禅修的练习。”淑娴认为一粥一饭,平常心是道。当看到粒粒分明的白米和莲子,在滚水中慢慢变换面貌,最后交融成一片浓汤状,再也见不到原本的形态,水面也从起伏不定逐渐趋于平静,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就像达到某种无法言谕的美好境界,心中不知不觉盈满法喜,自然忆念起佛陀的精神。
“佛陀对于托钵来的食物没有拣择,在涅盘前,即使信众供养的食物是腐烂的,佛陀还是毫不犹疑地吃了下去。佛陀这样的度化众生,提醒我们放下我执。”
二千多年前,悉达多舍弃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乳糜,是佛教吃粥的开端,之后从律典中,我们看到佛陀再次从喝粥中体验到粥的好处,于是提出“粥有十利”,开启佛教晨起喝粥、为病比丘煮粥疗病的传统。而从弟子们煮粥、喝粥、供粥的经验里,佛陀还提点了不贪不嗔、不迎不拒、不苦不乐,中道的饮食观。
透过一碗粥,好好饮食,感受每一口食物对生命的意义:“我感恩在八打灵观音亭亲近到镜盦长老,从老师父身上,可以看到修行者对饮食的态度,老师父不会主动要求菜色,也不要求可口美味,只会提醒口味清淡一点。”
这一份“淡味”,便道出出家人饮食淡泊,一心系念的是以法为食,长养道心为业。
简单态度 原汁原味
道元禅师提出煮粥要有三种技巧与六种持心。三种技巧是自己动手、即使是一滴水也要视为自己的生命、一切以无心为之。至于六种持心,则是道心、供养心、功夫心(彻底改变自己的心理准备)、喜心(创造生命的喜悦)、老心(提贴对方的心)以及大心(无差别的心)。
在这六种持心之外,陈淑娴分享她在八打灵观音亭教导素食烹饪班30年来的教学体验,还熬出了三心:爱心、耐心和包容心:“我秉持一个理念:有素同享,开启卓越素食菜肴的锁匙,不仅仅是懂得如何准备食物,还必须对不同食物的特点和起源有深厚的了解,知道怎样在不同的菜肴和文化中善加运用食材。”
在一粥一饭中,细细咀嚼自己与他人、万物的关系,尝出一粒粒米里的法味,淑娴30年来的观音亭素食烹饪班的最佳代表作,即是每年五月一日观音亭举办的“慈悲捐血运动”,她与学生团队们烹煮的爱心椰浆饭(Nasi Lemak ) 与前来捐血的大众结缘, 至今已有25周年,极受大众津津乐道,前来捐血品尝其爱心饭多达四千人,推广心灵环保、健康素食之余,品味生命智慧的丰盛美好。
“您对食物抱着怎么的态度? ”
“是一种简单的态度。食物一定要新鲜,有益健康和美味可口。选用的食材,必须考虑对环境是否友善。至于我对烹饪的态度也是一样的。烹调必须做到色香味俱全和原汁原味。”
这样的道理,就像一碗粥,淑娴以最单纯的味道,引领自己回归当年发愿;要推广素食烹饪广结善缘的初发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