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一生与教导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而不能成佛原因,
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时感言
整理|一如
佛法是涵蕴宇宙甚深的真理,非世俗之学问所能理解,而众生本性刚强,难调难伏,不易突破,难以解脱生死轮回的桎梏。依印度教所言,自称人类世界的创造者“最高神”名为梵天王,曾下凡恳请佛住世说法,众生的确难以度脱,但也有利根而可能达解脱之境者。
释尊累世依八正道三七菩提法修行而成佛,为众生说法,令弟子觉知四圣谛及修持八正道,降伏一切烦恼,从轮回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生死的彼岸,故名转法轮。
成道后的佛陀,到迦尸国波罗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第一次为五位随从部将憍陈如、马胜、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说法,三转四谛法轮,即宣讲三次四圣谛之佛理,首次度化五位比丘弟子,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佛陀成佛之后,即向弟子们开示:“家为男女互相占有,物质共同享用,依此发展到整个社会族群及国家,导致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常起互相侵略争执,苦迫不已。
出家,个人只是为了看破自我,舍却我相,了解世间诸苦的果报因缘真相,以求解脱生命轮回之苦。”
三转四圣谛法轮“苦、集、灭、道”:
一、示转,指示众生“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劝转,劝示众生“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证转,证示众生“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初转法轮之典故|
佛陀悟道之初,考虑选择第一批讲法度化的对象,所想到的是他刚离家入林修道,而曾经向他授业讲道的两位恩师,即毗舍离国婆罗门的仙人跋伽婆仙人,以及摩竭陀国的阿罗罗迦蓝仙人,可惜这两位恩师都已经过世了,与佛法无缘,所以佛陀就想到跟随他六年修道及保护他的五位侍从,憍陈如等五人。
这五位侍从,本来是他的父王净饭王授命派来保护佛陀出家修道的,所以这五位侍从日后也跟随佛陀一起过了六年苦修的生活,后来佛陀发现苦修苦行并不是修道的究竟,就放弃了苦行的修道方式,转而以中道的方法进行修持,此时,跟随他六年的五位侍从认为佛陀道心退转了,道心动摇,畏惧苦修的痛苦而退道心,所以从此就与佛陀分手。
佛陀跟五位侍从分手后,就独自一人独于菩提树下修道,所以他就立下金刚誓愿,若不成道,誓不离本座,他一定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后才要离开禅座,他在菩提树下足足坐了七天七夜,密集精进地每天苦修参禅,终于第七天半夜里,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当时憍陈如等五位部将随从,听到佛陀向他们说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大道之后,深感惭愧。当初他们认为佛陀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之供养,以为佛陀已放弃了苦行,退了道心,五人就商量等太子来找他们时,皆不起立迎接太子,也不行礼致意,更不为他放置坐具,不予理睬,一切就随太子自便,以此来羞辱太子。
而这一天清晨,佛陀来到鹿野苑五位侍从所修行的地方,因佛陀得道之后,容貌庄严,仪态威仪,光明无量,五个人见到佛之无量庄严相貌,皆大吃一惊,曾与他们一起苦修的太子,本是瘦弱乌黑,几乎不成人形,而现在的佛陀竟是如此的庄严威仪,光明灿烂,神采奕奕,恭敬之心油然而起,众人就不知不觉地自然站起来向佛陀顶礼迎接。
有人就替佛陀拿衣钵,有人取水来供养佛陀,甚至有人向佛陀跪下来洗脚,五个人都违背了当初不迎接礼拜太子的约定。
佛陀当时就对憍陈如五位侍从说:“你们事先都约定,当我若来访时,不理不睬,也不以礼节来迎接我,为何现在却不遵守你们先前之约定呢?”
此时,憍陈如五人,惭愧地向佛陀说:“我们都是愚痴无知之人,不知太子已悟道成佛了。回顾六年来的修行,你每天都只吃一粒米,修苦行道,后来你开始接受牧羊女的羊乳来供养,开始进食了,所以我们以为你放弃了苦行,已退道心,不再修道了。”
佛陀对憍陈如等五人开示曰:“以你们智慧,是无法了知我所证得的佛道,应知肉体若长期处于苦修当中,精神就不振,体力不支;而肉体若长期处在享乐之中,精神就萎靡,心神迷乱,两者皆会昏沉,所以苦行与乐行皆无法悟道。假使能够舍弃苦行与乐行之偏左偏右之道,当取中道而修行,身心灵方能达到统一境界,令心灵安住于寂静空明当中而修行正道,以超越生老病死诸苦,我佛陀就是依顺着不苦不乐的中道而修行,终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而悟道成佛。”
五人听佛开示之后,欢喜无限,立刻五体投地,恭敬礼佛,求佛收他们为出家弟子,随佛出家修行,于是佛陀剃度憍陈如等五人为首批出家弟子,开示四圣谛的真理,讲解人生苦报的因果道理,以及如何灭苦的方法,讲解人为何有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亲情别离苦、五蕴炽盛苦等八苦的原因,以及如何修道的原则,最终乃能灭除生老病死及生死轮回之苦,使五位比丘憍陈如等人立即觉悟得道,此为佛陀初转法轮,为五位比丘弟子开示的典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