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 若 法 味 


生命的疑情


佛学是佛陀用其生命的疑情去验证而内证的

我们读佛学只是收集佛陀的教育

汇集成资料

读过佛学的人并不意味就很有修行。

·无得

人生的觉悟须要智慧的引导以智慧而正知见有正知见才能入佛知见。故言六度万行五度为盲,般若为导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如此言语虽然声势不凡但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到般若的妙用那可是关键啊佛陀入灭 2500多年后的今天学佛似乎只有佛学。虽然许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学佛不等于佛学但是当我们摸摸自个儿的心坎时,除了佛学外好像就还真的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行了所以我们不得不从佛学下手。绝大多数的人更认为读过佛学的人便很有修行;而没读过佛学的人呢就视之庸俗平凡,一眼望过去便对他先打五折这些不是你我都有的惯性反应吗?只是大家都不禁然的跌入了这种思考模式。

佛教发展到今天佛学虽然被视为不可缺少的启蒙但是那只是一种知识或资料的累积。这与学校的学问没什么两样,差别的只是内容的不同,其方式、过程等等都是相似的。理论多了资料多了可智慧就自然的多了吗,资料的丰富与智慧的开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绝对的必然。资料是外来的没有个人生命疑情验证过的资料纵使您能将他从头背颂到尾那亦非您所有。

那些佛学资料是佛陀用其生命的疑情去验证而内证的这就是证量。我们读佛学只是收集佛陀的教育汇集成资料接下来我们就照单全收这还不打紧但我们还不加思索一认便认定所了解的所读的所听的所看的都是真的。就说佛陀觉悟缘起性空的法则而悟道吧!我们佛学课程的缘起法不知讲了多少遍啦分析得是极细腻又透彻但是简表做得再多论文写得再长可不见有人契悟真理,这就是知识与般若的差别。

只有通过生命的过程与生活起伏验证后的佛学资料才能激起那吾人心底的般若正智进而流露出来的就不只是知识资料那么简单了那不是一成不变又僵硬的佛学;而是善于权巧施设的方便妙用这才是学佛的证量啊佛学资料就如读书考试般不温习就会忘了若有时常复习则会常住于心这就是资料,所以我们不难了解我们从前读过的佛学稍微没温习便忘了,为什么它会被遗忘呢,那是因为资料是外来的不是自心流露的。

大家耳熟能详的修行次第闻思修信解行证”,看似简单的三四个字但是我们的学佛的进度多是只有而没有思修”,或只有信解而没有行证”,那是因为我们都缺少了生命的疑情没有敏锐的思考能力不多加探索思考以为别人讲的就没错了。没错是没错,但是经过咱们脑筋加工后的资料就一定有偏差故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切的佛法还须经过吾人的思维与考证方才尽而受用啊!

生命的修行历程不可没有疑情虽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其信是信众生皆可见性成佛,但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没有疑情的核验,没有静虑的修持没有对知见的超越是不能进入的佛法更深一层的。大脑的产物都是加工后的东西已经离开了它的真实相它必须不断的被超越不断的被否定,切莫误认您所想的所了解的是真的才是那是带着妄想的见解。疑情是般若的基石如果大家对生命没有疑情佛法对您而言只是您脑筋中比别人稍微多一点的资料罢了 

 文  郑 振 荣

从企业工作走进厨房, 从厨房走入了未知,没有了身份, 没有了故事, 不留念过去, 不期望来来,

学习在未知当中去见证当下及生命的真……纯粹分享……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