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尘 道 场  


14岁出道,62岁剃度,死前出专辑,

是传奇歌手
也是法号“自闲”的出家人


13岁弹吉他,14岁在咖啡馆演唱自己的歌,17岁组建乐队,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足足唱了68年。 他是诗人、小说家、歌手、画家、演员,出版过9本诗集、两本小说、17张音乐专辑。 他还是一位僧人,36岁开始修禅,62岁剃度出家。 他就是莱昂纳德 · 科恩(Leonard Cohen

科恩嗓音低沉浑厚,歌曲涉及爱恨、信仰、战争与和平、欢愉和抑郁等,他的音乐生命也是同辈歌手中少有的“长寿”,他在80高龄之际,还出了新唱片,获得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



22岁时,科恩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让我们比较神话》,这部诗集后来获得了麦吉尔文学奖。以后科恩又推出了《大地的香料盒》《献给希特勒的花》两本诗集。


29岁时,科恩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小说《最喜爱的游戏》,他的第二本(也是最后一本)小说则是轰动一时的《美丽失败者》,赞美者称它为“最奥妙博大、令人着迷的加拿大小说”,厌恶者称它为“令人沮丧的大杂烩”。

科恩是犹太人,所以他从小信仰的是犹太教。直到1972年,当科恩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陷入了抑郁。


1969年,在狂热的嬉皮年代,科恩在朋友的家中偶然与日本的“杏山和尚”佐佐木周承相识。而那时的科恩大概未曾料到日后会与其结为师徒。从此之后,他只要一有了逃离的念头,就会跑到秃山去修行。

1994年,60岁的科恩带了一个咖啡机、烛台、一个键盘、一台笔记本电脑,选择在南加州秃山上的禅修中心隐居修行,他小木屋中坐禅。


“两耳不闻窗外事,任由它们如一部他无心观看的老电影的胶片从卷轴滑出。时间在四季的变换和周而复始敲响、标志着又一天的‘摄心’即将开始的铃声中悄然流逝。”

 

1996年,他在山上剃度出家,师从杏山,法号“Jikan” (自闲)。

“人们以为寺院是一个宁静专注的地方。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它是一所医院,很多来这儿的人都快不会行走和说话了。所以,这里的很多活动都是让人们去学习如何走路、说话、呼吸、为自己做饭,去学习如何在寒冷冬日里为自己开出一条路。”


在寺庙中,科恩每天仅睡4小时,凌晨2点半便要起床干活,他每天清扫厕所,为导师做饭,晚上会和导师喝一些清酒。其余的时候,便盘腿坐着冥想,连续几个小时都不会动弹。

 

他说:“表面上看,这种生活令人难以理解,且带有惩罚性,但实际上却很不错。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佛教徒,我只是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它极像学习演奏一件乐器。”


他的作家朋友说科恩在寺院简直如鱼得水,“但又有什么不对劲儿”。1999年科恩还俗下山,跟随他一起的还有5年来攒下的一皮箱诗歌和素描小画。

结束五年的禅修生活,科恩重新回归音乐和诗歌创作。他曾创造《渴望之书》,开头有十几首诗与禅修有关。禅修,让他更清楚了“死亡”的含义,也参透了人生。

 

其实“死亡”的话题一直是科恩的创作惯性,他对于死亡十分坦然,有着“向死而生”的情怀。


“我是一个喜欢秩序的人,我希望(在死亡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如果不行的话,那也没什么。不过我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有始有终。”


科恩曾公布一封写给玛丽安娜·伊伦的告别信,信中也提到了他对于死亡的平静态度,他写道:“我们太老了,躯壳也在慢慢凋零。我想,过不了多久,我也会追随你的脚步走向死亡。”


82岁生日当天,科恩发布了第14张专辑《You Want It Darker》,这是他离世前最后一张专辑,科恩流露出对死亡的平静——


“我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这事儿最好不要那么痛苦,其他也就没什么了。”

在这张最后向世界告别的专辑中,科恩依然用他低沉的嗓音在《Travelling Light》里唱着:


“ 我 是 转 瞬 即 逝 的 光,而 这 就 是 再 见 了 。”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