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 悲 观 】
\
盐喻
\
经中所说的盐,
比喻吾人的不善业力,
应受恶报,
就在仅有的极短寿命且不懂得去修正身心,
加以改善的情形下,
终究要尝尽盐多水少的咸苦。
\
文|姜联招
经中所说的盐,比喻吾人的不善业力,应受恶报,就在仅有的极短寿命且不懂得去修正身心,加以改善的情形下,终究要尝尽盐多水少的咸苦。反过来说,肯投入改善之路,认真修身、修戒、修慧,寿命又够长,他就有望重报轻受,如大河水冲淡了咸味,所受之苦就微不足道矣。
盐,最平常的开门七件事之一,蕴藏着大学问。
一位厨娘会告诉你,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是盐,最难吃的东西也是它;要调味得靠盐,要杀味也靠它。
你说,哪个东西可以在吾人眼中产生如此兩极化的印象,或说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
〈百喻经〉中的“愚人吃盐”的故事传诵着,说一个头脑简单的乡下人在远房亲戚的家里接受款待,在吃饭之际发觉某道菜淡然无味,主人家也发觉之后,马上以盐来调味,菜顿时神奇地好吃了。愚人当下就萌生一个想法:只用少许这白皑皑的盐调泮了一下菜,它就美味无比,如果纯然入口,岂不更加可口!?空想不如立试,他乘主人不备,立即抓了一把盐往口中塞。可想而知,后果是有‘苦’自知。
这个愚人自讨苦吃的譬喻,可以被理解为有闻无思,不究真象即贸然行事的结果,形象化地让我们体会三慧(闻、思、修)在修行過程中的重要。
进一步推演,以盐为喻还有更深刻的涵义在。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盐喻经〉有段佛陀的开示,大意是说一个人种了恶业,必然要受恶报,诸如受地狱苦果,那是极苦的果报。这业报就好像抓了两把盐放在水很少的杯子里,是难以下咽的。但同样的两把盐,是撒入一条大河中,那么对于饮者来说,就不会感觉其苦味。经中所说的盐,比喻吾人的不善业力,应受恶报,就在仅有的极短寿命且不懂得去修正身心,加以改善的情形下,终究要尝尽盐多水少的咸苦。反过来说,肯投入改善之路,认真修身、修戒、修慧,寿命又够长,他就有望重报轻受,如大河水冲淡了咸味,所受之苦就微不足道矣。
两种际遇两种结果,都围绕在盐的咸性发挥,善巧说出业果的可忏可改的特性--“当我们拥有充份的改善意愿与机会,时间又够长(寿长),一切改变就在掌握之中。”这是一段多么振备人心的提示,让我们顿时可挣脱宿命论的桎梏,迎向新生。
据知,就在基督教的典籍中也有“盐与光”的比喻,来表达这看似平常却不可或缺之物所蕴含的深意。
也许,就在我们不经意地享受着盐的美味之时,也来细思一下弘一大师从另一角度的看法:那一回,大师在某弟子家里用餐,饭桌上三菜一汤,弟子请大师先动筷。他挟起一口青菜放入嘴里细嚼起来,显得津津有味。随后弟子一家也纷纷将菜送入口,才一尝,都纷纷吐了出来,说:怎么这么咸!主妇当下连忙道歉,却又好奇大师为何可以甘之如饴。大师把菜吞下后,淡然地说了一句:咸也有咸的味道!
律宗大德依律行事,不轻易糟蹋一根食物,弘一大师将咸苦的菜视为佳肴,自有其一番道理在。一般学佛人,不妨在适宜的分寸中,选择离苦之道,那是世尊乐见的中道。至于如何拿捏,就好好请教身边的善知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