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 悲 专 题 | 乐 活·乐 佛 】
·
继程法师:美,是一种无目地的快乐
周金亮:做一朵冲击巨岩的浪花
·
人人想快乐
不知从何求
究竟乐之道
原来在禅修
要享究竟乐
莫再向外求
禅修乐之道
迥心来禅修
专访|一如 · 图片提供|周金亮
岁月,就像太平湖的湖水,我们把自己一分一秒地交给它带走,在岸上的那个人,每天都在成为新的自己。但是,每天那个新的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更好、更快乐的自己呢?
曾为同乡太平、中学时期同校同班华联国民型中学的继程法师与周金亮,结合各自的文字和音乐创作了超过百首佛曲,今年是合作30周年,岁月如歌,就像继程法师与周金亮联合写的一首《童心·禅心》——
◆ “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去维持和谐,而金亮与我单纯的意愿就是继续透过佛教文字和音乐,把这股慈悲力量发挥更大、更远。
继程法师与周金亮如是禅心的世界,即是究竟乐的世界。
“我们常说,佛法那么好,为什么知道的人那么少?其实那是因为学佛的人,知道了佛法的好,但是自己没有变得更好,没有把佛法的好,“活”出来。佛法其实不是一种宗教,它是一种让人解脱的智慧。学佛的人要够自在,自在才能得到快乐;而极乐的世界就是涅槃。”继程法师还原一个真实的究竟乐的世界,实在不是一件难的事。
“我突然想起蒋勋老师介绍过的:美,是一种无目地的快乐。很多艺术家会发现,通过修学禅法,他们自己对真善美的体会及表达和创作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学佛的人,要让别人也来学佛,让他们分享、享受自己学佛的自在与快乐,除了用说的方式,应用艺术的表达手法其实是可以不用语言,就能感动别人。所以很多中国的禅师就通过书法、书画及音乐的创作来表达他们的体悟。”
我问师父:“离了苦”真的会“得乐”吗?”
“我們的不快樂是來自我們的追逐與不能滿足,我們的苦是因為這些不快樂的因和果形成的輪迴。佛說人生是苦並不是否定人生,而是實觀生命,點出生命的真實情況,讓我們看清此現象,並找出此現象的問題癥結所在,使我們不會迷惘於假相中追逐,造成內心的不快樂,更因此形成輪迴,流轉在苦與煩惱的惡性循環中。
而更重要的是佛在點醒這一切後,直接告訴我們如何通過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行為與生活、正確的修行方法,逐步地將不快樂和苦的原因消除,而寂滅種種的苦達到究竟的快樂,完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不快樂是因為追逐和不知足,並想通過外境的滿足來填補內在的欲望,而欲望無底,外境有限,不論如何填補,都必然是空虛的,而追逐便無休止了,如此的輪迴,當然只有讓心愈陷於苦中,不能自拔。
只有見到心的空虛,乃是心中染著強烈造成的,非外境的追逐所能填補;而心中的染著是因為對身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的無知與迷惑,才引生的。明乎此則知其根在無明與迷惑,故若欲除此空虛,需先從此迷惑下手,去真正明見一切的實相,也即是身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真實相,破除對一切假相迷惑,才能根本地解除無明,而達到解脫。
身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實相,即是無常無我,無一永恆的主體、實體,故不得以此為自我中心,需得隨順因緣的無常無我法則的運行而處理身心與外境,如此方不會產生對身心的染著、對外境的染著。從此無知與迷惑的心理中走出來,不再染著於一切時,身心的苦自然就寂滅了,身心的不快樂自然就不再有,那就是寂滅而究竟快樂。
禪修是通往此究竟快樂的必經道路,通過止心於一處的定,無事不成辦,依此定心通過觀無常無我而證得的智慧,無苦不寂滅,無樂不究竟。”
究竟乐何处寻呢?
继程法师为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的“Fun 松一日禅”写了一首《禅修乐之道》:
人人想快乐
不知从何求
究竟乐之道
原来在禅修
要享究竟乐
莫再向外求
禅修乐之道
迥心来禅修
师父说禅是一种修心、修炼,使到我们身心能够得到调和的方法。它让自己静下来,往内看,心得到了一种安定,而安定的心是清净的、简单的,这就是心的本然性。本然的心就不再杂染,就会变得更沉稳及更清明,而这个本然的心与艺术创作结合,才能有禅味。
游戏笔墨游艺于禅
“禅不是什么规矩都不要守,反过来正是因为懂得守规矩而获得了自由。禅一定与修心有关,与提升心灵的品质有关。艺术可以修心、调心,因为艺术学习与创作需要专注及稳定和统一的身心。统一的身心,手的技巧就能和心结合,而艺术创作也就成了传达内心对于真善美的体悟的载体。通过禅修的功夫,艺术创作得到了提升;而通过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修禅者也能让其禅修功夫与生活结合,因此生活变得更轻松、自在、快乐。
继程法师经常书写佛偈禅诗,透过书法、水墨画的结合传达禅的消息,他说自己不是书法家,没受过传统科班的训练,只是游戏笔墨,游艺于禅,以佛心与大众结禅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