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尘 道 场  


“ 不 立 佛 像 

到底是什么什么意思?

在之前的一些关于佛学小笔记的文章里,小編用了一些漫画作为配图,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温馨的留言:

这位朋友的留言和提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确实有“漫画佛像不如法”“按《佛说造像量度经》所造之佛像才如法”种种说法,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早期的佛教根本是不立佛像的,因为佛陀反对偶像崇拜,(也因此,在宗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争议:佛教并不是宗教,因为宗教必须要有一尊神。)

▲《佛说造像量度经》菩萨面部比例像

佛陀为什么不准造像呢?因为怕众生着相,如果执着于相,看到雕像或画像,就会认为“这佛菩萨是真的,他会保佑我哦,赶紧多求一求,拜一拜!啊!但它如果没有被开光呢?这佛像灵不灵呢?这尊佛像比较庄严、那尊佛像不够庄严......”如此便很容易陷入到妄念中。


所谓: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这就是为什么,在希腊影响下的犍陀罗(Gandhara)艺术出现之前,佛教遵从“不立佛像(Aniconism)”原则,人们避免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而是通过描绘他的佛手印、脚印、空荡荡的宝座或无人骑乘的马来再现释迦牟尼的求道之路及其佛法。

“佛”不是人 ,也不是神或神仙,“佛”是“觉者”,勉强解释,是一种觉性。


我们现在讲拜佛,其实不是拜一个神仙,而是拜一个觉悟的状态、是对于觉性的证悟。

▲佛手印壁画

佛陀在世的时代,印度盛行印度教,印度教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神,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而佛陀在当时就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这和印度教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所以佛陀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佛脚印

佛陀从不让弟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认为个人崇拜会阻碍觉悟。

佛陀要求弟子们以法为师、以戒为师,也要求弟子们不要搞偶像崇拜。


他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个偈子有点简略,玄奘法师还翻译后两句:“应观法界性,即导师法身(或译‘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引用一段费老师的解读:

释迦牟尼这句偈说的是,假如你想在色相里面,声音里面寻求最终的解脱,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有些人想要成佛,想要觉悟,每天听法师诵经,想从法师那儿得到最终的答案,每天供着佛像,每天都要烧香拜佛,想从佛像那儿得到最终的觉悟。这是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说,如果你想真正彻底解脱,那么,听人诵经、烧香拜佛,本身都不是最终的解脱境地,都是一种外缘,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上面。最终的觉悟一定从你自己的内心发生,一定是你自己深刻领悟到的。

这个觉悟,就好像吃了饭可以不饿,别人可以给你食物,但不能帮你吃下去。你要解决饿的问题,你一定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东西自己吃下去。

所谓“色”、“音声”,就好比桥,只不过是一种中介,一种手段,目的是让我们从此地到达彼岸。所以,我们只是走过桥梁,而不是停留在桥梁上,即使停留,也多半是为了看看风景,然后,还是要去到对岸。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桥上。


佛陀入灭前,当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一、佛灭后,以何为师?

二、以何安住?

三、恶性比丘云何调伏?

四、经典结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陀说: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摈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所以,原始佛教,从不搞个人专制,没有任何的追捧形式,更别说盲目偶像崇拜了。

▲日本镰仓大佛铜锣烧

那问题来了,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什么佛教文化中有那么多佛像?

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我们执着于“不立佛像”这件事情,就又陷入二元对立了。


佛像的出现是有一个故事的。

有一天,佛陀突然失踪了,原来,是佛陀为了报答母恩,就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又因为有一些弟子虽然经常跟随着佛陀,但不珍惜胜缘,懈怠轻忽,更有弟子常为了枝节小事而纷争不断。佛陀心想,暂时离开人间,或许能令那些懒惰懈怠和喜好争执的弟子猛然悔悟吧。佛陀的四众弟子多日不见佛陀,苦寻不获,个个忧心自责,因而各自奋发图强。但是优填王却因思佛心切而病倒,并说,如果不能见到如来像,不久必将忧愁命终。大臣们非常着急,于是请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力,带着雕刻师上到忉利天,亲睹佛陀圣容,用紫檀木雕刻佛像,让优填王得以瞻仰礼拜。


这就是佛像雕刻的开始。

若说完全不应该有佛像,也是一种偏执,


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立不立佛像,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要着相。

所谓着相,就是迷惑于事物的表相,误以为事物有本质,既有本质,就生执着。

不着相,就能看透因缘流转,不执着于任何存在,跳出盲目追逐,从而回归自性。

跳出盲目追逐,又不代表完全放飞自己的傲慢心,所以我们又需要在佛像前,瞻仰这位觉悟的贤圣,我们俯身礼拜,其实是让自己这颗刚强坚硬的心变得平和柔顺,练习放下我们的傲慢心,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和菩提心...当我们把鲜花、净水供在佛像前的时候,不是因为佛像需要鲜花和净水,是我们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依然有那么多精彩的佛像艺术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寺院和文化生活中、如今还有那么多让人喜爱的佛像周边。


佛法是一门很圆融变通的智慧,它有八万四千法门,你可以深入经藏严守戒律,也可以开方便法门,善巧随缘。


不管是佛像还是佛手印,都能传达积极阳光喜悦的能量,让我们更珍惜生命,更安心地生活。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