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70年代的情怀,

很多人觉得老土了,但是这样的感情从来不过时。

当我们用流行做媒介时,

很多事情变得快了。

心的距离相对却远了。 


小时候人和人的距离只是一张桌子,我不跟你好了,把桌子拉开一点,是位置的距离。长大后人与人的距离是心的距离。

风月无涯。

对一些愿意把心距离放近的朋友特别的想念。

这世间除了父母和家人外,对于其他愿意对我们好的人真的是感恩啊!

小时候山居,念中学的时候回到城市,每两个星期会去山里探望外婆。外婆家没有电灯,照明不理想,傍晚时分,山谷一半笼罩在影子里,大概一小时后就会慢慢暗下来。我常常拖到最后一分钟才离开,离开时,外婆倚在门口或坐在门口的藤椅上,一直挥手目送。

有一次,遗漏了物件,回去取,看到外婆目光还是停留在我刚才离开的地方,心中确实很不舍,以前有一句成语叫“倚门倚闾”,感觉人和门,都望成一幅风景。

这些年来,常想起外婆倚门而望的身影,仅仅是这样子的守候,这辈子已经报答不完她的恩情,更何况把我带大。

虽然那是七十年代的事情,到了21世纪,父母对孩子的情份其实还是停留在倚门而望的盼望里。甚至更多是希望孩子回到家乡时多留在家里陪伴,而不是回到家一会就出门会朋友。年代不同,父母的想念却是是一样的。


上了年纪的父母,每次新年,都忽然好像变成大力士一样,把厚重的床褥搬出户外晒太阳,把米缸填满,准备的食物可以吃上半个月,一切就绪,就倚门而望。“孩子快回来了吧?”,“路上会不会塞车?”又时不时差老伴打电话或去门口张望。

假期结束,孩子回程,父母总是倚门相送,车子远去了,母亲还倚在门口。

一下子安静下来的客厅,只有神台上的电子蜡烛是亮着的。

70年代,风是从街这一头吹过来,吹了半个世纪,风还是继续。只是我们对一些恩情是否还是如初的惦记和熟悉?

我有一位老朋友,去怡保做义工的时候,常夜宿他的家,每次要回去了,他和太太会在门口倚门相送,他的房子建在大路旁,车子需要回转才能上高速公路。当我们车子转回头,经过他家,还看到他和太太站着大门外和我们挥手,直到我们的车子远去。每次都如此,让我分外感动。

也有一位报社的好朋友,我们去拜访她,离开时她坚持送到楼下,站在原地,看着我们的车子离开,才回到办公室。虽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却温暖人心。

21世纪,70年代的情怀,很多人觉得老土了,但是这样的感情从来不过时。当我们用流行做媒介时,很多事情变得快了。心的距离相对却远了。

每每都很感恩朋友之间的情谊,确实,这世界上除了父母有义务对我们好以外,其他人对我们的好,都要很感恩。

关于倚门而望或相送,也许过去电话不普遍,父母就会坐在门口一边张望通往家门的小路,一边等待,那时候,等候的时间很长,心与心却是最短的距离。

希望这样的温暖可以继续下去,望成人间最美的风景。


\ 文  欧 芙 伶

——心灵文字工作者、专栏作者

朋友称她“作家”,她戏称自己是“坐家”,坐在家里写字的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