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资国寺
◆
第一批搬进
寺院养老的人
◆
2023年,“寺庙养老”的概念火了起来。
大多数寺院建在山水之间,
远离城市喧嚣,
老人家在静谧、平和的环境里吃斋念佛,
为寺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寺院师父还会提供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
让老人有事可做,也有所寄托。
福建福鼎市资国寺,
住持贤志法师从90年代开始倡导寺院养老,
创办了国内首家经过民政部门批准的
佛教养老院——资国弥陀村养老院,
生活困难的老人家200元人民币即可入住。
▲
资国寺住持 贤志法师
以下是贤志法师的讲述。
资国寺建于唐朝,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刹。1996年,我担任了资国寺的住持当家,开始倡导在寺院里建设养老院。
我们去调研、走访社会的养老院,碰到很多老人,总会想起过去的功劳,对家里的奉献,老是想现在别人能照顾我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所以心里老是不平等。
社会上也觉得:“进入敬老院就是数日子晒太阳等死”、“子女不孝顺才进敬老院”……这些言论也给老人一种压力。
在寺院里修行念佛,很适合转移这些妄念。
▲
凌晨4:30,赶去做早课的老人
我们面向的都是有佛教信仰的老年人,现在养老院里有三百多位老人,两百多人是长住在这里。
和社会上的养老院相比,寺院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可能没那么精致。我们更关注的是丰富的老年生活,给老人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以及临终时的关怀。
城市化的发展,其实给老年人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想要的,是在山水之间,怡情怡乐,终老一生。早睡早起,作息规律,饮食上要偏于清淡和简单——寺院正好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
早上6:00,早课结束,老人去斋堂用早餐
我们的寺院依山傍海,空气和环境都很好。寺院里的作息很规律,早上4:30朝钟,三餐吃素,6:20吃早餐,11点吃中饭,晚上5点吃饭,8点就睡觉了。
每天固定时间寺院有早晚课,老人们可以参加。他们住的楼里也有24小时的念佛堂,老人们随时可以去做功课。
▲
师父带老人抄经
▲
每月一度的生日会
寺院面积比较大,老人家可以散步锻炼,我们还有派一个师父来教他们打太极、八段锦。饭后也会有师父带着老人家念经、绕佛,走至少半个小时。
每个月农历中旬,我们会给老人家做一个生日会,让他们觉得有人尊重他,有存在感。特别的节日都会做活动,给老人家带来一些文化和精神上的补充。
他们也很积极地参与到寺院的义工活动里来,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拔草、打扫卫生都会干的。
▲
寺院前老人开荒出的菜地
▲
寺院里的老人帮忙摘菜
他们很爱种菜,寺院前面有一片荒地,所有的老人都参与了开荒,或者在后山的空地上种菜,吃不完的就拿到斋堂来一起吃。这样他们也觉得自己还能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而不是没有用了。
很多身体健康的老人还会服务别人,比较年轻的老菩萨,照顾更老的老菩萨。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它会产生很多效应,对晚年会更加乐观,对未来不再迷茫。
这里的老人都自己有课程,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看多少经,就不会老想着家里,老想着社会。他想的是我余生当中要好好用功,不要空过时间。
妄念和负担没有了,每天有事情做,痴呆、癌症比较少,久病卧床的也比较少,100多岁的长寿老人也有两三位。
寺院养老院和社会养老机构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临终关怀。
按照我们的经验,很多老人恐惧死亡,其实是害怕身边没人。一生病就送医院,一往生就到太平间,不到半个小时已经运到殡仪馆去了,等待子女择日火化。老人们也是很遗憾,一辈子到最后还是在医院里面抢救,除了医生以外就是机器的声音。
所以我们有生命关怀助念团,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念佛,给他聊天,子女也围绕在床前,这个时候他就感觉到非常温暖,很安详就走了。
我们会鼓励养老院里的老人,给老菩萨送往生,为他助念。整个过程,他看得见,他要参与的,他就觉得这太好了,我以后也要这样,恐惧感慢慢就没有了。
还有些人早早就写下遗书,以后我往生,葬礼要怎么简单地做,剩下的钱拿去做贡献、做慈善等等。这些的交代是一种释怀,是一种放下。
三餐吃饱,用功跟上,什么时候走,那是一个自然的规则,不要去烦恼和恐惧它。
▲
贤志法师和老人
创办资国寺养老院的初心,就是希望给社会减轻一些养老压力,给国家减轻负担。
90年代的时候,我走访周边的国家,发现他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那么我想,中国未来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几乎每两年日本、韩国、新加坡一带我都要跑一圈,去看他们的养老出现了哪些新的概念,哪些新的配套设施。
我们是公益性质的养老院,民政部门有一个规定的入住价格,但我们就是随缘,有钱就多拿一点,没钱就少拿一点。再困难的最少也会拿200块钱,因为不交钱的话有些老人会有自卑感。
因为有信仰,他们就把养老院就当做自己的家,把资国寺作为自己的归宿,这样子他们住得就很舒心,不是说天天在那烦恼,环境怎么样,房间高级不高级。
▲
护理院里的护工和老人
很多养老机构都缺乏护工,还会听到虐待老人的新闻。人总是有不平等和嗔恨心,所以不能老谈工资多少才能干活,爱心跟不上,工资再高他也会出事。
我们选择护工,也会选择有信仰、有爱心的。他们理解老人过去的奉献,就可以用慈悲心、恭敬心来对待他们。
我们也会定期跟护工们座谈聊天,疏导他们的心情。年轻的护工,只要为老菩萨们服务5年以上,我们都会有记录,等他们老了之后,可以优先可以入住,免费入住,因为他有奉献,老了理应得到别人的恭敬和照顾。
有了敬畏心,一切都会平等的。
这几年,很多寺院会来做调研参考,也想做本地的养老院。我们和社会上的养老院交流,有的负责人会问我,能不能帮助他们也设立一个佛堂,证明这一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了。
寺院养老是一个信仰情怀,社会养老则是一种物质情怀,如果是精神和物质两边都上去了,那就最好了。
把老龄化的问题,养老的问题,广而告之,让全社会人都来认识它、理解它、包容它,最终有人去奉献他,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韩爷爷 67岁 河南开封人
我现在是“候鸟式养老”,春天我们那里温度好的时候就回去,冷的时候就到寺院这里来。去年(2022年)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今年(2023年)差不多住了半年时间。
每天早上4点多、5点就起床了,在这里种种菜,打太极拳。寺院里需要我值班的时候,我就去做义工,给老人们分发快递。我老伴儿也在这里,也去服务部帮忙,见哪儿有垃圾,捡垃圾,打扫卫生。
▲
老人帮忙分装腊八粥
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这样,昨天熬腊八粥,大伙儿都上去帮忙。来到资国寺就当是自己的家,需要干什么不用说,该干的就干。
我以前是学校老师,还干过10多年副校长。我有我自己的修行方式,看看经书,听听经。静心、修身、养性,这修行就是做人,好好静心,把晚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就行了。
陆奶奶 78岁 江苏常熟人
我是2023年5月份搬过来的。过去20多年,我和我的儿子、媳妇,祖孙三代一直住在一起,都没有什么冲突,大家都是很亲的。
以前身体还好的时候,我尽量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搞卫生、洗衣服、买菜。现在我已经是干不动啥事情了,但我不希望儿子媳妇来照顾我,为什么?他们工作忙得不得了,我希望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
现在孙子上大学了,我也放心脱身出来,我一个人在这里挺好的,我能够自理。
在这里就像进入了疗养院,其实就是磁场的问题。贤志法师的亲和力特别的强,经常会给我们上课。邻里之间有啥困难,一栋楼房里面大家互相关爱。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临终关怀。我不希望在家里经历世俗的临终,在资国寺有生命关怀助念团,师父们送你最后一程。
去年来了以后,我休息了两个月,明显感觉身体已经好了很多,就参加了生命关怀团队,去送往生。这一块我是非常欢喜的,能够尽力帮人家的,哪怕是说一点爱心的话,安慰的话,就足够了。
既然来了资国寺,一定要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样好像就不是在等死,而是真正在做一些事情。
評論