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 界 一 花 】
\
达摩祖师禅法
——《二入四行论》上
\
文 · 传闻法师
\
我们发现很多人
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
一定有这种感觉,
不知道怎么入门。
最近在回顾大马佛教学佛的黄金时期应该是70年代至90年代。
那时候在达摩难陀长老、竺摩长老等及马佛青的积极推动之下,很多佛教会成立如雨后春笋,学佛风气蓬勃发展。
那段时期,科技还不怎么发达,家里用的是黑白电视机,电视节目只从下午3:30开始至晚上12:00就唱国歌收场了,外来的娱乐活动很少,生活简单。
所以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中学生,凡是有时间都会往佛教会去参加活动,如打羽毛球、上佛学班、佛曲班、佛学生活营等,中学和大专学府也开始有了佛学会,大家有机会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更难得是我身边有很多佛友都发心出家,成为佛门龙象,传承佛陀教法,续佛慧命。
反观两千年后的学佛时期,随着时代的改变,佛教界渐渐倾向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佛教徒向外求的多而让附外道不断地涌现。还有生活忙碌导至没有时间到道场或佛教会学习佛法,虽然在网上也可以听闻佛法,但是佛法杂讯及人工智能的出现,真伪难分,这些已成为学佛的危机。
我们佛教徒可以用什么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一个内忧外患的学佛时期呢?
当我阅读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觉得它可以引导我们了解这世间千变万化的真相而内心不受干扰,以及如何回到清净自性的本来面目,解脱自在。
达摩祖师在中国北方传授禅法的时候,亲自将《二入四行论》传给道育及慧可等众弟子为入道要旨。由弟子昙琳所记。此论言简义丰,理事具备,实为宗门纲要,修行人的指南。
达摩祖师一生中有许多著作,根据敦煌出土资料,作为达摩学说而流传的诸多著述当中,只有《二入四行论》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
这在学术界和教界一直是得到认同的。对于理解中国禅宗及中国佛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达摩祖师本是南印度 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有一天,他的父王香至王邀请当时在印度十分有名的禅师,般若多罗尊者来王宫讲解佛法。
般若尊者是印度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香至王为了表示对佛法的恭敬和护持,将一颗非常大、非常明亮的明珠珍宝供养给般若尊者,护持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般若尊者借此机会以这颗明珠来说法,同时也是考验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他就问:“世间还有什么比这颗明珠更明亮的吗?”
香至王的大儿子和第二儿子都异口同声地说:“ 这颗明珠珍宝是世界上最明亮了。”
但是第三个儿子却说,世间上最明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当我们的心发亮的时候,他的光芒能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指心一旦开悟就有极为强大的力量。果然这是非常有慧根的答案。
般若尊者知道三王子悟性高超,当下就要收菩提达摩为弟子。在尊者的影响下,他终于舍弃了荣 华富贵的王宫生活,追随般若尊者出 家修行。当时只有34岁的菩提达摩接着服侍般若尊者四十年。尊者将 禅宗的心法传给了74岁的菩提达摩,他便成了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
禅宗有一个公案:为什么达摩祖师来中国?
有一僧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这是非常出名的公案,表达了达摩来中国的目的就是弘扬直指人心的禅法,如何回到清净自性的本来面目,不受外境影响,出离三界,解脱自在。
祖师禅之独立宗门,虽以达摩为主因,但亦是由当时有很多增上缘助成。这就是说中国当时在达摩之前,已富有超教顿悟的风气。
那么在达摩之前到底是谁把印度禅传入中国呢?

当佛教传入中国四年之后,第一位是伊朗(安息国)的王太子安世高,他所翻译的禅学经典有大安般守意经和禅行法想经 …等。
在同时期,还有来自月支国的支娄迦谶,通达六国的语言。除了翻译禅学经典,更多是大乘佛法经典。
那么第三位是鸠摩罗什大师,他所翻译的禅学经 典带有大乘菩萨禅的色彩,实践中道正观的“行般若波罗密”,即“定慧双修”与实践“中道实相”。所以鸠摩罗什把大乘佛教精神带进中国,更明显凸出中国特色的禅法体系。
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了悟一切诸法的本性,明了一切因缘本来是空。那么诸法本性空故,不需离开 有而悟入无;因缘本来空寂故,不必断除因缘而归入空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
第四位把印度禅传入中国是佛驮跋陀罗,中文名字叫觉贤,他的师父佛大先是一位大禅师。中国的智严法师到罽宾国向佛大先禅师学习禅法。后来智严法师礼聘觉贤前来中土 专为弘传禅法。
所以在达摩祖师还没有来到中国以前,就已经有很多位来自印度的僧众把禅法带入中国了,还有更重要的是中国东晋、南朝宋时高僧道生法师,跟随鸠摩罗什翻译经典,道生法师所提出的顿悟成佛禅奠下了中国大乘禅法的基础。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一定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入门。
因为进入到佛法有很多法门,但是达摩禅法的要义,不出两种方法,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
佛法不只是悟了就够,还要本着悟入的见地,从生活中事行上去融冶,销除无始来所累积的习气,这叫“修道”,见道后修到究竟圆满。
达摩祖师的“理入”可以归为三个步骤:
第一是“藉教悟宗”,确立“含生同一真性”,要深信所有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之真性。真性本体,众生本俱。只要悟了这念心,就和佛的心没有两样了。
只是由于被妄想烦恼的客尘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因此须确认“舍妄归真”的信念。
第二是通过坐禅“凝住壁观”,很多人认为“凝住壁观”是打坐时面对墙壁就称为壁观,这是错误的解释。正确的壁观是内心破除自他二元对立的心态,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不执着自己,也不执着对方。所以就是完全放下,亲、冤,爱、憎,是、非………等。总之,不起相对的分别心,所有一切进入不二,这就叫中道义。
第三是不执着于文字,使自己的实证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就是开悟的境界。
从“舍妄归真”后就可以“凝住壁观”,回到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只要能够收摄回归自性清净心,当下即见如来。
我们凡夫有烦恼,就是因为常常带有对立的心态,你错我对,我是你非,有赢有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都在你我之间缠绕,没完没了,所以继续活在轮回之苦。
当这念心起了分别,妄想,就是凡夫;这念心如如不动,不起凡圣想,就是凡圣等一,平等不二。着相的叫做凡,不着相的叫圣。
实际上“理入”就是讲开悟的方法和开悟境界。
(待续,下一期分享四行)

\ 文 \ 传 闻 法 师
——吉隆坡鹤鸣禅寺住持、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顾问、行者培训营发起人
即心即佛;佛眼即汝眼,佛心即汝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